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创业点子 / 正文

阿肯弹唱会(新疆哈萨克阿肯弹唱会)

更新时间:2025-08-28 21:55:11 点击:380

今天给各位分享阿肯弹唱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疆哈萨克阿肯弹唱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恰合吉牧场的民俗风俗是什么?

新疆塔城恰合吉牧场的民俗风俗

(一)---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

塔城市自19世纪起,就开始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聚居本地的哈萨克、达斡尔、锡伯、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体育,更使得塔城市的文化体育独具特色。尤其是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让人拍案叫绝!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特有的文艺活动,带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阿肯”是哈萨克人民对优秀歌手和民间诗人的称谓。在塔城市,每年一到夏秋黄金季节,各处都有阿肯弹唱盛会。会上,阿肯们手弹冬不拉,口若悬河。绝妙的歌词伴着冬不拉琴声滔滔流泻,他们各不相让,一问一答,比谁唱的传统长诗多,比谁唱的民歌多,比谁的即兴演唱更精彩。胜者,接受下一位阿肯的挑战,直到唱胜所有参赛的阿肯,才能摘得桂冠。于是高手相遇,难分伯仲、相持不下、通宵达旦的场面屡屡出现。许多令人称绝的优秀唱词,通过弹唱会传遍整个草原。对于哈萨克族人来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观看阿肯弹唱会引为快事,常常是合家老小骑马从几十里外专程前往观看,阿肯弹唱会场也往往里三层、外三层被围个水泄不通,里面的人依次席地而坐,外层及四周则为站着或骑马的牧民,歌声伴着冬不拉琴声令听众时而屏息静聆,时而欢声雷动。阿肯弹唱会一般都是连续数天,往日静谧的草原,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二)---达斡尔族斡包·沃其贝节

每年的农历6月8日,是塔城市达斡尔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斡包·沃其贝节。

这一天,塔城市达斡尔人,无论家住多远,都要早早起床,把屋里院落收拾整洁,一家人吃过早饭,换上新坎塔斯(达斡尔族服饰),带上一天的食物,与邻里一起结伴或步行或驱车,一同赶往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参加斡包·沃其贝活动。

清晨,人们首先陆续来到位于乡政府北面不远处的斡包前,先到者将斡包上散落的石块拾起摆放在包上,将直径十多厘米的柳树插在斡包中央。后来者就将各色布条系在上面,做完后向斡包鞠躬以示敬意。祭祀服务员在祭坛上点燃三柱香和三盏爪勒(类似火把灯),把众人带来的糖果点心等供品摆上,开启一瓶酒供来者祭用。时间近11时许,斡包·沃其贝活动正式在达斡尔族风情园开始。

众人随巴其斯(主祭人、萨满师)面向祭坛行双膝跪地礼,巴其斯念祭文,致祭罢后向斡包敬酒磕头,沃其贝结束。接下来族人一起商讨一年中的生产和生活事宜,此期间往往要杀羊,以羊血祭斡包,羊肉则现煮,待羊肉煮熟后,第二轮祭祀开始。第二轮祭祀主要是由巴其斯敲响萨满鼓打开天门,驱逐妖魔与众神对话,众人围在巴其斯身后,围着斡包转走。巴其斯作法结束正好转完三圈,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巴其斯将煮熟的羊头摆放在祭坛上后,众人分男女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羊肩胛骨部位献给男性长者,寓意身体健康;羊髋骨部位献给女性长者,寓意人丁兴旺。大家相互敬酒,开怀畅饮。人们都拿出自己制作的巴勒木勒乌图木(埋在麦秆堆里烤制的面饼)、合勒克措孜(用米和动物的内脏及盐灌制的香肠)、昆布勒(时令野蒿、阿魏蘑菇与肥肉做的菜),相互赞美、品尝。这时,手风琴、曼德林、木库连(震音口琴)响起,老人们开始唱起古老的名歌,年轻人和着,一首接一首,气氛越来越热烈。同时,不论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围成圈,有节奏地跳起贝勒别舞(一种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舞蹈中,男女相互比试、阻拦、绕圈,模仿出古老的狩猎、捕鱼、走马、以及山羊顶角的动作,脚底踏得很响,表情和动作夸张而幽默。舞后,传统体育活动拉开帷幕,赛马、摔跤、拔河、拉颈、拔杆子等比赛,优胜者往往都能获得不菲的奖品,文体活动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当天边出现五彩的晚霞,为时一天的斡包·沃其贝活动宣告结束,祭祀服务员把场地收拾干净,大家在欢快的歌声中依依惜别。

