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永不抵达的列车,以及永不抵达的列车新闻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必定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故事其实挺简单,两名恐怖分子想要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行动失败,其中一名被击毙,另一名沾染了实验室的肺鼠疫恶性传染病菌逃上了开往瑞典的火车。为确保病菌不被扩散,有关方面下令封死列车,并让列车改道开往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人为制造翻车事故以掩盖真相。 我们先来看看两条行车路线: 原路线: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 改后路线:日内瓦(瑞士)→纽伦堡(前东德)→卡桑德拉大桥(波兰) 这两条路线完全不搭边,原来的往北,而改道的列车却驶向东方。改道的方位不可思议的相差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可以命令列车不顾1000多名旅客的意见而驶向陌生的东方? 我们得回返到影片的开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大楼的警报声走入的并不是日内瓦保安人员,而是一名上校身份的美国职业军人。原来,被恐怖分子沾染的肺鼠疫病菌是美国秘密研究的,他们以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进行生化研究不会有人过问,没想到却被两个闯入者打翻。绝对不能让美国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丑闻泄露,这是主宰那车人命运的惟一理由。 我们知道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在广袤的欧洲大陆上,国家按各自的利益结成两种联盟:北约和华约。剩余的一些是中立国。列车本来从中立国瑞士开往中立国瑞典,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联盟顿时瓦解——巴塞尔、巴黎、布鲁塞尔相继拒绝了列车停靠在她们的领地,即使同属于北约的法国与比利时也不例外。列车不能凭空消失,上校想起了遥远的波兰,他有一个可以私下里交易的重要人物。波兰属于华约组织,与美国正处于敌对的非常时期。但是波兰答应了上校的要求,让列车绕过卡尔巴千山,穿过卡桑德拉大桥,到亚诺的隔离区。 消息传到奔驰的火车上时,乘客们还在悠闲地谈情说爱。让我们看看这些分别出场的重要人物: 上校麦卡其——美国军人,代表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 医生斯切娜——病菌研究者,代表WHO 医生张伯伦——拯救病人的英雄,代表良心与人道主义 作家珍妮弗——张伯伦的聪明前妻,代表爱情与记录 犹太老商人——代表集中营屠杀下的一代幸存者 军火商太太——代表依靠战争而发财的权贵阶级 毒贩罗比 ——前登山运动员,军火商太太的情夫,代表洗心革面的投机分子 黑人警察 ——代表正常程序下的公民保护者 生病小女孩——代表希望 感染的恐怖分子在车厢里大量接触人群,当他在行李间死去时,其他乘客已有发病的趋势。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恐怖分子竟然来自中立国的瑞典,如果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一定来自中亚并操着一口阿拉伯语。 医生斯切娜与张伯伦很快找到了病菌的控制办法,但是上校并不愿意让车停下来,在卡德拉桑坠毁是他不再更改的决定。敏感的女作家从犹太老人的痛苦中知道了卡德拉桑是一座不能承受重量之桥。但把守列车的军人断绝了停车的念头,列车上的乘客只能自救。自救的方式异常惨烈,靠着黑人警察的一把手枪,乘客们在张伯伦的带领下与军人们展开了博斗。毒贩罗比和黑人警察相继战死,最后在犹太老人的自焚中,炸开了最后几节车厢。而前面的车厢在冲过卡桑德拉时,大桥坍塌了,列车摔进大河引起大爆炸,河面上漂满了无辜者的死尸。 列车最终没有抵达亚诺隔离区,幸存的人们带着病菌一起自由逃生。影片选在亚诺作为此行的终点,是因为那里有着史上最残酷的集中营。老犹太的妻子儿女就死在那里,他逃跑了一生不愿回到波兰,但仍旧埋骨亚诺,所以他说“这是宿命。” 影片想要表述的太多了,无论哪一条线索都会引发人们的追问与痛苦。结尾时麦卡其上校对斯切娜医生说:“你要珍惜自己。”这句话出自好意,他沉痛的表情已预料到了他自己与斯切娜此后的命运。