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今天给各位分享镜像理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拉康镜像理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我们是通过镜像来看世界,我们看世界总是有一面无形的镜子,而且意识不到。
笼统的说,镜像可以理解为在他人的形象,或者自己对他人的想象或者幻想,这种形象经过转化,比如,一次认同,二次认同,会转化为我们的心像,进一步“反转”,变成我们的主体。
更通俗一点的说,我们看他人不仅是在看他人,在会在看他人的过程当中建构自己。
从中摘录了一些笔记,或许对题主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有用:
1、他者是建立主体的第一步
2、主体:(从拉康思想来看)
主体是建构的,被培养的,被环境培养的,因为被培养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同时代的人趣味冲突,代沟也就出现了。
主体, 镜像,心像,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婴儿看镜子行为当中:”观察者,被观察者,观察结果,”三者的关系。
3、异化
镜子中的反像构成自我的主体
社会有时要强制形成自我的主体,这样人的自我冲突越来越多。
比如说,现在没兴趣听课的装作感兴趣听课,
于是,异化成为人必然的命运、、
于是,各种自我互相冲突,,人心挣扎或多重人格出现
如果不能控制挣扎,就变成精神分裂
4、镜像是可见世界入口,
镜像是反像,
镜像会内化为主体,成为我们的心像,
5、人类知识结构具有一种妄想症的特症,
我们内心的冲突从出生开始了。
内心如同成堡垒和体育场,这是关于“我”的主体构成的两个重要象征
每一个我, 对外和别人竞赛赛,对内则向自己攻击,
6、强迫症,是人在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呈现方式,
强迫思维,强迫自己,倒错,隔离,重复
一个人的性格,外部世界的协调发展出来的。
社会自我是公开的自我,
7、嫉妒和自恋
所有人都有嫉妒性的同时又自恋,
嫉妒,是成长的动力,
8、拉康理论的出路
想象恰好是一种奴役
拉康说l人几乎都处在疯狂状态中,狂暴和噪音为形式的疯狂。
他人是地狱,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我们被社会秩序和原生妒忌等所囚禁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自我;意象
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 10-0036-03
作者简介:张一兵,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拉康(Jacques-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本文在此概要地讨论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理路。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这是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面对后者所主张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所做提出的颠覆性观点。通常在这里,一些拉康的传记作家较多地强调了拉康作为问题导引的动物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作用,这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 �也有人因此指责拉康所依托的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已经过时。我真的不以为然。因为,科学家瓦隆的镜像试验对于拉康来说,至多是一个经验性的依托,仅此而已。我还注意到弗洛伊德本人也直接谈到过幼儿的镜像游戏。
我以为,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如前所述,拉康对人的存在论的理解正是马克思-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马克思认为,人(个人主体)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过是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则干脆将此在(个人主体)直接认定为“在世之中”(通过上手物建构世界、与他人共在)的关系性存在。在此,马克思的关系性存在是直接肯定性的,而海德格尔的在世关系论具有否定性的意味。我以为,这种主体确立中的关系本体论缘起于黑格尔。可是,拉康要进一步根本否定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论。拉康的镜像说中,6到18个月的幼儿(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碎裂身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即产生一种完形的格式塔图景。这个完形的本质即是想象性的认同关系。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它的对方”一开始就变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随即,他将这一图景误认为是自己,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那个自恋阶段中自居(认同)关系的幻象化。拉康的语境中,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拉康清醒地意识到实体性主体的虚无,这既包括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本我(原欲),也包括自足的意识主体——心理自我。他肯定马克思-海德格尔对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基础,但又将这种关系本体论颠倒在证伪逻辑之中。