(三)---塔城俄罗斯民居和建筑艺术

塔城市俄罗斯族风格的建筑渊源与俄罗斯族进入塔城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俄罗斯族人的迁入,俄罗斯民居和建筑艺术也逐渐被带入塔城。他们按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并结合塔城的实际,吸收了维吾尔、哈萨克族的建筑图案和汉族的建筑技艺,形成了独具中国俄罗斯特色的民居建筑艺术,修建了教堂、学校、民宅、办公楼等各种建筑,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和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塔城市:摔跤人才的摇篮

塔城市被称之为“摔跤人才的摇篮”。这是因为摔跤这项体育项目深得塔城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塔城市居住的哈萨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民族都有热爱摔跤运动的优良传统,塔城市也曾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大量摔跤人才。

塔城市摔跤活动由来已久,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为悼念塔尔巴哈台千户长苏来曼逝世,其亲属在巴克图山下就曾举办过盛大的摔跤活动,据史料记载,那次活动仅帐篷就搭了 200多顶,可见声势之盛大。

2013年新疆阿肯弹唱会在哪里举办?具体什么时间?

- 不知道楼主问的是新疆哪的阿肯弹唱会,因为新疆每个县都可以举办

- 还有你问的是什么级别的,自治区级、自治州级、还是县级

- 楼主的问题问的太笼统了,我也没法作答

- 像自治区级的是每5年举办一届,上一届是在2010年

- 还有就光我所在的伊犁州,就分3个级别

- 伊犁州(含塔城、阿勒泰地区)是每3年举办一次

- 伊犁州直(伊犁直属管辖的8县2市)是每2年举办一次

- 伊犁州直各县市每年举办一次

回答补充:

- 第十九届阿肯阿依特斯5月11--12号在塔城市开幕

- 此次阿肯阿依特斯有来自地区各县市的70名阿肯参加

你的回答跟我们语文书不符,

哈萨克族风俗

“哈萨克”翻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萨克族是世界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跨国民族,总人口现已超过千万。哈萨克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代,他们分布很广,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从阿尔泰山、天山向西直到里海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都有哈萨克民族活动的痕迹。目前仅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就有12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一、文体娱乐

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其娱乐方式与骑马、放牧、狩猎等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有赛马、摔跤、叼羊、姑娘追、马上角力等。据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牧业上的狼害相当严重,牧民对狼特别仇视,一旦猎获了狼,大家便一涌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取乐。后来就逐渐由叼狼演变为叼羊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赛马中得到的奖品,主人一般都不会占为已有,而是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分给亲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于是比赛开始了。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从此以后,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的由来。这个传说反映了“姑娘追”这种马上游戏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习俗。“姑娘追”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民俗风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热情好客的哈萨克姑娘会邀请远道而来的游客共同参加这种马上娱乐活动。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马上娱乐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对抗性强、争夺激烈、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马上运动。盛夏时节,牧场绿草如茵,草茂马壮之际,牧民在休闲时,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

摔跤:摔跤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是一种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运动。每逢婚礼、割礼、周年祭祀都会举行摔跤活动。马上角力,又称马上摔跤。其方式是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谁能把对方从马背上揪下来,或直接拉到自己马上,即算胜利。

赛马:赛马是哈萨克族人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美观。一般用的是五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是成年人。赛奔马也多用五岁以上的马,参加赛马的骑手大多是十二三岁的男孩。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赛马往往在婚礼和重要的节日里举行,而且经常是最后的压轴节目,也就是说,赛马一结束,庆典也就最终收场。

马上角力:亦称马上摔跤,其方式是参加竞赛的人分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两人比力量、比灵巧,看谁能把对方揪离马背并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马上即算胜利。比赛时有许多人围观,围观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选手获胜,不时地为选手呐喊助威。

马背拔河:两个人骑在马上,拉一条两米多长的皮绳,中间地上划一长缍为界,谁骑的马配合得好,谁就可以把对方拉过界河。

骑马抢布:这是哈萨克族年轻人锻炼身体骑马本领的娱乐活动之一。布长一米左右,颜色或红或绿。开始时,先由一个小伙子拿着布骑马飞跑,其他人乘马尾追。被追上人发现快要被追上,必须迅速将布交给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后大家继续追赶第二次拿到布的人。这样连续不断,犹如接力赛车一样。骑手们跨过河流,越过高山,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直玩到大家尽兴方罢。这种活动主要是锻炼年轻人骑马的本领和意志。

