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创业点子 / 正文

旋复代赭石汤(旋覆代赭汤加减)

更新时间:2025-09-07 17:29:21 点击:46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旋复代赭石汤,以及旋覆代赭汤加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本文目录一览:

胃气上逆怎么办?

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有呕吐、嗳气、呃逆、恶心。

内疗辨治

脾胃虚弱型嗳气

[病因] 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失调,脾胃气虚,纳运失常,胃气不和所致。

[症状] 以嗳气断续,嗳声低弱,饮食不香为证候特征。伴有面色白或萎黄,呕泛清水,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补益脾胃。

[主方] 健脾丸加减。(索取此方)

肝胃不和型嗳气

[病因] 由于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嗳气频作,嗳声响亮,胸胁不适,胁肋隐痛为证候特征。伴有腹胀,恶心、欲吐,精神抑郁,常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主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索取此方)

宿食停滞型嗳气

[病因] 多由饮食不节,食滞胃脘,中焦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嗳气频作,嗳声闷浊,气味酸腐有臭为证候特征。伴有胸脘痞闷,饮食不香,大便有酸腐臭味,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方] 保和丸加减。(索取此方)

痰热内结型嗳气

[病因] 脾虚不运化水湿,聚湿生痰,热结于内所致。

[症状] 以嗳声频作而响亮,咳吐粘稠痰涎为证候特征。伴有口渴欲饮,恶心欲呕,口苦口干,或大便秘结,或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主方] 温胆汤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嗳气常见于胃病及脾胃薄弱的患者,中焦气滞,胸膈胀满,嗳出始舒,一般不作主证治疗,可于处

旋复代赭汤是中成药吗

你好

旋覆代赭汤是一剂降气的方药,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治宜降逆化痰为主,兼以益气补虚。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用量独重,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已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

祝你健康。

旋覆花代赭石汤怎么煎

旋覆代赭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中文名

旋覆代赭汤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虚痰阻气逆证

分类

理气剂-降气剂

出处

《伤寒论》

歌诀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组成

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枣。

用量

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参、代赭石各6g,生姜15g,大枣(擘)4枚。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方义

本方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胃脘痞闷胀满、频频嗳气,甚或呕吐、呃逆等证。原书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乃外邪虽经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胃失和降,痰气上逆之故。而胃虚当补、痰浊当化、气逆当降,所以拟化痰降逆,益气补虚之法。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

配伍特点

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涎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之痞硬除而嗳气、呕呃可止。

运用

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硬,嗳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禁忌

胃虚有热之呕吐、呃逆、嗳气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方中代赭石、半夏有降逆作用,妊娠呕吐者不宜用之。

使用注意

服药时以少量频服为佳,可预防服后吐出。若顽固性呕吐,服药入口即吐者,可用灶心黄土或芦根先煎取汁,以药汁煎其他药。

附注

附方1

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

干姜、人参各6g,半夏9g。

用法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 日三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出处

《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均可降逆补虚,用治胃虚呕逆证。但本方原治“妊娠呕吐不止”,温补为主,少佐降逆药,服量亦小,以防伤胎;而旋覆代赭汤重在降逆,兼以补虚,用治胃虚痰浊气逆证。

附方2

小半夏汤

组成

半夏15g,生姜10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用

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主治

痰饮呕吐。胸闷不渴,舌苔白。

出处

《金匮要略》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赭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

[2][3]

参考资料

[1] 张仲景.《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8月

[2]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3] 汪昂.《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

4730阅读

搜索

倪海厦旋覆代赭石汤

同仁堂旋覆代赭丸

张锡纯旋覆花代赭石

倪海厦53个特效方子

施今墨十大绝密药方

张锡纯代赭石

胃气上逆怎么办

治疗法则: 降逆和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旋复代赭石汤加减:旋复花9克(另包)、生姜6克、代赭石20 克、党参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本方适于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候。 (2)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9克、竹茹9克、生姜6克、柿蒂6克、枇杷叶10克、黄芩6克、芦根12克、石斛12克、沙参15克,本方适用于阴虚有热而呕者。 (3)理中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本方适用于中焦虚寒而呕者。 2.加减变化:若呕吐食物酸腐,厌食纳差者,于方(1)中去旋复花、代赭石,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莱菔子12克以消食和胃:若呕吐酸水,嗳气频繁者,用方(1)去旋复花、代赭石,加厚朴12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辛开苦降以止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物为原食物不化者,用方(1)加丁香3克;砂仁10克、吴茱萸10克以温中健脾。食入即吐,呃逆而声洪亮,口臭烦渴,大便干结或不通者,用方(2)加大黄10克、厚朴10克通腑泄热;呃逆而声急促,不续者,或呕吐反复发作,时时干呕,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用方(2)加花粉12克、生地12克以增强滋养胃阴。呃逆而声低频不得续者,于方(3)加丁香3克、刀豆子10克以增强温胃止呃之力。劳倦之后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食少困倦,手足不温者,于方(3)中加砂仁以理气降逆。 (二)探吐法 如属饮食不洁之物,或服食有毒食物、药物及饮食过量,而证见脘腹疼痛,欲吐而不得吐者,可先用温开水加食盐适量内服,随即使用棉签或筷子、鹅管等探喉取吐,因势利导,引邪外出。 (三)饮食疗法 (1)雪梨1个,丁香5粒,将梨去核后,放入丁香,煨熟而食之。能止呕。 (2)韭菜汁一茶匙,蜂蜜、竹沥各二茶匙,兑羊乳一小怀,温饮。 (3)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计、白果汁、竹沥、蜂蜜等分,和 匀煮熟,任意食之。 (4)鹅血或白鸭血,热饮一盏,每日1次。 以上4方可辨证用于噎膈、反胃。 (5)刀豆子煮食或研细为末冲服,治呃逆。 施治要点: (一)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之证,其治疗除针对消除病因之外,常须加用疏通膈间之气的药物如丁香、柿蒂、刀豆子等平呃,以助胃气复降。 (二)本证之呕吐,因胃气上逆而成,故无论选用何种治法,皆应注意配合和胃降 逆之品,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之理。法半夏、代赭石二味为较为常用止呕药,而在辛开苦降法中,生姜,黄连亦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较重的呕吐证,还心加用丁香,“疗呕逆甚验”。对于因热而呕者,可以用丁香配鲜生地,相反相成,亦有效验。对于久呕津伤者,用石斛配沉香,加沙参、麦冬、竹茹、法半夏等,刚柔相济,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胃气上逆

