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悯农是谁写的诗,以及唐诗悯农二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悯农》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悯农》作者的蜕变
李绅出身地地道道的官宦家庭,他是唐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祖辈和父辈也都做官,父亲虽然官不大,但也做到了县令一职,他自己则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高位。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完这充满美德的名句,人们一般都对作者充满深深敬意,想诗人必定是品德醇厚、简约节俭之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期深抱儒家济世情怀的李绅,在仕途大进之后,悯农心渐失,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酷吏。
宋初人编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记载:“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时人相谓曰:‘李公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于是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绅曰:‘汝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
意思是说在李绅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但李绅的蜕变依然让人伤心和失望,毕竟这是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天下名句的人,发人深省。
李绅的蜕变,给后人起码提出了以下警示:一是人会随境遇不同而发展变化,有的人不是越变越好,而是有可能由好变坏;二是节俭美德的养成,并不是会写作、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可以一锤定音。
“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是唐代诗人。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扩展资料:
"悯农"指《悯农二首》是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上文中的为第一首,第二首如下: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诗中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
《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悯农》简介。
《悯农》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该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悯农》是唐代李绅写的。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全诗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悯农》的作者是李绅。
《悯农首》共有两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创作于中唐时期,是李绅的代表作。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原文:
悯农二首
李绅 〔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农民在烈日下劳动的情景,烈日当头,酷暑炎炎,他们脸上落下的汗水不停地滴进土中。这一场景形象地概括了劳动农民整日的艰辛。
三、四句诗人发出感叹并由此忠告人们:一定要珍惜每粒粮食,因为那都是农民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诗人的博大情怀。
关于悯农是谁写的诗和唐诗悯农二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