射元宝:射元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箭射元宝;另一种是用枪元宝。前者是自古相传的选拔神箭手的娱乐活动;后者是近代形成的。古时候用箭射金葫芦,后来改作箭射元宝。其方式是立一高杆,上端拴一横木,把用红绸布包着的元宝用细绳拴在横木的一头,用箭射断吊着元宝的绳子。比赛者从百余步外策马飞奔,到五十步左右处向目标射箭。如射断绳子,元宝落地,则可得元宝,并被人们称为“神箭手”,以后这一活动改为步枪射银币了。

哈萨克族的“恰秀”:各个民族都有向人们表示祝福的方式,如藏族人献哈达、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却要撒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这种表示祝福和欢迎的仪式,哈萨克人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哈萨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草原上来了尊贵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示尊重和欢迎。一般“恰秀”都是由妇女来搞,这位妇女必须是年纪较大、儿子齐全、丈夫健在、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众爱戴者。人们相信由这样的妇女来搞“恰秀”,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则由自己人来搞。如在夏季第一次挤马奶时,则要在挤马奶的地点喝奶茶,并要邀请邻居和亲友们一起来喝。同时还要在马驹头上和拴马驹桩子上抹些酥油,这时,由家里的年长的妇女来撒喜食,以祈求人畜两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间集体舞蹈,可由男女几人或多人列队成环形圆月状共舞。舞蹈特点是两人对跳,多为拍手、踮脚,自拍、互拍、自点、对点、双双旋转,并排旋转,换位旋转,交换舞伴。节奏欢快,动作幅度较大,颇具美感,感染力强,且动作简单易学,初学者十分钟内便可掌握要领,半小时后便可成为熟练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萨克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每年草原上举办阿肯弹唱盛会时,经过一天的热闹,老人和小孩们都已疲倦,回毡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毡房里举杯畅饮,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精力仍然充沛未尽,他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双成对消失在朦胧月色之中……游人可和当地的青年男女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篝火边,尽情地载歌载舞。

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众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有朋友来临,亦或在每年山花烂漫之际,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怀抱冬不拉,即兴作诗,自弹自唱,这就叫阿肯弹唱会。它的形式与规模大小不一,有数十人,百人,乃至数千人,具有娱乐性和竞歌性两种,场面欢快热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异、优美的民族风景线,若此时游客亲临其境,一定会体验到原始、浓郁的民族风情,流连忘返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阿肯弹唱会”是哪个民族传统的盛大歌舞节目

居住在新疆、甘肃的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拥有众多的民间歌手,叫作“阿肯”。每年夏季,天气晴朗,水草丰茂之际,他们就要择日举行“阿肯弹唱会”的节日。届时人们在草原上聚集,搭起帐篷,将牛、马、羊放牧在附近草地。各地“阿肯”也都前来,弹起乐器“冬不拉”,一展歌喉。人们围坐听唱,如痴如醉。传说古代在阿尔泰草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年轻女歌手,深得群众的喜爱。有一年夏天,头人被她的美貌和歌声所吸引,要威逼她成亲。这时天上突然飞来一匹骏马,将姑娘驮上云天。原来骏马是姑娘的情郎所变,将她救出险境,共同去向远方。姑娘留恋这里的草原,将手中的冬不拉扔下,化成了无数张同样的乐器,飘落到这里的人间。从此,每年夏天,人们都要聚集弹唱,以怀念这位姑娘。阿肯们有独唱、对唱、合唱等等。除传统曲目外,还往往即兴编词,歌唱赞美草原生活、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其中弹唱时间最长、口才流利、声音嘹亮、最吸引听众者为优胜,备受人们尊敬。

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

1、内蒙古

“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大会期间有赛马、赛牦牛、射击、摔跤等比赛项目,还有民间弹唱、民歌对唱等活动。

2、喀什、伊犁地区

麦西来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喀什、伊犁地区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来甫、季节性野游麦西来甫、少女少妇举行的麦西来甫等。

在南疆的麦盖堤县还有“节日麦西来甫”、“婚娶麦西来甫”、“邀请麦西来甫”、“道歉麦西来甫”等等。 新疆各地的麦西来甫,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喀什地区麦盖堤县一带的“刀郎麦西来甫”最负盛名。

3、甘肃

居住在新疆、甘肃的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拥有众多的民间歌手,叫作“阿肯”。每年夏季,天气晴朗,水草丰茂之际,他们就要择日举行“阿肯弹唱会”的节日。

届时人们在草原上聚集,搭起帐篷,将牛、马、羊放牧在附近草地。各地“阿肯”也都前来,弹起乐器“冬不拉”,一展歌喉。

4、新疆

锡伯族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锡伯族西迁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9)。

5、广西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那达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西来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肯弹唱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锡伯族西迁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阿肯弹唱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新疆哈萨克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