◎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今天给各位分享图灵测试细思极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著名的图灵测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我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车祸,与我同行的女友不幸丧生,而我却失明了,当我在医院醒来时,医生说我运气很好,刚好有适合的眼睛能替我动手术,在恢复视力的那天,我望向镜中的我时,眼泪却止不住的流下来。
什么是意识?人工智能会拥有意识吗?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的回答,拒绝玄学,拒绝民科,试图从科学的角度给出我对意识是什么的看法。文章较长,但如果你很认真的读完或许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颠覆曾经的认知。我在考虑出一个B站的系列视频,更加深入的分享我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B站账号@觉得各个国家。刚刚才有做up主的打算,如果粉丝数能到500人我就着手制作这个系列视频。
首先我们需要解析一下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出现了两个概念,人工智能和意识。
人工智能作为现在大火的概念,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听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车、智能语音助手等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特指强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大家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那种人工智能。当前业界比较认同的强人工智能的定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图灵测试,即让它和一个人说话,当人类不能分辨它是不是机器人的时候它就是强人工智能。好,关于强人工智能我们不用多说,下面我们来重点聊一聊什么是意识。
或许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思想实验,把一艘船上的零件全都一个一个的换掉,那么这艘船还是之前的船吗?也就是著名的忒修斯悖论。今天我们不聊船,而是聊一聊这个悖论在人身上的变种,即如果把你身上的原子全都一个一个的换掉,那么你还是你吗?
接下来的讨论或许会有一些烧脑,也可能会让你感觉到不舒适,如果这样的话呢你一定要记得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面之词,而且这样的问题对于生活来讲也没有任何意义,在看文章的时候体验一下脑洞大开的感觉,关掉之后该学习学习、该刷剧刷剧,生活本身才是重点。
好,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先来考虑如果把你身上的某一个原子换掉,相信所有人都会不以为意,因为我们每天的新陈代谢就是这样的啊。那如果是两个原子呢?三个呢?如果把你的一条手臂全部换掉呢?这里要注意,我们在进行的是一个思想实验,你不用考虑怎么实现这个过程,而且这条新的手臂和之前的手臂将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到这个时候我觉着大部分人都还不会感觉sick,不会觉得很不舒服。那如果把你除大脑之外的全部原子都换掉呢,由于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对大家所认为的意识所存在的地方也就是大脑做手脚,所以大部分人也还会觉得没问题,你还是你,只不过换了一套新的壳子嘛,我的灵魂还是没有变的嘛。好,接下来我们就对大脑下手,将大脑中的一个原子、两个原子、三个原子,把大脑中的一半原子都换掉,你还是你吗?如果把大脑中的全部原子都换掉,你会感觉怎么样呢?你还觉得你是你吗?如果你认为你已经不是你了的话,那么在哪个原子被换掉的时候你变得不是你了呢?如果你觉得你依然是你的话,那倘若不是一点一点的换掉原子,而是一次性把你身上的全部原子都换掉呢?更甚至我还可以按照和你一摸一样的原子排布来制造一个新的你,那这个时候到底哪个才是你呢?
