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埃及神殿,以及埃及神庙搬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于埃及金字塔屡遭盗墓者的威胁,使得法老的陵墓由金字塔转换为石窟陵墓。但是埃及除了金字塔之外最著名的建筑要算是神庙了。
埃及神庙奉行政教合一系统,法老与国君和祭司是一人。神庙建筑遍布埃及各地,在一个时期内占有全国土地的六分之一。祭司们在宗教区内以祭坛、神像和圣殿为三位一体。每逢祭祀节日,祭司们抬着本庙神像去外庙访问,并在仪典中分别扮演神话角色,唱诵礼神诗篇。在埃及,神庙是神的“城堡”、“宫殿”。神庙中的“门墙”,有着特殊的意义,“门墙”被称做是“地平线上的大山”,太阳就从这两座大山之间升起,两座塔楼分别代表伊西斯(Iside)和娜芙提斯(Nepthys)两位女神,根据神话,这两位女神的臂上托着初升的太阳。门墙强调了神庙的立面和进入大门的作用,增强了神庙的肃穆。对于埃及人来说,神庙中的柱子(Dillar)象征着稳固。杰克·特里锡德说,在古代世界,柱子的象征意义通常极为重要代表着神的力量与权威,也代表着生命力。埃及的杰得(djed)柱(后来建成的有四个柱顶的柱石)据说代表着奥赛利斯(按:一译俄塞里斯)的脊柱。而由柱子构成的神庙是最重要的宗教空间。
在中王国时期,底比斯曾是阿蒙神的崇拜中心,阿蒙神最初是风神或空气神,随后它与其他神礻氏,如科普托斯的富饶神“敏”,融合在了一起,再往后又与埃利奥波利斯的太阳神“拉”相结合,最后形成了宇宙之神“万神之神”。有这个神保佑,可以打胜仗,在供奉这个神的庙中人们献祭大部分的战利品和被征服民族的贡物。阿蒙—拉成了帝国的保护神:人们把底比斯女神“给”他做了妻子,承认月亮神洪斯(Hons)为他的儿子。这样形成了神的三位一体。而供奉阿蒙神的神庙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数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太阳神庙了,这是新王国时最丰厚的给“阿蒙”的献礼。每年尼罗河泛滥季节的第二个月,由国王主持仪式,载着阿蒙神(Amūn)、穆特女神(Mut)和他们孩子洪斯神的神像的船,护送着他们从卡纳克神庙出发到卢克索神庙。这是古埃及人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了水路之外,还有陆路,在两个神庙之间有一条排列着两行圣羊雕像的一公里长的斯芬克斯大道,如果举行宗教仪式的话,也是从卡纳克开始,而到卢克索结束,那将是何等壮观的盛典!
在12天的埃及随团游中,访遍埃及全境神庙是一重头戏。这些神庙多为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建筑,距今三千年!约相当于我们轩辕黄帝·夏·商·周时期。神庙多石块砌筑,但形制差别很大,各有特色。
在帝五谷北端,镶嵌群山峭壁间,极具现代建筑风格。听说这里曾是三座神庙并列,但另两座没保留下来,因为图特摩斯三世对继母忌恨进行了破坏。这里在19世纪中期时已成废墟。现我等所见是波兰和英国一联合考察队1961年时重新整理的。该神庙结构匀称的简约风格,这是当年设计,却很有现代味。但除现代简约风格外,让笔者最感震撼的是:颜色!
这是在露天建筑结构上的浮雕彩绘颜色,距今已有3400年了!竟还能残留至今!还如此鲜艳!真是不可思议!要知道,即便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如将彩色照片放太阳下嗮几天;或让汽车漆嗮上10年,试试即能明白要保留鲜艳色彩,有多么不易。
上图是埃及导游转给笔者看的卡尔纳克神庙和阿布辛贝神庙昔日彩绘复原图。当年埃及神庙都是有彩绘。这些彩绘,除在神庙室内和陵墓地宫里仍有留存外,笔者在裸露在外的古建筑上仍常能见到这些二三千前的彩绘残留!