果然,军方的电话告诉观众,上校与医生都已处于军方的监视之中。此前,麦卡其面对斯切娜的责问时,他如此回答:“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而我们知道的是,奥斯维辛大屠杀的重要执行者艾希曼在1961年的耶路撒冷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我执行上级的命令,执行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的双手没有血迹。”与此类似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无能,在美国军方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中立国不能保证人民的安全,本应救死扶伤的实验室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帮凶。一切都充满讽刺,又是那么可悲。 距二战结束已经二十年了,是谁给了麦卡其上校毁灭1000名无辜者的权利?计划如此周密,如果不是弱小的人们奋起反抗,亚诺河又要增添更多的冤魂。意大利、英国、西德的制片人与导演们大胆地将列车开往纳粹集中营,不言而喻他们是在暗示美国军方无异于纳粹的本质。只要有国家存在,有种族冲突,有利益较量,任何生命都可以牺牲。这是我们永远要面对的事实,这种事实与战争和平无关,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相对的。平静的外表下,恐怖主义与灾难如影形随,而最终的受伤者必定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越是无辜者越要流尽鲜血。影片最后的灾难已不是肺鼠疫菌,而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控制疾病,却不能治好政治的恶毒。 通往卡桑德拉的大桥果然崩溃了,它怎能不塌呢?破败的大桥承受不了从西方而来的滚滚车轮。东方之旅一路上萧条阴暗,搬离的残舍,倒塌的教堂,冷清的坟茔,无不显示着政治的后遗症。1991年之后的波兰很快加入了北约,东西方融为一体,下次再拍灾难片时想必不会选择波兰了吧。 如同无法避免政治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稍稍能让人心中安慰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当渺小的人们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惟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张伯伦医生与珍妮弗作家在死亡之际破镜重圆,想必他们不会再离第三次婚了。爱情总是在特殊场合显示,贩毒者罗比虽然一直利用军火商太太在欧洲各地贩卖毒品,但他在跳窗前一刻把她托付给珍妮弗,这简短的一句话足以让今天对爱情丧失信心的情人们动容落泪。 黑人警察为救生病的小女孩付出了生命,这预示着美好的希望——也许世界令人绝望,但毕竟未来可待。房龙在《宽容》的末后写道:“等到象屠杀无辜的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一纸文字这样的不宽容成为荒诞无稽的事,宽容统一天下的日子就到了。这可能需要一万年,也可能需要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来到,它将紧随着人类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征服自身恐惧心理的载入史册的胜利——而到来。”但是在1940年再版后记中,他又重弹悲观的调子,“这个世界并不幸福”,“我们如今的时代还没有超脱仇恨、残忍和偏执!” 世界总是被邪恶控制着。东德解体时,解密的几公里长的档案震惊了世界,如果美国中情局某天把它的秘密公布于天下,可能会让所有人发疯和绝望。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可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仰望上帝没有丝毫的办法。医生说,“病菌的感染率是60%,不发病的除了自身免疫力,就得靠上帝了。”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普通民众都失去了选择权。在各种邪恶力量的主宰下,疾驰的列车除了开往必然坍塌的卡桑德拉大桥,还能开往哪里呢? 但由于人们的坚强,列车断开,大大减少了伤亡人数,但那幕后的黑手却又打起了坏主意......