这个时候就有人可能会提到量子效应等等一些比较玄学的观点,但是我相信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绝大部分应该是不了解量子理论的,我自己就是物理系的,相信我应该比大多数的各位更清楚什么是量子效应。人脑传递信息的基本单元是神经细胞,而在神经细胞这么宏观的层面上,很难说它会和量子效应产生联系,当前也没有任何研究可以证明它们是有联系的,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更多的是一种自欺欺人,是对问题的逃避,当然这样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你的自由,只要你开心你想怎样认为就怎样认为,我只能说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入我对意识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的意识就是结构化的信息和某种处理这些信息的算法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这句话里面出现了三个关键词,即结构化、信息、和算法。
信息所对应的就是你的全部记忆,它本身是静态的,就像存在电脑硬盘里的信息。而你大脑中所存储的信息一定是按照某种结构组织起来的,比如当你想到你妈妈的画面的时候,你会想到这是你的妈妈,这是一个女人,她今天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等等,这些在机器学习的术语中叫做标签(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又叫统计学习)。而你大脑中的信息可能就是以这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当然这只是举一个例子,我们并不知道大脑到底是怎样组织信息的,但是这些信息一定是有某种结构的,而且这种组织信息的结构很有可能就是发展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之一。只有静态的信息是不够组成意识的,还需要处理这些信息的算法,所对应的也就是你的思维。你思考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一些信息的处理过程,也就是算法运行的过程,我们所说的思维模式的改变,其实本质上就是算法的改变。这三个要素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意识。
有一些善于思考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如果这样定义意识的话,那么小猫小狗等等动物不都有意识了吗,甚至于我们当前用的程序都是有信息、有信息的结构、有算法的啊,那么这些程序岂不是都有意识了?如果你接受上述意识的定义的话,那么确实是这样的,小猫小狗和现在的程序都符合这个定义,那么它们就都应该叫做意识。但是要注意,由于它们所处理的信息不同,信息的结构不同,处理信息的算法也不同,所以它们都是不同的意识,当然也不能叫做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所处理的信息、结构、算法都是有一些特征的,只有满足这些特征它才可能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也只有满足这些特征的意识才有可能会通过图灵测试。
那么这个定义是怎么解决忒修斯悖论的呢?我们认为意识是自我认同的关键,也就是说是否拥有相同的意识将决定我们认为被换掉原子的我们是否还是我们。而意识被定义为结构化的信息和算法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意识是否相同将取决于信息、信息的结构和算法是否相同。
说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新问题,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由于现在的我和一年之前的我的结构化信息和算法严格来说就不是完全一样的,那难道现在的我就不是一年之前的我了?
这里或许可以引入一个叫做意识相似性系数的量,用来描述两个意识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相似程度很高就趋向于1,比如你当前的意识和你一年前的意识就是这种情况;反过来如果相似程度很低就趋向于0,比如你的意识和一段计算机程序之间的意识就是这样的情况。要判断是否是同一个意识还需要引入一个判据,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同人判据“。如果两个意识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大于等于同人判据,我们就认为两个意识相同,而小于同人判据就认为两个意识不同。那么同人判据的数值应该定义为多少呢?我的观点是看情况、看心情、看感觉,总之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完全取决于你的偏好(虽然严格来说完全相同就要意味着相似性系数为1,但是不为1的值也是值得讨论的)。这就意味着同人判据的值会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值,不同的人心里会有不同的同人判据,同一个人(额…现在同一个人好像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同人判据。
这里有必要插一段题外话。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是有一个默认的同人判据的,这个默认值就是出生时的你和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你之间的意识相似性系数,因为你默认会认为从你出生到你去世者之间所有的你都是同一个你,而这也是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的同人判据。然而认为同人判据只能是这个默认值却只是一种错觉,这是大自然的一个美丽的善意的谎言,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本能之一。由于这个错觉的存在,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努力的为了幸福而奋斗。我们应该尊重这个错觉,接受这个错觉,利用这个错觉去追求幸福和美好,毕竟追求幸福和美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生命的唯一意义。
