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创业点子 / 正文

张汤(张汤简介)

更新时间:2025-05-22 16:04:35 点击:46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张汤,以及张汤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本文目录一览:

汉代时期,酷吏的代表人物张汤最后结局如何?

张汤是汉武帝最宠信的大臣,担任御史大夫,用法严厉。张汤从小就喜欢断案,父亲死后就子承父业担任长安吏。后来张汤当了廷尉后知道汉武帝喜欢儒家学说,断案的时候就会依附儒家观点,而且对于诸侯谋反的几件案子都能穷追到底,所以深受汉武帝宠信。张汤性格喜欢嫉妒,做事也不绝对公正,但是他对待贫贱的兄弟都很好,还常常拜访三公,丞相公孙弘就多次赞扬他。后来张汤被牵扯进一件案子,这个案子过程曲折,张汤算是一个清廉的官,但是最后却被扣上了一个贪污的罪名,张汤就自杀身死了。

一、张汤之死

张汤是汉武帝信任的臣子,在汉朝出军攻打匈奴的时候,山东正好遇到了水涝和干旱的天灾,百姓都流离失所,必须依靠政府的补助才行。当时汉朝内外忧患,国库空虚,张汤接受了汉武帝的旨意铸造银钱和五铢钱,还垄断了天下的盐铁经营权。因为盐铁是非常有市场的,朝廷垄断了盐铁经营权就有了更多的收入。那时候张汤非常受到皇帝的宠信,与汉武帝谈论公事的时候经常错过饭点,连丞相的事情都由张汤处理,丞相如同虚设。

《史记·酷吏传》:“会浑邪等降……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

汉武帝也对张汤宠爱到了一定的地步,张汤生病的时候汉武帝亲自去看望。后来张汤因为陵园一案与丞相庄青翟有了嫌隙,丞相手下有三长史,分别是朱买臣、王朝、边通。这三个人正好和张汤有仇,因为张汤兼任丞相的职务,虽然张汤不是丞相,但是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张汤就常常欺压三长史,所以他们想要帮庄青翟出这口气。

于是他们派人逮捕了张汤的朋友田信,说张汤向皇帝请奏政事的时候,会先透漏消息给田信。因为张汤帮助汉武帝打理国家的财政之事,所以经常会提前知道一些安排,于是田信就会通过张汤囤积取利,然后再和张汤平分。

《史记·酷吏传》:“汤且欲奏请,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他奸事。”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就叫来张汤问话,张汤不认错。这时另一位酷吏减宣上书禀告了张汤犯法的事情,汉武帝认为张汤并不是一个干净的人,于是派八批使者问张汤的罪过,但是张汤就是不认错,后来汉武帝派赵禹审问张汤,赵禹劝说张汤自杀,于是张汤自杀而死。

二、案中案

张汤的这个案子非常复杂,在张汤的死因背后,不仅仅只有“贪污”这一项罪名,其中牵扯的案子还有很多。张汤与丞相庄青翟的嫌隙,就是其中一个案子引发的。

陵园案

张汤做御史大夫的时候,有一次有人偷挖了汉文帝陵园中的殉葬钱,当时的丞相是庄青翟,因为汉武帝时期丞相换的频繁,公孙弘去世之后,李蔡任相,后来才到庄青翟。庄青翟一听这个事是大事,赶紧和御史大夫张汤商量,要去汉武帝面前认错,于是两个人就去见了汉武帝。到了汉武帝面前的时候,张汤突然后悔了,心想,巡视陵园的任务本来就是丞相的,丞相应该每个季度都去巡视陵园,出了事应该是丞相负责,和我御史大夫有什么关系?

《史记·酷吏传》:“至前,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于是庄青翟认错之后,张汤拒不认错。汉武帝就命令御史去查这个案子,张汤正好是御史大夫,所以就接手了这个案子。张汤原本就严明律法,不曾心慈手软,所以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判庄青翟的过错。庄青翟特别担心自己出事,这下三长史就出场了。他们告发张汤以权谋私,引起汉武帝对张汤的怀疑。

李文案

张汤这场陵园案还牵扯出一桩“李文案”。御史中丞李文与张汤有过节,他就从宫中的文书里找张汤的失误,看有什么罪名能够安在张汤头上。这时张汤有个关系很好的下属叫鲁谒居,他发现李文的预谋了,就想帮张汤除掉李文,于是就给汉武帝一封匿名信告发李文的坏事,而这个事正好是张汤处理,所以张汤就把李文杀了。而且他也知道这个事是鲁谒居帮他办成的,在汉武帝问他李文的事情的时候,张汤假装不知道真相,隐瞒了鲁谒居。

《史记·酷吏传》:“河东人李文尝与汤有郤……此殆文故人怨之”