《永不抵达的列车》我看了两个多月还没有看完,它的内容并不多,不到300页、不到20个故事。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一本能让我看如此长时间的书了,并不是因为它不好看,也不是因为它高深,而是因为它让人难以看下去,因为里面有太多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同胞们的不平与不幸,有一些不清不楚、有一些不明不白、有一些不期而遇、有一些不可告人,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却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阅读这些故事,仿佛是面对一张张“眼中无神无望、无悲无伤,苦难被深深锁在深浅的皱纹里”的面孔,让我们不敢正视。 然而这样的眼神、这样的苦难,我们又是多么熟悉。历朝历代只要是在社会底层,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的不幸很少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比如知青、下岗工人、农民……这些人是在为整个社会承担代价,为决策中的负面承担,甚至是严重错误承担代价。我们如今记录他们,对于这些人来说,已然不能改变其不幸的人生轨迹;但是,这么做的意义在于,我们终于明白了造成这些苦难的根源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自身,存在于我们对同胞的利益、尊严,甚至生命的草率与无视。我们的问题不是因为健忘地无意为之,而是思路清晰的重复制造!如果说知青是几十年前的历史问题,那么下岗职工也就仅仅十多年吧。拆迁等土地问题也不到十年,毒奶粉等食品卫生问题也就三五年,动车事故则是去年……不幸的形式是不同的,但带给当事人的苦难却是相同的,而他们获得的待遇也大多是相同的——默默承受。其实给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同胞造成深重灾难的并不是在海一方的日本,而恰恰是我们自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思想和观念的激烈碰撞。其中既有经济转型与发展造成的新问题,如下岗、拆迁,也有历史遗留下的老症结,如知情的安置、战俘的待遇等,可以说在繁荣昌盛和生活改善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真实存在。对于这样一个社会的特征,社会学者孙立平将其概括为“断裂和失衡”。“断裂”首先指的是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同社会部分几乎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表面的社会多元下面是社会的断裂”,而另一方面则是地理空间上城乡差距的巨大,城市日益繁荣、而乡村日益凋敝。而社会结构层面的“断裂”所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群体在社会权利上的高度失衡”,“这种失衡后面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断裂”和“失衡”面前,物质生活上的丰富并没有给个体带来自信与尊严,“焦虑反而像野火一样,与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步,并以每一个个体切身感受到的方式蔓延”,一种社会性的焦虑特弥漫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我们都很清楚却也都在回避的现实就是,我们其实生活在一种“脆弱的平衡”。下岗、大病、事故……都可能成为压垮这种“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你成为沦落底层、承受不幸与苦难的沉默的大多数。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让人们选择麻痹与逃避,满目皆是物欲横流、争名夺利和道德沦丧,却寻找不到一种精神和信仰上的依托。 然而,多年以来,《中国青年报61冰点周刊》却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将社会底层的普通个体、不幸个体作为报道主体,充分关注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又利用这种平民关怀完成了文化意义上的超越,重建社会共识和普世价值,使心理上孤立的个体重新聚集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共同体里,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所以,尽管我们绝不希望有第二辆永不抵达的列车,但却希望《永不抵达的列车》这样的书多多问世、多被关注。因为我们需要把这些苦难的记忆拿回来还原,摊在人们面前,同胞的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不应该就这样被遗忘或者继续重复下去。
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史:
德国曾在80年代于柏林铺设磁悬浮列车系统。
英国的伯明翰国际机场曾于1984年至1995年使用低速磁悬浮列车,全长600米。由于可靠性的问题,该线后来也改用单轨列车行走。
德国的Transrapid公司于2001年于中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至地铁龙阳路站兴建磁悬浮列车系统,并于2002年正式启用。该线全长30公里,列车最高时速达430公里,由起点至终点站只需8分钟。
"十二五"期间,中国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将磁悬浮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按照安全可靠、先进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要求,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以及原始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
加大交通运输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壮大。研究设置能耗和排放限值标准,研究制定装备技术政策,促进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推进先进、适用的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全面实现现代化。提升铁路高速动车组、大功率电力机车、重载货车等先进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空调客车比例和专用货车比例,推进高速动车组谱系化,以及城际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制与应用。