好的,让我们回到正题。同人判据的两个极端值是值得讨论的,首先来看一下趋于0的情况,这意味着你认为所有的意识都是相同的,很明显这就是传说中所谓的天人合一,万物皆我的境界啊,这么看进入这种境界也不难吗,你只要把同人系数定为0就可以了。然后是趋于1的情况,这意味着你认为只有当下的你才是你,一秒钟之前的你都不是你,你和他的联系只不过是你们两个的记忆非常近似,记忆的结构非常近似,思维模式非常近似。而要解决忒修斯悖论其实就要把同人系数定为1,这意味着每一次换原子得到的都是一个新的你,只不过你们两个之间的意识相似性系数非常接近,但却小于1。当然你也可以在考虑忒修斯悖论的时候把同人系数定为0,毕竟这样你都天人合一了,连小猫小狗你都认为和你是一样的,那么新出现的一个你当然也就和你一样了。总而言之,解决忒修斯悖论的关键就在于要选定一个同人判据,具体的值是多少并不重要,重点是要确定下来一个值,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可以被讨论。
有了前面这么长的铺垫之后相信大家都对什么是意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这样我们终于可以回答问题了。根据前面对意识的定义,一段普通的计算机程序都是有“意识”的,那么人工智能当然也是有意识的了,关键是人工智能能不能拥有人的意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相似性系数能不能到达一个比较高的值让它能通过图灵测试呢?如果你接受前面的论述的话,你可以知道,人的意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物,而是某些结构化的信息和某种特定的算法所构成的,这就是说人的意识并不依赖于人类的肉体,而是可以以其他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其他的形式当然就包括人工智能的形式。所以说,原则上人工智能是完全可以拥有人的意识的,只不过这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既然人工智能可以拥有意识,那么它们会不会理解甚至拥有人类的感情呢?(我在考虑出一个B站的系列视频,更加深入的分享我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B站账号@觉得各个国家。刚刚才有做up主的打算,如果粉丝数能到500人我就着手制作这个系列视频。)
关谷的眼睛为什么会发红?在《爱情公寓》后几季中,关谷的眼睛时不时的就会发红,和被一菲打败的那个机器人一样,眼睛会发光,以至于吓走了曾想追求悠悠的演员朋友(胡歌饰),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关谷和那个机器人是一伙的?
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在人类宏大的历史和空间的范围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的微小的善的信念,使得人性的种子即使在最险恶的环境中,仍能够得以保存,经过时空的洗礼,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某个世界,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辉。
——《云图》
距离AI奇点的到来,2029年,还有12年的光景。
雷·库兹韦尔一次次把预测时间提前,这也映衬了他早年提出的加速回报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亦称库兹韦尔定律、加速循环规则)。
该定律认为,信息科技的发展按照指数规模爆炸,将导致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芯片规模、带宽规模暴涨。
这位屡屡语出惊人的“未来科学家”,在这件事的看法上却与事实惊人相似,众人虽然对他预测出来的奇点时间仍持保留态度,就这几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飞速发展,确实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前进立下不少功劳。特别是以云存储、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爆发,让深度学习样本量级得到一个飞跃,更多算法得以施展,才使得Deep Blue和AlphaGo不断战胜世界棋手的新闻为人们津津乐道。
如果说人工智能的奇点一直存在,回归原点,我们要如何界定一部机器是否拥有人工智能?
目前最普遍的观点都倾向于“图灵测试”上,测试者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其实这些探索与结论都与早期的人工智能定义和发展有关。
-早期:信息处理阶段
其实早在二战结束,香农就专程去英国找过图灵一起讨论计算机下棋一事,但是当时并没有“人工智能”这一说法,而是后来由麦卡锡在“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将这一名词概念提出,也因为这个原因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概念出现则更晚一些。
一开始,“人工智能”一词并不受科学家们的欢迎,大家强调功能和逻辑,因此更愿意用“复杂信息处理”来表示。随着不断有人提出,高级语言编程不能和人工智能中的自动编程搞混,人们才逐渐接受了“人工思维”“人工智能”这一说法。但看见它能够带给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将出现许多不可逆的隐患。
因此,早期的人工智能发展中,科学家们经历了一个快速又曲折的转变,从认识到了解到再到恐慌仅仅不过百年时间。
-现状:大数据和云计算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均得到有效提升。
人们获得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开始尝试着了解海量纷繁复杂的数据背后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专业化处理,样本数量和质量获得质的飞跃。
