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创业点子 / 正文

吴国历代国君(吴国历代国君世系)

更新时间:2025-08-24 16:00:49 点击:683

今天给各位分享吴国历代国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吴国历代国君世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吴国先后有几代君主

吴国历史和吴国君主列表

吴民族上古史

上古神话时代(亘古时期)

天虞大神及麻姑创世

中古桓生时代(约六、七千年前)

[东海神君初代建国]

相传,东海神君天吴氏是天虞大神的后代,"吴"即"虞"。大约7000年前,通古斯的游牧涉猎民族在受命于天的天吴氏统领下迁徙至“吴那罗”(意为东之国度、日之国度、大之国度、天之国度)--东海(今东海、黄海和渤海域),并於羽山 (一说虞山)会盟东海诸侯,建立了初代东亚奴隶制联邦国家--东海那罗国。是时,东海那罗的先民通用古吴语,属古东夷语系。其间,东迁民族不断与其他民族 (主要是东海百越诸族)相融合,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泛民族群体--东夷。

近古英雄时代(约五千年前)

[蚩尤天王涿鹿大捷]

蚩尤天王统领东夷部众征伐炎、黄,逐鹿中原,并取得了涿鹿大捷。尔后,蚩尤天王统领了东鲜卑利亚南部、满洲大部、韩半岛大部(一说全部)、辽东大部、山东东部、江浙沪全部、皖赣东部以及福建北部等广大东亚地区,并统辖日本及东海列岛,建立了旷古空前的东夷大帝国。

南北朝时代(约四千年前)

南朝:吴那罗(先吴时代。是时,后东夷时代的吴越民族开始形成)

北朝:黎那罗(吴人称其地为“有北之乡”,后为中原民族所同化)

千年大战国时代

[六国时期](约三千年前)

北部:后东夷国、徐国

中部:邗国、句国

南部:吴国、於越国

[统一句吴时代](中原春秋末期)

句吴国阖闾大王、夫差大王先后吞并后东夷国、邗国、徐国、於越国,使鲁臣服,并威服西楚,统一了原东海那罗国南部半壁江山(原吴那罗大部)。

[统一於越时代](中原战国初期)

於越国勾践大王取代吴国称霸,开创后吴国时代。(统一句吴灭亡后,近四十万吴人流亡日本和韩半岛;统一於越灭亡后,亦有万众吴越人奔走东洋)

句吴帝王世系

吴王为姬姓吴氏 第一列为家族庙号,第二列为谥号(摘自《史记》),谥号不可考的,省略

01 桓德公 吴太公 姬太伯

02 景德公 --- 姬仲雍

03 穆德公 --- 姬季简

04 懿德公 --- 姬叔达

05 吴太祖 --- 姬周章 (吴公开始称王)

06 吴太宗 --- 姬熊遂

07 吴高宗 --- 姬柯相

08 吴中宗 --- 姬强鸠夷

09 吴仁宗 --- 姬馀桥疑吾

10 吴孝宗 --- 姬柯卢

11 吴肃宗 --- 姬周繇

12 吴睿宗 --- 姬屈羽

13 吴端宗 --- 姬夷吾

14 吴文宗 --- 姬禽处

15 吴宣宗 --- 姬转

16 吴哲宗 --- 姬颇高

17 吴武宗 --- 姬句卑

18 吴神宗 --- 姬去齐?—前586年

19 吴世祖 吴兴王 姬乘 (又名寿梦) 前585年—前561年,25年

20 吴世宗 吴顺王 姬遏 (又名诸樊) 前560年—前548年,13年

21 孝让君 吴安王 姬馀祭(《左传》作戴吴)前547年—前544年,4年

22 礼让君 吴度王 姬馀昧(《左传》作夷末)前543年—前527年,17年

23 恭让君 吴武王 姬州於 (又名僚)前526年—前515年,12年

24 吴英祖 吴道王 姬光 (又名阖闾)前514年—前496年,19年

25 吴英宗 吴末王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23年

三国的吴国君主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

1.吴大帝孙权(182-252) 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精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2.会稽王孙亮(243-)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3.吴景帝孙休(234-264) 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4.乌程侯孙皓(242-283) 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始于吴大帝孙权的三国时期吴国,共经历了 哪几任国君?

三国时期的吴国共经历了4任帝王,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成国,随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 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休病死。

这时孙吴内部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当时握有实权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东吴历代皇帝列表

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1、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孙权称帝。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由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父亲死后继位成为一方诸侯;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后又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于黄武元年(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229年-252年,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2、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孙亮即位。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孙权第七子。建兴元年(252年),由于其父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而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的形势下,十岁登基为帝,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两年后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252-258年在位,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3、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休(孙权第六子)即位。

孙休,(235年—264年),字子烈,孙权第六子。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258—264年在位,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4、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皓(孙权的孙子)即位。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为了便于区分,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故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从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至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孙皓投降亡于西晋,东吴经历四帝一共52年的时间,在开疆扩土、发展经济、重视科学文化的进步、促进外交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吴(三国时期政权)

春秋时期的吴国有哪些国君

1、吴大帝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2、吴废帝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3、吴景帝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

4、吴末帝孙皓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但孙皓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朝感到惶怖 。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扩展资料

“吴”作为地理概念本来是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封建时代常被用作爵位、国号的名称。孙坚为汉末吴郡富春人,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兵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

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从中原看,孙吴地处长江之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江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皓

三国时期的吴国经历了哪几任国君?

三国时期的吴国共经历了4任帝王,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 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休病死。

这时孙吴内部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当时握有实权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扩展资料:

历任国君在位时吴国状况简介:

孙权称帝后,孙吴疆域稳定下来。经过孙权的苦心经营,孙吴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 。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从郡县深险之地及北界西界敌对势力的经略着手。

孙亮、孙休在位期间,三国鼎立格局相对稳定,境内也较为安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调整。264年(永安七年),孙吴为便于治理,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另设“广州”。交广二州的行政区划设置为后来历代所沿用。

孙皓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瓦解,处于吴晋南北实力极不均衡的对峙局面,在外有西晋王朝势力频频介入,及内部叛乱势力与敌对政权遥相呼应的情形下,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体现为统县政区的划小,其中广、交二州在军事行动中,孙吴投入大量的军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区开发,辟置了大量新县及规划新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国

吴国的皇帝叫什么名字?

吴国君主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比如吴王寿梦[1]  、泰伯、周章、姬余祭、仲庸、吴王诸樊 、吴王阖闾 、夫差等。

春秋吴国是周朝时期在长江下游地区建立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第一代君主是吴太伯 、末代君主是夫差。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后吞并淮夷徐夷等小国而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浙中北、赣东北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有著名兵器吴钩。吴国于柏举之战西破楚;于夫椒之战南服越;于艾陵之战北败齐;于黄池之会会盟晋。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关于吴国历代国君和吴国历代国君世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