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春秋战国历史,以及春秋战国历史常识100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春秋战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最早的就是诸侯国的划分:
诸侯们根据自己的血缘和功劳分到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燕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等。
接着,就到了齐桓公(小白)称霸:
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史称“春秋首霸”)。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制度。
然后就是齐桓公死后,因为齐国的内乱,宋襄公接手了中原领袖的位置: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等为乱,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楚成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反而见辱于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
往后,因为晋献公的昏庸,晋文公夺权,在他的治理下,晋国成为了新的霸主: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再往后,楚庄王的改革使楚国国力大增,一战功成,问鼎中原: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悉心改革后,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包围郑国国都,晋国闻讯支援,双方大战于邲。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一战功成,问鼎中原(即“楚王问鼎”)。
紧接着,秦国的崛起也随之而来,秦穆公成为了一代霸主:
秦穆公继位后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还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可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卖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百里奚之子)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
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晋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
后来晋国发生了著名的事变:三家分晋。自此,春秋时期结束,进入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的事件如下:
春秋晚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战国初期除了三家分晋外,著名的事件还有: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欒、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接着,就是各国的变法,第一个变法的国家是魏国,这使魏国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强国,这次变法就是:李悝变法。
然后各国相继改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成为最强国的道路,可与魏国的李悝变法并称战国时期最成功的两大变法。
其他还有: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韩国申不害的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燕国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当然,论效果比起上述两大变法差太远了。
注意:这里一并提及,并不是说各国都是这一时期改革的。
然而,天时地利,最强两国:秦国和齐国争霸,接下来,就是那著名的“合纵连横”的时代了: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这种情况又被称为纵横(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最终的结果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苏秦持六国相印。
然后,因为楚国王室的自身原因,楚国开始衰弱。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车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 。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
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然而,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燕国联合秦、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国只剩下两座大城,几近灭亡。
但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不过,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反观秦国,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
在秦国多年的休生养息后,终于展现了他的“獠牙”,“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食客三千),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该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秦国因在长平之战损失严重亦自感力量不足遂撤兵。
最后,就是秦始皇帝一统天下了:
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赵;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此,春秋战国时代结束,进入秦朝。
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桓公与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会上订立盟约,规定同盟之国要言归于好,还不要乱筑堤防,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齐桓公始霸”。
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楚庄王问鼎:楚庄王时,孙叔敖为宰,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强大。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说明他有代周的野心。
郩之战: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肴(今陕西潼关东)时,为晋军截击,秦军的三个将军被俘,全军覆灭,史称“肴之战”。
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这是“弭兵”运动的背景。弭兵之会是由宋大夫向戎倡议的。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弭兵之会是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会盟后,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发展经济、安定生活有很大好处。
2?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
3? 春秋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区别
武器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剑、戈、弓矢等,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比以前更加锋利和坚韧。同时,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放射的弩机等比以前更加广泛。
兵种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兵种是战车部队,作战方式主要是列阵作战。战国时期的兵种则有步兵、骑兵和车兵,步兵、骑兵较之车兵轻捷灵活,作战方式也由列阵而战改变为争夺战和运动战。由于武器的先进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攻城战和大规模野外作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4?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是变法最早的国家,封建政权建立较早,社会改革进行较快,所以魏国的经济力量日益雄厚,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桂陵之战:魏国自恃强大,不断进攻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齐国出兵相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与田忌谋略,西攻魏国,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截,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称于世的“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国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迎击齐军,齐军用孙膑之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中齐军埋伏。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5? “合纵”与“连横”
所谓“合纵”,就是关东各国为了抗拒秦国,组成军事联盟;秦为了拆散各国的联合,破坏“合纵”,以便于各个击破,就在关东积极争取与国,称为“连横”。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相持三年,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韩、魏收回了被秦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齐在东方声威大震。
6?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指挥下,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史称“乐毅伐齐”。后来齐人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才使齐国转危为安,但齐国已无力与秦国相抗衡。
7? 秦“远交近攻”
赵国经过武灵王的改革,成为北方大国,由于齐、楚等国的衰弱,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勉强与秦相抗衡的国家。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拢东方的齐、楚,一方面积极地对外用兵,不断侵占邻国的土地。
8?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9?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亲政后,幽禁太后,罢免吕不韦,以尉缭、李斯为辅,秦国为之一振。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亡。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攻赵,次年赵王被俘,赵公子嘉自立为王。公元前222年,代王嘉为秦将王贲所俘,赵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未遂,秦遂起兵攻燕。次年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与代王嘉同时被俘,燕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大梁,魏王嘉出降,魏亡。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军60万伐楚,次年,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亡。至此,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①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关卡林立,强征勒索,给交通和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周灭亡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长期的割据混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前景,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④秦国的强大决定了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农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严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秦相反,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内部又纷争不已,国力一再削弱,由秦国完成统一也就成为必然。
⑤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吕不韦、嫪毐、太后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注重网罗人才,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王绾、蒙恬等人,各尽其用;在军事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国。秦王政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春秋战国历史和春秋战国历史常识100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