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班禅大师,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语言除意义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软、响亮与沉郁的区别。 ——郭沫若
以声音为主要媒介手段的演讲,对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亮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控制你的声音——如何在讲话中间对其加以修饰。正如你所听到的每一场乏味的演讲一样,错误的发音不仅会给人留下糟糕的印象,而且还将破坏本应精彩的演讲内容。一成不变的声调,含糊不清的发音,只能让听众注意你的声音而不会记住你的语言。
一般来讲,最佳的声音应该是:
(1)准确清晰,即字音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洪亮清澈,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震慑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和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要做到以上几点,演讲者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声音要给力
演讲时要让在场的每位听众都听到。最好能有扩音设备,实在没有扩音设备时,也要注意不要声嘶力竭,要掌握好分寸。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气息。一般来说,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膈的收缩和放松进行的,气量大才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语速要适中
经常有人一上台什么都忘了,就只顾着把内容讲完,在演讲的过程中只有一种音调、一种速度,这样会事什么效果?就容易走神,容易开小差。这就相当于心电图一样,如果心电图是一条直线,那不就麻烦了吗?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大约讲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我们在演讲中应该在需要快的时候加快,需要慢的时候放慢。语速太快会使听众难听懂,给人一种热情但又急切的感觉,会令人听得很辛苦;语速放慢可以强调重要性,但如果太慢的话就显得拉腔拖调,无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使听众感到不耐烦。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语速,不疾不徐,快慢适中。但演讲的速度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的,要做到急缓有致。语调的快慢往往与表达内容、环境、气氛、心理情绪、修辞手法以及句段重要与否有关。
重音别忽略
重音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如,“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大意”即“大概的意思”,如果把“意”轻念,就是“粗心”的意思。所以,重音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一个词重读轻读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不一样。重音可分为三种:
(1)语法重音:是指按句子的语法规律重读的音。
(2)逻辑重音:此类重音可根据演讲的内容和重点自己确定。
(3)感情重音:可根据表达感情的强烈程度或细微的心理来安排。
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要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小些。音量大小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竭,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
例如这句话:“如果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啊,一生休息得最少最少。”“不知疲倦”、“敬爱”、“周总理”应采用重读型重音来读,读得重而深厚,而“最少最少”宜采用轻读型重音来读,读得轻而深沉。
重音不一定重,有时轻读也起强调的作用。重音根据读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重重音,一种是轻重音。重音怎样体现?一是加大音量,二是拖长音节,三是一字一顿,四是夸大调值。
停顿很重要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样一组音节,因停顿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样,例如:“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可以说成:“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也可说成:“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两种停顿,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可见,停顿不只是演讲者在生理上正常换气的需要,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停顿得当,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语意,而且可以调节语言节奏,给听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停顿不当往往会影响语意的表达。例如:“南郑县大胆更新用人制度”。在“大胆”后停顿就会令人莫名其妙。按原意应在“县”字后停顿才妥。又如“班禅大师、赵朴初、×××等参加了座谈会”这一句中“班禅大师”、“赵朴初”与“×××”是并列关系,用顿号隔开,念时需要停顿。如果在“班禅大师”后不停顿,念成“班禅大师赵朴初”就是大错特错,把并列关系变成了同位关系了。可见,停顿对语意的表达有多么大的影响。
停顿分为如下几个种类:
(1)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又被称为自然停顿,一个词中间不能停顿,如“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念成“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就把意思搞错了。从语法上说,中心语与附加语之间往往有一个小小的停顿,书面语用标点符号表示的地方要停顿,停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停顿时间应该如何把握呢?停顿时间的长短顺序是: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从结构上,是段落层次句子。
