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今天给各位分享刘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奭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汉元帝刘奭(前75年-前33年7月8日),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他在竟宁元年的五月壬辰日(前33年7月8日)于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刘奭本人属于多才多艺,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篆书,至于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等,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为人太过拘谨,优柔寡断,平时信用宦官弘恭、石显等,在其统治期间,因为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危机日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的中兴之业,传到他手上就此开始衰败了。
编者按:汉朝自刘邦建立以来,可以说前几代皇帝对于治世,都很有独到的方法,也因此,使得汉朝的发展也很平稳,在汉代的第十位皇帝刘旬在位期间,由于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他统治的20多年里,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盛世的局面,被后人称作孝宣之治。甚至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这个时期是汉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但是到了第十一位皇帝刘奭,这种局面就慢慢的走下坡路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
刘奭是刘询和妻子许平君的儿子,但是,在刘奭很小的时候,许平君就去世了,刘询和她的感情很深,很是伤心。前67年,刘奭被立为太子。刘奭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有主见,能够很好地处理事情。他多才多艺,能写一手好字,对于乐理方面,他十分的精通,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养成了一种柔弱的书生气,做事拘束,放不开。他父亲重用法家人物,做事也很坚决果断。但是刘奭更好儒道,做事偏柔。
曾经,他父亲因一点小事而下令处死一些官员,他认为很过火,在一次,吃饭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实施德政,而不应该霸道。他父亲听后,很生气,认为他的这种观念很复古,不符合现在。这时,他心里很明白,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不太适合做皇帝,但是由于他对死去的妻子情分很深,就没有废掉他的太子职位。
正是他知道,自己儿子的性情,在他死后,他特地的安排了三个人去辅助他。以史高为主,萧望之,周堪为副。萧之望是主张推行仁政的,他也明白元帝对仁政有想法。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走得非常近,元帝对身边的儒臣都很好,也特别的信任,而冷落了其他人,其中就有史高,这让他心里极度不平衡。与萧之望的矛盾越来越大,在朝廷中弥漫了权力斗争的硝烟。
萧望之对于外戚在朝中不自律和宦官擅自行使权利很忧虑,他上书对皇帝说,国家的政事应该掌握在贤明人的手中,应该让朝中的人自律,避免宦官滥用权力。但是元帝性子柔弱,没有主见,又胆小怕事,不敢做出调整。长时间以来决策不了。萧之望的上书,破坏了宦官弘恭,石显的利益,他们与史高共同联合对付萧之望,最后把他给逼死。在萧望之死后,元帝很伤心,但是也仅仅小惩了一下他们。事后又对他们十分的宠信,这完全地体现了他的柔弱,无能,没有任何的政治作为。
在这场的较量中,宦官取胜了,自此,宦官权力越来越大,萧望之死后不久,弘恭也病死了,这下最开兴的就是石显了,由于元帝的身体原因和对他的信任。他将朝政全部都交给石显处理。因为他觉得宦官没有家室,不会和外面的人勾结,但是这只是他的美好幻想而已。相反,石显最擅长的就是这,在这期间,朝中十分的混乱,管吏腐败。
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此的。王昭君大家都听过,当时她去宫中,希望皇帝能够选中她,但是当时她们都是让画师画画,然后再由皇帝选择。由于王昭君当时不愿意出钱行贿。画师便把他的画像画得非常丑。最后在宫中以一个小的职位呆了很多年,一直没有被皇帝发现。
当时匈奴来求和,并希望和汉族的人成亲,朝廷要找人前去,王昭君听说后,她不愿意以这样的身份一直呆下去。便主动请求前去,当去的那天的时候,他才和皇帝见面,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这一见皇帝深深的被她吸引住了。但是已经答应了匈奴那边,自己也不好反悔。此件事后,元帝深知国家的政治非常乱的了,然而这乱在哪里?他并没有找出来。还是依旧的信任宦官。
由于他的柔弱,无能,致使昌盛的汉代开始走向衰落,被后人骂为昏君。
汉元帝刘奭26岁登基,在位16年驾崩,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个正常皇帝,属于寿终正寝;古时候皇帝是一个短命职业,能够在位16年,活到42岁,并不算短命皇帝。
这位大汉皇帝,在位期间政绩不太光彩,不仅将父亲汉宣帝政策全部推翻,还宠幸宦官,将能够干事的人全部除去。最终弄得朝堂乌烟瘴气,幸运的是汉朝兴旺,并没有到达气数将近时刻,也正因如此,这位庸碌无能的皇帝,才能够顺利走完一生。
对于汉元帝在位16年驾崩,个人有着下面这两个看法。