通过工程应用带动技术研发,突破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牵引制动、运行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掌握高速磁悬浮技术,优化完善中低速磁悬浮技术。
在中小城市与城镇之间及城镇分布较为密集的走廊经济带上,视运输需求,加密高等级公路网络、提升省道技术等级或以城市快速路的形式建设相对开放的快捷通道,并注重与区际交通网络的衔接。
另一方面,2012年,中国共有城镇人口7.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如果把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六个月以上的农民工算上,中国城镇化比率已达到52.6%。在城镇化和"十二五"的规划下,磁悬浮列车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未来国家的战略目标。
2012年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型绿色轨道交通装备,它利用电磁铁吸引力使列车"浮
"于空中平稳运行,无摩擦、零排放、低噪声,安全保障可带给乘客贴地飞行的新体验。
磁悬浮列车以其速度快,高效,环保,安全,噪音小无污染的优点磁悬浮类车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随着未来磁悬浮市场化的成熟和技术的改进,其前景不可估量。
扩展资料:
长沙磁浮快线成湖南闪亮“名片”
2015年12月26日,长沙第一辆投入运营的磁浮列车缓缓发车,载着乘客,载着科研人员的努力,载着“交通强国”的梦想出发,开始了在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之间的试运行。2016年5月,长沙磁浮快线正式投入运营。
这是中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铁路,由国防科大等单位共同研发设计。它的安全运行,标志着中国对于磁浮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面掌握,长沙也成为了继上海之后,我国第二个开通磁浮快线的城市。
截至2018年5月5日,长沙磁浮列车已开通运行两年。两年来累计开行列车89450列次,列车正点率99.85%,总运营里程168.37万公里,累计发送旅客559.48万人次,为人们出行提供不少便利。
长沙磁浮快线被媒体评价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超级工程”和空铁联运的“超级枢纽”,长沙磁浮快线不仅是湖南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也是我国高端制造的一大亮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磁悬浮列车
人民网-长沙研制出全国首辆磁悬浮列车
湖北制造的磁悬浮空轨列车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列车之所以要悬在空中,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悬浮在空中造成的脱轨概率会极小。从全球的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铁路建设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只不过有的国家风险较大,而有的国家的铁路风险较小,我国的铁路建造技术在全球水平来看是处于前列的水平,但从有关新闻的报道中仍然会出现极个别的火车脱轨案例或高铁脱轨案例的新闻发生。磁悬浮列车虽然悬在空中,但是利用了磁铁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可以极大的减少列车脱轨的概率,根据有关专家相关数据分析,显示磁悬浮列车的脱轨概率将达到百万分之0.1,在后续的维修和检查中预防脱轨的概率可能会达到100%。
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将会大大提高。俗话说要想发展经济,一定要把交通发展好,我国的东部地区交通是非常发达的,无论是飞机火车还是高铁,都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到达国内的任何一个地方,而磁悬浮作为一种新型的列车,最高的时速可以达到1000公里每小时,这种速度基本上适合飞机持平的,因此也有人称为磁悬浮,就是地面上的飞机。普通的高铁速度最高时速达到了350公里每小时,比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慢了将近1/3左右,从上海出发前往其他地区的磁悬浮列车,30多公里的路程只需要6~7分钟即可抵达,而如果乘坐火车或者高铁,可能需要20分钟,半个小时左右。
总而言之,磁悬浮列车之所以要悬在空中,肯定有其中的科学技术和相应的原理,例如磁悬浮列车悬在空中可以减少与铁轨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列车的磨损和消耗程度。
《永不抵达的列车》(杜涌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su57
书名:永不抵达的列车
作者:杜涌涛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7
页数:304
内容简介:
在一片纷乱喧嚣中,冰点仿佛一位笃定的观察者,将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变革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注视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诉说他们微小的愿望与简单的快乐、深深的无奈与绵长的苦痛……
透过冰点所讲述的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它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
《永不抵达的列车》精选了20篇中青报2010~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共分为“伤逝”“世相”“家国”三辑。这些文章饱含深情地讲述着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对我们的时代与社会进行着真诚、理性、温和、持久的思考,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对读者而言无异于一场畅快淋漓的精神洗礼。
作者简介:
杜涌涛,《中国青年报》副总编,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徐百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著有《民国风度》。
永不抵达的列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永不抵达的列车新闻稿、永不抵达的列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