该神庙是三层建筑,一二层为结构基础,内有壁画等装饰,但不对游客开放。三层神庙前的雕像(注意:雕像脸上有残留颜色)已剩不多。据说凡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都已被毁。
我等所见的这些带王冠的女法老像全按照男人塑造的:有胡须,双手叉在胸前象征权利··· 因为这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公元前1503年—公元前1482年)身前就是戴假胡须、男装、束胸,并要求像称呼男人一样称呼她,因为她要像男人那样行使至尊权利。
卢克索是古埃及首都,是埃及访古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上图为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的模型,它是埃及神庙中的经典,集成了古埃及建筑体系的所有形式:神殿、圣亭、塔门、神像、方尖碑,除了没金字塔。
此建筑群主要分两部分,其中神庙柱厅、拉美西斯二世雕塑、方尖碑是其精华部分。该神庙占地约2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2016-公元前1786,在持续千年扩建后才建成如此壮观的规模。
规模庞大的神殿大厅5000多平方米里有134根石柱,分16行,每根高21米,直径3.57米,柱头上装饰是纸莎草花。如此密集的巨大石柱营造出非常震撼的效果。这石柱上浮雕当年都有彩绘和象形文字。想想,这些大柱已站立了三千多年!
图中是卡尔纳克神庙的一堵墙,其旁留有当年建造时的泥土。人们的解释是,在没有施工机械时,当年如何用巨石来筑起高墙?办法是:建人造土坡······
科翁坡神庙是唯一的双神庙,所以建有双门双厅和双坛。它最大的特色是当年兼有医院的功能。
在我们今天赞叹古埃及昔日如此强盛时,一个疑问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来:古埃及,为何最终是在外来势力入侵下分崩离析了?
相关史料上凡谈及古埃及衰落时无外乎这些原因:其虽在建筑和艺术上卓有成绩,但农垦和灌溉技术长期落后于周边地区。所以,古埃及国力并不强盛,几乎遭到过所有相邻部落的入侵。说来许多人不信,在大型工程建筑和文化表现出超越才能的古埃及人,竟然是该地区最晚进入铁器时代的。
此外,贸易从来不是埃及强项,但早期欧洲城邦和土耳其·叙利亚·利比亚等地都在商贸中获得巨大财富。埃及却因为金矿长期开掘后逐渐枯竭,再者长年持续的庞大神庙建设,消耗了大量社会财富和劳役。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埃及贵族上层族群的近亲繁衍,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体质和智能的退化····
或许这些原因都对。但古埃及之所以逐渐走向衰落,其实最终还是自然法则使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走向衰落的过程。
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于埃及金字塔屡遭盗墓者的威胁,使得法老的陵墓由金字塔转换为石窟陵墓。但是埃及除了金字塔之外最著名的建筑要算是神庙了。
埃及神庙奉行政教合一系统,法老与国君和祭司是一人。神庙建筑遍布埃及各地,在一个时期内占有全国土地的六分之一。祭司们在宗教区内以祭坛、神像和圣殿为三位一体。每逢祭祀节日,祭司们抬着本庙神像去外庙访问,并在仪典中分别扮演神话角色,唱诵礼神诗篇。在埃及,神庙是神的“城堡”、“宫殿”。神庙中的“门墙”,有着特殊的意义,“门墙”被称做是“地平线上的大山”,太阳就从这两座大山之间升起,两座塔楼分别代表伊西斯(Iside)和娜芙提斯(Nepthys)两位女神,根据神话,这两位女神的臂上托着初升的太阳。门墙强调了神庙的立面和进入大门的作用,增强了神庙的肃穆。对于埃及人来说,神庙中的柱子(Dillar)象征着稳固。杰克·特里锡德说,在古代世界,柱子的象征意义通常极为重要,代表着神的力量与权威,也代表着生命力。埃及的杰得(djed)柱(后来建成的有四个柱顶的柱石)据说代表着奥赛利斯(按:一译俄塞里斯)的脊柱。而由柱子构成的神庙是最重要的宗教空间。
神庙是古代埃及的一种典型石造建筑物,其格局几乎固定不变,是由塔门、露天庭院、列柱大厅和神殿四部分组成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是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典范,充分显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术。