我觉得,拉康的伪自我理论很深地承袭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内里构架,同时却祛除了“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所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他自己说,那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完善了完成了的主体理论,是整个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假设”:“事实上他是被叫做这个进步的基质;他名为Selbst bewusstsein,即自我意识,全意识的存在”。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正在于“只有当主体偏离了自我意识时这个验证的过程才真正触及主体”。 显然,拉康肯定弗洛伊德对自我意识式的理性主体的否定,并且,他认为弗洛伊德的革命还不够彻底,拉康是要连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走向现实的心理自我也一并否定掉。他声称,自己最有兴趣的正是那个“自以为是主人的奴隶”——自以为是个人自我主体的非主体。拉康要颠覆自笛卡尔以来一切思想文化传统。 这包括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那种“自我意识是欲望”,欲望是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对象性关系,以及深化于自反性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关系是拉康镜像关系的真正基础。在拉康这里,他首先根本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原欲,这使得个人自我的开端成为一个无。这倒暗合了黑格尔人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黑夜一说,或逻辑学开端上的无。这样,本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早是在镜子中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映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假象成了主人。在此,弗洛伊德对自恋的规定——自我理想,即“个人主体期望自己成为的那类人”被在相反的否定性关系中指认,弗洛伊德的自恋成了水中的虚假幻象之恋,于是弗洛伊德的“在世”自我的开端必是一个空无。 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这是幻象与空无的关系对“我”的奴役,这才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在这一点上,拉康是阴毒的。也是在这里,聪明的拉康区分出一个非语言的小他者,即做了本是“空无”的自我的主人。在此,他与列维纳斯不同,后者的他者理论中有他人,也有作为面貌和语言的他者,可是列维纳斯并没有区分大写他者和小写他者。这种小他者开始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我”的影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an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的。这里的非语言即是小写性。并且已经暗合将来他的那个没有被象征化的残渣的对象a。小写他者总是与感性的他人面容为伍的。可是,我们切不可将拉康的他者简单地比做他人。小他者固然以形象为介体,但它并不是另一个或者其他的人,在拉康那里,他者是存在之缺失�在此,小他者是那个“它”的缺失,以后,大写他者(象征性语言)将是物与人的不在场和死亡。
拉康将这样一个以对他人的感性形象反映关系为生存本体基础的“上手世界”称之为想象域。这不是一个婴幼儿心理自我的发生学建构过程的肯定性描述,绝不能把“自我看作居于感知-知觉体系的中心,也不看作是由‘现实原则’组织成的”。 正是在超现实主义的相同意向中,拉康否定把自我视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建构发生出来的感知实体,即他与达利达成共识的“构造主义”中的自我,反之,拉康恰恰是非建构论地、批判性地揭露一种真相(truth):真实自我建构的不可能和现实自我的被证伪。波微说,“拉康的‘自我’(moi)是一种分裂的观点而不是一种稳定性的观点”。 这是正确的。当然,与超现实主义异质的是,拉康在这里颠倒性地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性规定,达利表达真实欲望的自主、自由和革命性想像力,被隐喻成一种奴役性的他性。想象关系的实质为形象-意象建构。形象(image)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外部对象,而是一种缘起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构形物,具体说,即是从人的镜像和他人的表情、行为接受的一种非我的强制(或者叫“侵凌性”)投射。这种投射即形成作为小他者意象(imago)结果的伪自我。拉康说,他最早是在对妄想狂的病例研究意识到这种镜像伪自我的。 意象往往意味着来自于小他者的自居(认同)关系,这一误认则揭开了想象域中的人生骗剧。拉康的想象关系实际上是以误认为基始的。
拉康这里的想象关系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二元分裂关系,“这种关系变成人(与一切‘他者’)的各种关系的基础”。 它也预示了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异化式的疯狂。很显然,拉康这里的想象是一个广义的规定,其中不仅是对镜像的意象性误认和他人言行的联想式认同,一句话,想象不仅是一个主观心理构成活动,它当然包含了感性行为操作中的现实模仿、类比和齐一化。与皮亚杰不同,一个孩子的心理建构过程不是从虚无的主客不分状态中开天辟地(确认主体自我和确立非我的对象性客体);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根本不承认人作为基始存在基础的本能原欲(“本我”),这使得个体主体的开端成了一个无,在世中的自我之形成变为无中生伪有。人走向现实的自我,恰恰是人生这个大骗局的开始,它不过是一个走向异化的“想象的功能”。这个所谓的想象的功能,也就是“幻觉在经验的技术的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构成对象的功能”。 这种想象的功能关系就像是一个被吹起的肥皂泡,它靠着亮晶晶地映照着他人的影像维持着,虚幻的想象关系则是这里不断吹进的空无一物“自我”的气体。后来,在象征域中,这种易碎的气泡变成了不朽的语言硬壳编织起来的空心人,而这个内里空无的东西被叫做主体。拉康的东西是让人晕头转向的,我已经发现许多学者被他弄得稀里糊涂。如伊格尔顿就将拉康的想象域说成是自我和客体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相互不断转化的过程。