就拿最近很火的“《 AI+ 时尚:中国95后流行色报告》”来说,腾讯的人工智能团队借助 AI 人脸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2016年整年 QQ 空间相册中千亿公开照片,结合唯品会平台提供的“95后服装销售大数据”,得出95后的最爱色彩竟是“95度黑”这一结论。
姑且先不议这个样本选取的普适性与独立性,这份报告充分的表明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搜索习惯、购物习惯、网络行为、图片声音等这些数据都会成为 AI 的深度学习样本,以不同的算法来存储和计算目标,预测我们将产生的行为。
总的来说,这几年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在软硬件上的爆发将会迫使AI奇点提前到来。
-问题:“支配”与“被支配”
提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往往逃脱不了“控制论”的范畴,新技术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欣喜与彷徨,对其强大改变力和不可控性所产生的恐惧。
从“AlphaGo战胜了几乎人类社会中的所有顶尖棋手”,到“室机器人成功逃出实验室,自我意识觉醒”,我们几乎每天被“控制论”笼罩,被新闻媒体大量使用“细思极恐”这个词不断支配,导致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可控性越来越没有信心。
当机器说出它们的感受和感知经验,而我们相信它们所说的是真的时,它们就真正成为有意识的人了。此时,“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也许就会发生逆行。
不过,信仰的产生并不是大量逻辑关系与数据的深度学习,是各种复杂的情感与观念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缸中之脑”想要成为真正的大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就是测试计算机是否是智能的!图灵(Turing)奖”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achinery)干 1966年设立的,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有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设立的初衷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到20世纪60年代,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影响的学科,信息产业亦逐步形成,但在这一产业中却一直没有一项类似“诺贝尔”、“普利策”等的奖项来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于是“图灵”奖便应运而生,它被公认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图 灵”为 何 如 此 幸 运
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国际计算机的最高奖项——图灵奖,为何它如此幸运,真是说来话长。
阿兰·图灵(Alan Turing),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被认为成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谁也没有想到他的名字会和计算机产业挂钩。
20世纪的数学界正在热烈的讨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昆特.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在那以前,数学家们总认为,一个数学问题虽然要找到答案也许会很困难,但理论上总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个数学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而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指出:在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的数学公理系统中,总存在那样的命题,我们既不能证明它是真的,也不能证明它是假的。数学家们大吃一惊,发现以往大家认为绝对严密的数学中,原来有令人如此不安的不确定性。每个逻辑学家都在苦苦思索,试图为陷入了危机的数学找到一条出路,这些逻辑学家包括当时在剑桥的贝特朗.罗素( Bertrand Russell ) 、阿尔弗雷德.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路德维格.维特斯根坦 ( Ludwig Wittgenstein) 等著名的逻辑学家。这时的图灵正在剑桥求学,他也同样为此问题陷入了困境。
1936年,图灵作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学贡献,他在其著名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On Computer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 -problem)》一文中,以布尔代数[i]为基础,将逻辑中的任意命题(即可用数学符号)用一种通用的机器来表示和完成,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导出结论。这篇论文被誉为现代计算机原理开山之作,它描述了一种假想的可实现通用计算的机器,后人称之为“图灵机”。
这种假想的机器由一个控制器和一个两端无限长的工作带组成。工作带被划分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方格,方格内记载着给定字母表上的符号。控制器带有读写头并且能在工作带上按要求左右移动。随着控制器的移动,其上的读写头可读出方格上的符号,也能改写方格上的符号。这种机器能进行多种运算并可用于证明一些著名的定理。这是最早给出的通用计算机的模型。图灵还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假想机的可能性。尽管图灵机当时还只是一纸空文,但其思想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发展的理论基础。