中医证候名,指胃的气机逆转向上所引发的病症,表现有:腹胀、腹痛、呕吐、呃逆(打嗝)、干哕、不思饮食等。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这叫顺,一旦相反,叫逆,宜用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疗。

本证常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痰饮内停,情志所伤,或久病等导致邪气扰胃;或脾胃虚弱,而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其病位在胃腑,可由本腑自病而成,亦可因他脏有病影响而生。证有虚、实、寒、热之分。

目录

1 别名

2 体征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别名

中医:呕吐,呃逆,反胃,噎膈。

西医:急、慢性胃炎,幽门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憩室,膈肌痉挛,食道和胃肠道神经官能症,胆囊炎,消化道肿瘤 。

体征

恶心呕吐食物、痰涎,或酸苦水;或食入即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或干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或弦。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脘部胀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胃气上逆证有虚实之分。由寒饮、痰浊、食积、胃火等引起的属实证;因久病胃气大虚,乃至胃气衰败,过服寒凉药物引起的胃气上逆属虚。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胀痛连胁;若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治疗

治疗法则: 降逆和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旋复代赭石汤加减:旋复花9克(另包)、生姜6克、代赭石20

克、党参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本方适于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候。

(2)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9克、竹茹9克、生姜6克、柿蒂6克、枇杷叶10克、黄芩6克、芦根12克、石斛12克、沙参15克,本方适用于阴虚有热而呕者。

(3)理中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本方适用于中焦虚寒而呕者。

2.加减变化:若呕吐食物酸腐,厌食纳差者,于方(1)中去旋复花、代赭石,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莱菔子12克以消食和胃:若呕吐酸水,嗳气频繁者,用方(1)去旋复花、代赭石,加厚朴12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辛开苦降以止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物为原食物不化者,用方(1)加丁香3克;砂仁10克、吴茱萸10克以温中健脾。食入即吐,呃逆而声洪亮,口臭烦渴,大便干结或不通者,用方(2)加大黄10克、厚朴10克通腑泄热;呃逆而声急促,不续者,或呕吐反复发作,时时干呕,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用方(2)加花粉12克、生地12克以增强滋养胃阴。呃逆而声低频不得续者,于方(3)加丁香3克、刀豆子10克以增强温胃止呃之力。劳倦之后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食少困倦,手足不温者,于方(3)中加砂仁以理气降逆。

(二)探吐法

如属饮食不洁之物,或服食有毒食物、药物及饮食过量,而证见脘腹疼痛,欲吐而不得吐者,可先用温开水加食盐适量内服,随即使用棉签或筷子、鹅管等探喉取吐,因势利导,引邪外出。

(三)饮食疗法

(1)雪梨1个,丁香5粒,将梨去核后,放入丁香,煨熟而食之。能止呕。

(2)韭菜汁一茶匙,蜂蜜、竹沥各二茶匙,兑羊乳一小怀,温饮。

(3)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计、白果汁、竹沥、蜂蜜等分,和

匀煮熟,任意食之。

(4)鹅血或白鸭血,热饮一盏,每日1次。

以上4方可辨证用于噎膈、反胃。

(5)刀豆子煮食或研细为末冲服,治呃逆。

施治要点:

(一)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之证,其治疗除针对消除病因之外,常须加用疏通膈间之气的药物如丁香、柿蒂、刀豆子等平呃,以助胃气复降。

(二)本证之呕吐,因胃气上逆而成,故无论选用何种治法,皆应注意配合和胃降

逆之品,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之理。法半夏、代赭石二味为较为常用止呕药,而在辛开苦降法中,生姜,黄连亦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较重的呕吐证,还心加用丁香,“疗呕逆甚验”。对于因热而呕者,可以用丁香配鲜生地,相反相成,亦有效验。对于久呕津伤者,用石斛配沉香,加沙参、麦冬、竹茹、法半夏等,刚柔相济,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三)呃逆之证,如偶然而作,病多轻浅,常可不药而愈,或采用刺鼻取嚏、惊恐、

闭气等法而取效。若在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顽固呃逆,此乃为“土败胃绝”之象,表示疾病向危重方面发展。

关于旋复代赭石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