一、汉元帝病逝,属于自然死亡
汉元帝26岁时候登基,这样一个年龄,在古代早就成年,能够独当一面。可汉宣帝还是对儿子能力存疑,安排了三位辅政大臣。
从汉元帝即位开始,到汉元帝在未央宫病逝,一共度过了16年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汉元帝庸碌无为,却也能够安享太平,做一个盛世皇帝。皇帝在位16年时间,不算短命皇帝,也不能算作长寿皇帝,处于正常的年龄区间。
二、古代皇帝寿命短,42岁驾崩正常
古人医学科技不发达,人们平均寿命短,作为一名皇帝,虽然不用为了吃穿发愁,也不用下地干活。可他们却需要操心更多,忙于政事的他们,通常寿命都会衰减,外加三宫六院掏空身体,使得古代短命皇帝特别多。
汉元帝刘奭能够活到42岁,享受16年皇帝待遇,已经让很多短命皇帝羡慕。他死于生病,疾病通自己常年劳碌,加上沉迷房事,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汉元帝刘奭在42岁时候病逝,是一件正常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地方存在。宦官虽然专权,可他们也不敢做出弑君事情,这样做法对他们有害无益。
刘奭(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
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多才多艺,犹好儒学,不过大汉天下从他开始走下坡路了,他在位16年,葬于渭陵。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病已的儿子,也是其钦定的太子。在汉宣帝死后,他顺利接班为帝。但严格说他并非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这个人爱好艺术,宠信宦官,而且优柔寡断,西汉也是在他的治理下走向了衰落。
刘奭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还不是皇帝。他在八岁的时候,被自己的父亲立为了太子,成为了接班人。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于自己的父亲重用法家人物,采取严酷刑罚颇有意见,甚至有些大臣仅仅是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这让他很郁闷,他甚至直接对自己的父亲指出过,这让汉宣帝非常不悦,这也是为何汉宣帝会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不过万幸的是由于汉宣帝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得以让刘奭成功登基为帝。
两人的理念完全不同,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他似乎应该是一位仁君才对。可他登基的一些所作所为却让人失望。
汉宣帝临终前为新皇帝安排了“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虽说是老臣,但汉元帝对他们还是信任和支持的,这也让他们以及一些儒臣看到了汉朝要改弦更张,实行“仁政”的希望。可这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多久,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的争权夺利,史高与宦官勾结,反对改革,并且将萧望之给逼死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元帝却在后宫玩乐,他柔弱缺乏主见,对这一切的发生无能为力。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宦官成为了大赢家。石显继任中书令,权倾朝野,无法无天。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
汉元帝特别宠信宦官,最终导致大权旁落。
说实在的,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拿得出手的政绩并不多。当时西汉也曾对匈奴用兵,陈汤给元帝的奏本中写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很霸气,到今天为止依然是让我们振奋,但这并非汉元帝的功劳。
纵观汉元帝的一生,主要是吃喝玩乐而已,的确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这与他当太子时与汉宣帝的争论差距是非常大的。他自己本身没有能力搞仁政,却也抛弃了父亲的那一套,可见汉元帝刘奭真的不是一个好皇帝。
本 名
刘奭
别 称
汉元帝
刘奭(前75年-前33年7月8日),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奭出生几个月后,汉宣帝即位为帝。两年后,其母许平君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死。地节三年四月戊申(前67年5月24日),刘奭被立为太子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前48年1月10日),汉宣帝驾崩,癸巳(前48年1月29日),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柔懦 [3] 。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竟宁元年五月壬辰(前33年7月8日),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 ,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庙号“高宗”(东汉时废除 )。
关于刘奭和刘奭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