后来鲁谒居生病,张汤就去看望他,亲自为鲁谒居按摩脚。这件事被赵王知道了,赵王刘彭祖也和张汤还有鲁谒居有过节,因为赵国本来就以冶炼为主要职业,但是张汤却垄断了盐铁铸造权,赵王就到中央与中央铸铁的官员打官司,但是每次张汤都偏向中央的官员,打击赵王,而且鲁谒居也曾检举过赵王。赵王一直找机会向他们报仇,知道了张汤为鲁谒居按摩的事情,就立即上书告他们密谋坏事。

《史记·酷吏传》:“谒居尝案赵王,赵王怨之”

这件事交给廷尉处理,但是鲁谒居病死了,这个事情就牵连到鲁谒居的弟弟,鲁谒居的弟弟就被关在导官署。张汤曾到导官署审理别的囚犯的时候看到了鲁谒居的弟弟,心里很想帮他,但是又不能被人看出纰漏,所以表面上对鲁谒居的弟弟很冷漠,实际上是想暗中帮助他。但是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张汤心里所想,以为张汤不管他了,一怒之下就告发了张汤与鲁谒居用图谋不轨的阴谋告发李文的事情。

《史记·酷吏传》:“谒居弟弗知,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告李文。”

这件事交给了减宣处理,正巧减宣和张汤也有不愉快,减宣接了这个案子之后把它查的水落石出,但是减宣没有立即向上禀告,想必在等一个最佳时机。在三长史告发张汤的时候,减宣也告发了张汤与鲁谒居的不法事迹,汉武帝对张汤彻底怀疑。

三、以死杀人

汉武帝审问张汤的罪过的时候,张汤还拒不承认,后来汉武帝派赵禹来审问张汤。赵禹见了张汤的时候,责怪的说:“皇上怎么能不知道真相呢?只不过皇上不好办理罢了。皇上心里的意思是想让你自杀,你又何必多加解释呢?”张汤听了这话,明白了自己已无退路,但是临死之前还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上面说:“张汤没有半点功劳却位列三公,都是陛下宠幸的结果,我无法推卸责任。但是害死我的人是三长史。”写完张汤就自杀了。

《史记·酷吏传》: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张汤这一封临别留言让汉武帝怀疑,张汤死后他的兄弟和孩子都想厚葬张汤,但是张汤的母亲却说:“张汤是皇上的大臣,因为遭受诬陷而死,又何必厚葬?”于是张汤就简单的下葬了。张汤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五百金,都是汉武帝的俸禄和赏赐,所以张汤算是含冤而死,根本没没有以权谋私。汉武帝知道后,说了一句:“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于是汉武帝追究此案,将三长史都杀了,释放了田信,丞相庄青翟也自杀了。

《史记·酷吏传》: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

张汤的死亡究其根本都是张汤树敌太多的结果。庄青翟、三长史、减宣以及赵王和李文都是因为和张汤有仇才落井下石。但是张汤受到诬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为张汤求情,难道不是说明张汤树敌太多的结果吗?张汤执法严格,从不懈怠,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平民百姓都指责张汤,连主爵都尉汲黯都说:“要是按照张汤这么执法的话,百姓都并拢双脚不敢迈步,眼睛都不敢直视前方了!”所以张汤在朝堂上一定是树敌非常多的。

张汤虽然是一名酷吏,但是为官很廉洁,汉武帝在张汤死后非常惋惜,把张汤的儿子的官职晋升来弥补自己心里的遗憾。汉武帝时期实行严酷厉法,张汤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酷吏,张汤曾经因为大司农颜异与自己的政见不统一,在别人和颜异谈论朝廷政令不足之处的时候,颜异只是嘴唇微微动了一下,就被张汤以“腹诽”的罪名处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张汤当初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颜异,最后祸患也降临到了自己头上。

张汤为什么是祖师爷?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重要司法大臣。而在西北政法大学建校区时挖出了张汤的墓,被戏称挖出了“祖师爷”,张汤也因此被冠以“中国政法第一人”。

对于汉武帝不满而意图加罪或致死之人,张汤便会在审理的过程中不择手段罗织罪名;对于汉武帝有意减轻或是免罪的亲近之人,张汤便会让人减轻其罪状以满足汉武帝的要求。从张汤的断案方法和行政方式上可以看出,法律的定义完全以君王的自我认知为基础,罪名的有无则建立在君王个人的喜怒哀乐之上。

身为廷尉的张汤把自身所负责的审理断案的职责捆绑在汉武帝个人的权威意志之下,以此来达到取悦汉武帝的目的。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张汤不懂得作为一名国家司法人员应尽的职责以及自身工作能力的缺失。相反,正是因为张汤对于自身职责、工作能力以及自身行政地位的清晰认知,使得张汤能够在与汉武帝的特殊政治行政体系中处理的得心应手。

汉代酷吏张汤的资料

张汤,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扩展资料:

张汤的死亡,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

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

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

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

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

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汤

关于张汤和张汤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标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