埃及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 埃及人建造了许多宏大的神庙。神庙是古代埃及的一种典型的石造建筑物, 其格局几乎固定不变, 是由塔门、露天庭院、列柱大厅和神殿四部分组成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是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典范, 充分显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术。神庙是古埃及在建筑方面的最后杰出成就, 它同金字塔一样, 也是古埃及文明高度发展的见证。
一、神庙建筑的格局
古埃及的神庙多建在卢克索。“卢克索”一词是阿拉伯语“宫殿”的意思, 当阿拉伯人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他们对众多宏伟的宫殿感到震惊, 于是就用“宫殿”一词命名了这座城市。[1]而在古代埃及, 这座城市叫做底比斯, 是埃及历史上新王国时期 (包括第18—20王朝, 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 的首都。底比斯城跨尼罗河两岸, 东岸是法老 (即古埃及国王) 的居住地, 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巍峨壮丽的神庙, 拥有100座城门, 号称“百门之城”;西岸沿尼罗河边缘山崖数十公里长的地带是墓葬区。在国力鼎盛的新王国时期, 庙宇代替金字塔, 成为埃及的主要建筑形式。
二、卡纳克神庙
卡纳克神庙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建筑, 就是介于第二和第三塔门之间的列柱大厅, 从拉美西斯一世开始兴建, 经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三代法老鼎力修造而成。列柱大厅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共有134根圆形大石柱, 分16行排列着, 是世界上最大的圆柱建筑物。巨大的圆柱通常有植物性根基, 密密地立在一起, 如同创世时的沼泽地, 象征纸草灌木丛, 代表湿润又原始、孕育了万物的地貌。建筑师为了解决大厅的采光问题, 特意把位于中央的两列圆柱造得比旁边其他的圆柱稍高, 使大厅中间部位的天花板抬高, 形成高低不等的两层屋顶, 阳光和空气可以透过屋顶的高侧窗进入大厅内部。
三、卢克索神庙
卡纳克神庙以南, 距开罗674公里的旅游胜地卢克索, 还有一座遐迩闻名的新王国神庙——卢克索神庙。它坐落在底比斯古城遗址的南半部, 靠近尼罗河, 与河岸平行。第18王朝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在此地建造美丽的神庙, 供奉众神之父阿蒙、神后穆特和神子洪苏。后来图坦卡蒙、霍连姆赫布先后加建, 至拉美西斯二世时基本建成, 托勒密王朝时代亦加建了一小部分。尽管如此, 卢克索神庙的艺术风格仍然是统一的, 完美地体现出新王国时代的神庙建筑法则。卢克索神庙全长260米, 宽60米, 总体呈长方形, 其北端高大的塔门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高25米, 长65米, 塔门墙壁上镌刻着节日庆典和拉美西斯二世在卡叠什战役中驾驭双马战车、挽弓射敌、战胜赫梯人的浮雕, 同时还刻有记述这次战役的象形文字铭文。
神庙是古埃及许多神与女神崇拜的圣居,据玛特律法所说,所有的神庙必须保持洁净,否则,神或女神会弃之而去,而结果会导致埃及出现大动荡。
每处都有神庙的踪影,每个城市都建有当地神的庙宇。神庙作为人与神的交流中心。随着祭司越来越强的权力,墓地变成了大神庙的一部分。
神庙分成两部分:外神庙与内神庙。外神庙可让新加入者进出,内神庙只能让经过认可的,需要进一步接受更深入学识的人进去。
这些神庙非常重要,它们周围会逐渐形成建筑群,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人提供住所、食物和支持。整个建筑群由一系列区域构成,越往中心越神圣,最里面是神圣的圣地。
在复合建筑外面的公众区里,修建了圣湖、诊所、厨房、酒厂、谷仓和“生命之屋”——神庙大学、图书馆和誊写室。从码头开始,沿着一条两侧通常有狮身人面像和其它巨型雕塑的大道,就能直达神庙的庙墙和通往神庙主体的宏伟的塔门。
进去之后是外院,这里对祭司是开放的,有时候也对公众开放;然后是内殿,只有纯洁的祭司才能进入这里。这里有一个多柱式大厅,有一排排巨大的柱子。最里面是避难所,只有法老和高级祭司才能入内。这里有供奉厅堂,即一个小礼堂,放有托着神像的帆船;而且这里本身就是神圣的圣地,神像就放在这里。
关于埃及神殿和埃及神庙搬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