(2)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对于要强调之处的停顿。苏联研究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如果说没有逻辑停顿的语言是文体不通的话,那么没有心理停顿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逻辑停顿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3)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又被称为心理停顿,逻辑停顿为理智服务,感情停顿为感情服务,是为表示一种微妙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而做的停顿。
(4)特殊停顿
特殊停顿是指为加强某种特殊效果或应付某种需要所做的停顿。
停顿的作用有:第一,可以变含糊为清晰,如:“最贵的一张(停)值一千元”,表示最贵的只有一张,其他的不足一千元;第二,变平淡为突出;第三,变平直为起伏。如“大堤上的人/谁/都明白”就有起伏;第四,变松散为整齐。有些排比句通过停顿会变得很美,节奏很好。如写交通安全的一篇演讲稿:“每天的太阳是您的,晚霞是您的,健康是您的,安全也是您的”,要声断气不断,情不断。这里,需要重复强调的是停顿不是中断,只是声音的消失,它完全是气流与感情连起来的,有停就有连,而且某种激烈、紧张的情况下更需要连接。
音韵要搭配
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谢榛《四溟诗话》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汉语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还与语气停顿和押韵有关。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这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演讲中若能准确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语音音节便显得和谐自然。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隽美风韵。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语调要自然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语言若没有轻重缓急,就难以传情。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语境里,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来。例如:“啊,多美啊!”用赞美的舒缓语气可以表达出称颂之情,如果用漫画式的怪腔怪调来念,则表现出讥讽嘲笑之意。因此,演讲者正确选择和运用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调一般分四类:平直,上扬,曲折,下降。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1)平直调:多用于陈述、说明的语句。表达的是庄重、严肃、回忆、思索的情形或表现平静、闲适、忍耐、犹豫等感情或心理。
(2)下降调:多用于感叹。有些陈述句,往往表达的是祈求、命令、祝愿、感叹等方面的内容或表达坚决、自信、肯定、夸奖、悲痛、沉重等感受。
(3)上扬调:多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某些感叹句、陈述句。适用于提问、称呼、鼓动、号召、训令等场合,表达的是激昂、亢奋、惊异、愤怒等情绪。
(4)曲折调:多用于语意双关、言外之意、幽默含蓄、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语境或表达惊讶、怀疑、嘲讽、轻蔑等心绪。
在实际应用中四个语调不是孤立的,语调变化不以句子为单位体现,而表现在语流上。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我就经常在“领导演讲智慧特训营”里让学员们用快乐的、悲伤的、痛苦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练习说“谁拿了我的钱包”的语调。
著名电影演员李默然在吉林演讲讲习班上说:“我主张以情托声,就是用情感把你的声音托出来。”他以朗诵艾青的诗《我爱这片土地》为例,朗诵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如果以声带情,用大音量读,到这两句突然有一种凝固的感觉,一个小小的停顿,接着小音量地读,便能把这种“爱得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段经验之谈,正说明了要情动于中,才能声形于外。只有当演讲者对讲的内容理解至深,有真情实感,语调才能用得贴切、自然、动情。
赶走口头禅
演讲要引起听众注意,求得听众的共鸣,最重要的是语言要句句有力。但不能像机关炮,扫射得听众摸不着头脑,也不能言语拖沓、表达紊乱,让口头禅充斥全篇。
很多人喜欢讲“那么、这个、嗯、也许、对不对、就是说”等口头语。我刚开始在北大为经理人讲课时,有个口头禅就是“这个”,学生一上这门课就在下面给我数讲了多少个“这个”。所谓口头禅,是个别语句在讲话中反复出现,它破坏了语言的结构,使语言前后不通,把演讲从内容到形式切割得支离破碎,给人一种断续、离散之感。可见口头禅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削弱演讲的效果,有人把口头禅称为“语言的肿瘤”是很有道理的。我是如何赶走口头禅的呢?一是形成语言定式;二是讲话稍微慢一些,注意适当地用停顿。三是用录音机录下演讲内容,反复听,一出现口头禅就给自己一个刺激,让自己对口头禅充满厌恶感。
恰当的语气语调的运用能力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提升,读者可以在实践中反复学习。
净宗七祖省常法师圆寂日
1月1日(农历十一月十五)华严宗初祖终南杜顺大师圆寂纪念日
1月3日(农历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圆寂日
1月5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光菩萨圣诞
1月1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四)天台祖师智者大师圆寂日
1月17日(农历十二月初一)净宗四祖法照法师圆寂日
1月24日(农历腊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腊八节) 佛图澄圆寂日
2月2日(农历腊月十七)净宗十二祖彻悟法师圆寂、紫柏真可尊者圆寂
2月3日(农历腊月十八)太虚大师诞辰日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监斋菩萨圣诞
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石头希迁禅师圆寂日
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永明延寿大师圆寂日、施护三藏圆寂
2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华严菩萨圣诞
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一)弥勒菩萨圣诞 春节
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五)四明知礼大师圆寂、广钦老和尚圆寂日
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六)定光佛圣诞、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大师圆寂