1945年,图灵被调往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工作。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战时制造密码破译机的经验,起草了一份关于研制自动计算机器(ACE:Automatic Computer Engine )的报告,以期实现他曾提出的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思想。通过长期研究和深入思考,图灵预言,总有一天计算机可通过编程获得能与人类竞争的智能。1950年10月,图灵发表了题为《 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在计算机科学界引起巨大震撼,为人工智能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同年,图灵花费4万英镑,用了约800个电子管的ACE样机研制成功,它的存储容量比爱尼亚克[ii]大了许多。在公开演示会上,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功能最强的计算机之一。图灵还设计了著名的“模仿游戏试验”,后人称之为“图灵测试”。该实验把被提问的一个人和一台计算机分别隔离在两间屋子,让提问者用人和计算机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问答测试。如果提问者分不清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那就证明计算机已具备人的智能(1993年美国波士顿计算机博物馆举行的著名的“图灵测试” [iii]充分验证了图灵的预言)。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IBM公司研制的计算机“深蓝”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进行的那场人机大战,最终以“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而宣告结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图灵的天才预言。
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iv]生前曾多次谦虚地说:如果不考虑巴贝奇[v]等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思想,现代计算机的概念当属于阿兰·图灵。冯·诺依曼能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戴在比自己小10岁的图灵头上,足见图灵对计算机科学影响之巨大。
毒 液 浸 透 苹 果,如 睡 之 死 渗 入 ……
身为一名数学家, 图灵模型研制计算机的梦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粉碎。当时,德国法西斯正对英伦三岛狂轰滥炸,图灵的祖国危在旦夕,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图灵前往英国外交部承担“超级机密”研究工作,即主持对德军通讯密码的破译工作。图灵便和历史上著名的布莱奇利公园以及加密电子机械装置ENIGMA联系在了一起。
ENIGMA是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发明的一种加密电子器,它被证明是有史以来最可靠的加密系统之一,二战期间它开始被德军大量用于铁路、企业当中。英国第40局(英国政府负责破译密码的间谍机构)开始恐慌,因为出现了大量他们无法破译的电文。在整整13年里,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认为ENIGMA是不可破译的。针对这一情况,40局新设了它的机构——英国政府代码及加密学校(GCCS ,Government Code and Cipher School),总部坐落在白金汉郡的布莱奇利公园。在布莱奇利公园有一大批为破译ENIGMA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图灵无疑是他们当中最值得叙述的一个。图灵发明了绰号为“炸弹” (Bombes)的解密机器,他被看成一位天才解密分析专家。战争结束,布莱奇利公园被关闭,“炸弹”被拆毁,所有战时有关密码分析和破译的档案资料都被销毁,直到1967年波兰出版第一本关于波兰破译ENIGMA方面的书,以及1974年温特伯坦姆写的《超级机密The Ultra Secret》一书出版,人们才知道图灵在分析解密方面的贡献。
1938年迪斯尼公司著名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上映,图灵也观看了这部影片,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同事常常听见他哼电影中巫婆王后泡制毒苹果的台词:“毒液 浸透苹果如睡之死渗入……”而图灵的一生正是在这首歌词中结束。
图灵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没有机会看到自己被当作一个解密英雄来尊敬,相反,由于他同性恋的性倾向而倍受折磨。1952年因小偷入室行窃,图灵向警察报了案,但他却忘了向警察掩藏他和另一位男士同居的事实,同年他被警方逮捕,以“有伤风化罪”罪名遭到起诉,并被判为有罪。而这期间,他不得不忍受报纸媒体对他案件的公开全面报道。性倾向被公开,私生活曝光于大众,政府也取消了他情报部门的工作。他的脾气变的躁怒不安,性格阴沉郁悒。1954年6月8日,人们在图灵的寓所发现了他的尸体。他在自己的住处服用沾过氰化物的苹果而自杀。临死的前夜,也许图灵的耳边还回响着那首歌:“毒液浸透苹果如睡之死渗入……”
迄今为止,作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的图灵奖已走过了36个春秋。40多位图灵奖得主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在珍惜自己所获崇高荣誉的同时,也深切怀念阿兰·图灵这位在计算机创新史上永放光芒的先驱。
就是这样的测试!
关于图灵测试细思极恐和著名的图灵测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