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今天给各位分享纳豆什么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纳豆到底什么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纳豆的味道是发酵蛋白的味道。纳豆是发酵的大豆,味道应该很像我们平日里吃的酱豆、咸黄豆之类的味道,但是吃过自制纳豆的人都说纳豆的味道真心无法形容,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诡异,说不出来,有的人说它有股说不出的“臭味”,有的人说它有股炖肉的味,有的人喜欢这种味道,甚是迷恋这种味道。
纳豆生长温度
纳豆菌通常为革兰氏阳性。生长在葡萄糖琼脂的细胞原生质染色均匀。生长温度最高为45-55℃最低为5-20℃。孢子耐热性强。纳豆芽孢杆菌是枯草芽孢杆菌的个亚种是一类好氧型、内生抗逆胞子的杆状细菌,自身没有致病性,只具有单层细胞外膜,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极强的抗逆能力。在极端的条件下,还可以诱导产生抗逆性很强的内源胞子。
纳豆具有黏性,气味较臭,味道微甜味道。
不仅保有黄豆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K2、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发酵过程产生了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溶解体内纤维蛋白及其他调节生理机能的保健作用。富含多种营养素,常吃可以预防便秘、腹泻等肠道疾病,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还可以双向调节血压,溶解陈旧血栓斑块,调节血脂,能消除疲劳,综合提高人体免疫力。
来一起看一道纳豆的做法:
空心菜炒纳豆做法
【主料】:空心菜一把
【配料】:青椒2根、纳豆或者豆豉适量、大蒜5-6粒
【做法】:
1、空心菜茎叶分开摘下,分别清洗干净。
2、将洗好的空心菜梗切成小丁。
辣椒和大蒜分别洗净,切好备用。
3、锅里烧热油,放入纳豆翻炒两下。
4、倒入青椒丁、大蒜粒一起翻炒均匀。
5、倒入空心菜梗一起翻炒均匀。
6、快速翻炒至基本熟,加适量生抽、盐调味一起炒好即可。
纳豆的功效和营养价值确实是比较高的,纳豆里面不但含有多种的营养成分,并且还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因为服用纳豆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症,因为纳豆里面有相当高的维生素k2,并且还能够生成骨蛋白质,同生成骨质,还有溶栓的作用,并且还能够预防高血压。
纳豆的味道是臭的。纳豆的味道总体来说是比较特殊的,主要是纳豆经过发酵的蛋白类食物,制作的时间比较长。虽然闻起来有一种让人误以为是过期的味道,纳豆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纳豆味道鲜美,还含有充足的蛋白质。
纳豆具有黏性,气味较臭,味道微甜,不仅保有黄豆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K2、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发酵过程产生了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溶解体内纤维蛋白及其他调节生理机能的保健作用。
纳豆最常用的吃法就是将纳豆搅拌之后直接放在米饭上食用。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用纳豆做成饭团。因为纳豆经过发酵之后比较黏,在吃的过程中容易拉丝,做成饭团之后就将纳豆包裹在了米饭中,可以避免拉丝出现。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纳豆里面含嘌呤量高,而患有严重胃病的人是不能摄入嘌呤的,嘌呤能加快胃液分泌,而且纳豆中的膳食纤维会造成胃粘膜机械性损伤,使病情更加恶化。所以患有急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胃病患者要禁忌吃纳豆。
肾脏疾病:纳豆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但同时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也很高,这样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影响肾脏功能的正常运行,给病人恢复造成阻碍。因此,对患有肾炎、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来说,是不能吃纳豆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豆
纳豆有一点臭味。。发酵的蛋白质类食物,如果时间长些,在味道鲜美的同时,多少会有点不良风味,这是蛋白质高度分解的结果。
传统制法将蒸熟的黄豆用稻草包裹起来,稻草浸泡在100度的沸水中以杀菌消毒,并保持在摄氏40度放置一日,稻草上常见的枯草杆菌(纳豆菌)因可产生芽孢而耐热度高。
杀菌过程不受破坏,高温培养速度快也能抑制其他菌种,并使黄豆发酵后产生黏稠的丝状物,这种黏稠外观主要来自成分中的谷氨酸,被认为是纳豆美味的来源。
扩展资料:
纳豆的营养成分:
纳豆含有黄豆全部营养和发酵后增加的特殊养份,含有皂素,异黄酮,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叶酸,食用纤维,钙,铁,钾,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矿物质,适合长期食用维护健康。
经日本的医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得知,大豆的蛋白质具有不溶解性,而做成纳豆后,变得可溶并产生氨基酸,而且原料中不存在的各种酵素会由于纳豆菌及关联细菌产生,帮助肠胃消化吸收。
纳豆的成分是:水分61.8%、粗蛋白19.26%、粗脂肪8.17%、碳水化合物6.09%、粗纤维2.2%、灰分1.86%,作为植物性食品,它的粗蛋白、脂肪最丰富。纳豆系高蛋白滋养食品,纳豆中含有的酶,食用后可排出体内部分胆固醇、分解体内酸化型脂质,使异常血压恢复正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豆
纳豆什么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纳豆到底什么味、纳豆什么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