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九)帝释天尊(玉皇大帝)圣诞
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一)真谛三藏法师圆寂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二)净宗七祖省常法师圆寂日
3月4日(农历正月十七)百丈怀海禅师圆寂
3月8日(农历正月二十一)净宗九祖藕益禅师圆寂
3月10日(农历正月二十三)牛头法融禅师圆寂日
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一)马祖道一禅师圆寂
3月18日(农历二月初二)太虚大师圆寂
3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尊者圆寂
3月24日(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道安法师圆寂日
3月25日(农历二月初九)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圣诞日
3月29日(农历二月十三)四世班禅大师圆寂
3月31日(农历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4月4日(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4月6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
4月11日(农历二月二十六)净宗六祖永明法师圆寂日
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坐化日
4月27日(农历三月十二)本焕长老圆寂纪念日
5月1日(农历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二祖慧可大师圆寂日
5月18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慈航菩萨涅槃、支遁三藏圆寂
5月22日(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道宣律师诞辰
5月28日(农历四月十四)净宗十一祖省庵法师圆寂日
5月29日(农历四月十五)佛吉祥日(卫塞节)
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菩萨圣诞
6月19日(农历五月初六)鉴真法师圆寂日
6月21日(农历五月初八)善慧菩萨圣诞
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十)宣化上人圆寂纪念日
6月26日(农历五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禅宗
7月1日(农历五月十八)宋代译经大师法天三藏圆寂、胆巴大师圆寂
7月9日(农历五月二十六)齐梁时代律学大师僧佑大师圆寂
7月15日(农历六月初三)韦驮尊天菩萨圣诞
7月17日(农历六月初五)梁代高僧鸿楚法师往生
7月22日(农历六月初十)金栗如来圣诞
7月26日(农历六月十四)明旸大和尚圆寂日
7月27日(农历六月十五)不空三藏圆寂日
7月31日(农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8月2日(农历六月二十一)唐代法相宗三祖智周大师圆寂日
8月3日(农历六月二十二)天台宗二祖慧思尊者圆寂日
8月12日(农历七月初二)净宗八祖莲池法师圆寂日
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九)净宗十祖截流法师圆寂日
8月23日(农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
8月25日(农历七月十五)佛欢喜日 盂兰盆节
8月29日(农历七月十九)净宗三祖承远法师圆寂日
8月31日(农历七月二十一)普庵祖师圣诞
9月1日(农历七月二十二)唐代高僧圆测大师圆寂日、增福财神圣诞
9月3日(农历七月二十四)龙树菩萨圣诞、隋唐高僧法琳大师圆寂日
9月8日(农历七月二十九)虚云和尚诞辰
9月9日(农历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
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圆寂日
9月13日(农历八月初四)黄财神圣诞
9月15日(农历八月初六)净宗初祖慧远法师圆寂日
9月16日(农历八月初七)慈航菩萨圣诞
9月17日(农历八月初八)圣救度佛母圣诞
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二)圆瑛大师圆寂纪念日
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月光菩萨圣诞 中秋节
9月25日(农历八月十六)金刚智三藏纪念日、冈波巴大师圆寂日
9月29日(农历八月二十)鸠摩罗什圆寂日
10月1日(农历八月二十二)燃灯古佛圣诞
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一)北宋高僧元照湛然大师圆寂纪念日
10月12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日、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圆寂日
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九)摩利支天菩萨圣诞 重阳节
10月20日(农历九月十二)虚云和尚往生日
10月27日(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10月28日(农历九月二十)弘一法师诞辰
11月5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求那跋摩三藏圆寂
11月7日(农历九月三十)药师佛圣诞
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三)道宣律师往生、净宗五祖少康法师圆寂日
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五)达摩祖师诞辰、八思巴大师纪念日
11月14日(农历十月初七)善无畏三藏纪念日
11月15日(农历十月初八)唐代高僧一行大师圆寂纪念日
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十)宗喀巴大师诞辰
11月18日(农历十月十一)憨山德清大师圆寂日
11月19日(农历十月十二)实叉难陀三藏圆寂
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五)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日
11月25日(农历十月十八)阿底峡尊者圆寂
11月30日(农历十月二十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圆寂
12月2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悟道大和尚圆寂日
12月10日(农历十一月初四)印光法师圆寂、菩提流志三藏圆寂、孔子圣诞
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十一)悟道大和尚诞辰
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十三)唐代高僧慈恩大师(窥基法师)圆寂纪念日
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