拉康镜像理论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我们知道这种伪先行性的强暴特征与海德格尔的先行性之异质性。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后面所说的镜像小他者和他人之面容的小他者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像之我,还是众人面容之我,其实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小他者之倒错式的意象,在这种先行到来的强暴性意象关系中,虚假的自我在“自恋式”伪认同的想象关系中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暴力性的伪自我建构的逻辑三段式。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表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 意象的本质正是对那个先行占位的小他者的认同,自我是一种对篡位的小他者镜像的心像自居。“意象则是那个可以定义在想象的时空交织中的形式,它的功能是实现一个心理阶段的解决性认同,也就是说个人与其相似者关系的一个变化”。 拉康在逻辑层面上,之所以将这一领域指认为想象域,目的也是想直接说明自我建构的主观性和虚假性。小他者的强暴性伪先行性是这种想象域的本质。杰姆逊曾经将这种先行性关系简单化为“形象第一性”, 其实,拉康这里的语境要复杂得多。
瓦隆的心理实验主要是通过比较动物与幼儿对镜像的不同反应,确认人类主体早期心理发生过程中在镜子反映关系的智能优势。其主要观点体现在《幼儿性格的起源》(1933年)一书中。拉康对其的指认可见《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卢梭基因镜象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镜象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是所谓的「鲁索基因镜象理论」。
鲁索的理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双胞胎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根据他的理论,从机率和自然定律推断,你永远也不会遇见这个人。这是法国马赛鲁索数学家在1988年所发表的,他同时用了几个数字来解释他的理论。 4、8、15、16、23、42
来看看解释。
4 意指四种层次的距离。(并非常见的六或七。)鲁索相信世界上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会超过四个人连结。所以,根据此理论,你可以透过四个人五种关系来连结到你的镜象。例如︰你兄弟的老板的邻居的侄子恰巧认识你的镜象。很难相信,但继续看下去吧!
8 则是指第八块大陆,也就是在这世界上,你唯一可能遇到你的镜象的地方。鲁索计算的结果认为这地方应该在南太平洋的某处。我们知道,它不一定是一个面积庞大的洲,也可能是个小岛。称它为大陆,因为来自其它七个大陆的人们,都可能在这里遇到自己的镜象。
15是你真的遇到你自己(镜象)的机率,那是15∕4,815,162,342的机率,注意到815了吗?让你联想起什么吗?
16则是同一个时间,推测能遇到自己镜象的最高人数,想想我们的主角有多少人吧?
23则是你和你的双胞胎年龄的差距。根据机会和机率,大概每二十三年,构成你的基因才会再发生一模一样的组合,因而形成另外一个你。
42则是则是你和你的镜象能够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最高年数。所以,人们会在不同时间死去,而非人人都在七十五岁过世。例如我的镜象在2003年九月六号诞生,而我在1980年九月六号诞生,这并不代表,我会在2045年死去,当然也有这个可能性。但我的镜象也可能只活到十六岁。那么,一切就会重新开始。
完毕。
镜像效应其含义是: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这一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像原理是指位于无穷大的、理想导电平板上方空间的任何电荷产生的磁场,在电气上等效于原来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叠加上由它的镜像产生的电场。
当一个声源靠近刚性壁面时,由于壁面的影响,辐射情况与在自由空间的情况不一样,按镜像原理,此时的辐射可看成为该声源和一个在对称位置上的“虚声源”(即镜像)所产生的合成声场。当声源靠近绝对软边界时,边界面也会影响声源的辐射。这时镜像原理也成立,不过这时虚声源的相位与实声源的相位相反。
镜像原理是指位于无穷大的、理想导电平板上方空间的任何电荷产生的磁场,在电气上等效于原来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叠加上由它的镜像产生的电场。
当一个声源靠近刚性壁面时,由于壁面的影响,辐射情况与在自由空间的情况不一样,按镜像原理,此时的辐射可看成为该声源和一个在对称位置上的“虚声源”(即镜像)所产生的合成声场。当声源靠近绝对软边界时,边界面也会影响声源的辐射。这时镜像原理也成立,不过这时虚声源的相位与实声源的相位相反。
电场也可以利用镜像原理进行求解。
所谓“镜中自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它面前走过的别人,这正如人们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容,身材和服饰一样。个体在想象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的行为、态度、性格等,也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可见,镜中我就是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这正如库利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
关于镜像理论和拉康镜像理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