12月25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光菩萨圣诞
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四)天台祖师智者大师圆寂日
1、1701年拉藏汗继承汗位(清朝康熙皇帝册封为翊法恭顺汗),与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第巴战败,1706年6月28日桑结嘉措被处死。
事发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情歌诗人),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1707年拉藏汗和他确立的第巴隆素,决定选定阿旺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迎到布达拉宫坐床,后来得到康熙的册封。
2、1720年清朝派军“驱准保藏”,北路以青海为主力,南路是四川和云南。抚远大将军即爱新觉罗·胤禵,康熙帝的第十四子,是皇子代父皇亲征的大帅。
在北路,护送新达赖喇嘛入藏坐床。南路军的统帅是定西将军噶尔弼,前锋、副将是岳钟琪,他是富有谋略的重要物。两路夹击打败了入侵西藏的准噶尔军。清兵留兵四千驻拉萨,后减为一千。
3、雍正初年留驻西藏的副都统鄂齐 ,1726年向雍正皇帝奏称:“臣至西藏,审视情形。首领办事之人互相不睦,每每见于辞色。
4、1728年五噶伦内讧平息后,僧格、马喇成为正式的驻藏大臣(清世宗以新的敕谕正式宣布的),是为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之始(此前1724年设西宁办事大臣),雍正皇帝要求其“与达赖喇嘛、康济鼐、阿尔布巴等和衷办事”——是参与西藏日常管理了(办理西藏事务)。
扩展资料:
管理西藏官员——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区别于以往的留守,是两个特征:一个是参与西藏日常管理(办理西藏事务),二个是因此成为定制,日常管理需要定制化。
因此,驻藏大臣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地方的、参与西藏日常管理的驻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西藏大臣演变而来的,康熙皇帝后期留守西藏的抚远大将军延信及后来的副都统鄂齐等,都是留守大臣,属于广义的驻藏大臣,但驻藏大臣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特指定制式派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治藏历史
十世班禅可以结婚的原因:十世班禅大师结婚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有政治的原因在里面,所以他后来不穿僧衣,只穿藏袍。而且一般的女性是不可以的,必须是经过活佛认定的空性母才可以,所以他们的生活不是简单意义的夫妻生活。
结婚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在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
结婚的对象在有些国家已经立法明确,既可以是异性也可以是同性,包括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在中国,法律上结婚单指异性男女之间的结合。
1、唐朝西藏叫“吐蕃”不是唐帝国的领土,双方是邻邦关系。除了和亲以外,其实也有多次战争。公元1253年,旭烈兀西征,平吐蕃。此后元朝设置宣政院,以宗教管理日常事务。蒙古没有文字,西藏上师八思巴创蒙文。从那时候起西藏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一直比较稳固。
2、元朝时期,在西藏设施乌斯藏万户,政治军事上进行管理,日常还是放权利给各地的土司、活佛。并且,常册封西藏宗教领袖为法王。
3、清朝建立以后,由于信仰问题,对西藏极为优待。从顺治皇帝起,开始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施行省,同时仍旧采用土司、活佛管理世俗这一方法。经历准格尔叛乱以后,清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驻军。直到民国,西藏的土司制度依然存在。
扩展资料:
清代,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中央设立了部落事务院,管理西藏、新疆的民族事务。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大师。雍正皇帝和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一起任命大臣治理西藏。
乾隆皇帝实行金瓶梅抽奖制度,中央政府先后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新疆地区:乾隆皇帝镇压了大小和卓叛乱后,又立大将伊犁统管天山南北。1888年,左宗棠成立新疆省,镇压了新疆起义,打败了沙皇的入侵。
汉传佛教-密宗
---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自2世纪中至8世纪中的600年间,汉译佛经中约有100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其中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大灌顶经》12卷,初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12卷,属于陀罗尼和真言的汇编性质。在此期间,印度、西域来华的译师和高僧也多精于咒术和密仪。据佛书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来洛阳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约于北凉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昙无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北魏永平初来洛阳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术”,“莫测其神”。中国高僧玄奘、义净等也都传译过密法。以上后世称为“杂密”。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唐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温古、智俨、义林和新罗的元超等。唐开元八年(720,一说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11部,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西藏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中国保存的密宗译本不但数量巨大,质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国密宗的珍贵史料,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引起了研究的高潮。日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
关于班禅大师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