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功能性灭绝,以及功能性灭绝动物名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对于“功能性灭绝”的定义为,一个物种达到了如下情况的:
1、没有化石纪录,或是关于其存在的报告已停止出现
2、族群大小减少到无法于生态系中维持有意义的功能。
3、族群大小已经不再改变,其中已经没有个体可以进行繁殖,或者其族群过小,以致于无法避免会导致其适应度减少的近亲交配以及遗传漂变。
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AKF)的报道称,考拉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他们有重蹈渡渡鸟覆辙的危险。
据New York Post报道,这种毛茸茸的有袋类野生物种目前只剩下8万只,这意味着已经没有足够的成年考来来繁殖这种有袋哺乳动物的下一代。
据AKF称,由于气温上升和热浪的影响,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物种受到了严重破坏。高温和热浪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考拉的致命脱水。
联邦环境部门已知的128个考拉栖息地中,只有41个栖息地中尚有考拉存活。如果出现一种新的疾病或任何一种遗传病原体,现存的考拉将很快死亡。活动人士恳求当地政界人士介入。
AKF主席Deborah Tabart说:“我知道澳大利亚公众很关心考拉的安全,也厌倦了在我们的道路上看到死去的考拉。”“我呼吁5月大选后的新总理颁布《考拉保护法》(KPA),该法案自2016年以来就已经起草并准备就绪。”
《考拉保护法》是根据美国的《秃鹰法案》制定的,该法案成功地将美国的国家标志秃鹰从濒危物种中拯救了出来。
Tabart说:“《秃鹰法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政治动机确保他们的象征不会灭绝。”“是时候给予考拉同样的尊重了。”
地球诞生已经46亿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地球上也诞生了丰富的生命。而要是说起古老的动物的话,我想一定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恐龙了,但其实大家有所不知,有很多物种在地球上诞生的时间要比恐龙诞生的时间更古老。
鲨鱼就是一个比恐龙要古老的物种,根据资料研究发现,最早在4.1亿年前,海洋里就已经出现了鲨鱼的身影。我们要知道,这几亿年的时间里,地球肯定发生过不少次生物大灭绝,但到今天为止,鲨鱼仍然活在世上,并且种类还有300多种之多,可想而知它们生命力的顽强。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并且不断发展崛起,鲨鱼们的日子就并不好过了。大部分鲨鱼都喜欢生活在珊瑚礁和海洋底部附近的大陆架周围。当人们想要研究鲨鱼的生存现状时,只需要对全球的珊瑚礁区域进行探测就可以了。
而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团队为了研究鲨鱼的状况,基本上摸清了世界上所有的“礁鲨”,但最终的调查情况令人吓一跳。它们发现,如今在很多海域中,鲨鱼都出现了“功能性灭绝”,而究其原因,无非是与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以及捕捞过度有关。
什么是功能性灭绝呢?一定有人这样问,因为这个名词对于人们来说好像太陌生了。简单来说呢,就是在自然条件的情况下,一个物种因为数量锐减,从而导致没有办法进行自然的繁衍生息,而没有后代诞生,这个物种的数量自然就会越来越少,最终慢慢灭绝。
所以说,如果一个物种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也就意味着它们已经迎来了灭绝的预告,灭绝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其实这个名词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多年以来,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已经导致很多动物都出现了“功能性灭绝”,比如说白鱀豚、野生华南虎等。
而如今,随着地球气候环境变化、栖息地被大面积破坏、食物资源短缺、人类过度捕杀等问题,绝大多数的物种都已经出现了“功能性灭绝”。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但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想要拯救它们,真的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功能性灭绝”是对生物生存状况的一个客观准确描述,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一个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在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即指其生态功能的丧失。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指残存种群中已经没有能够繁殖的个体,或者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的功能丧失,十分容易走向灭绝。

当一个物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其它原因,导致数量不断降低,当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失去保障繁殖顺利进行的能力,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称之为功能性灭绝。功能性灭绝是从一个生物体的个体出发,在遗传性状发生重大改变,并且优秀基因不能正常传递给子代时,从个体的角度逐渐蔓延至整个种群,形成负面的种群化效应。这种群体的功能性,不但适用于本土生物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表现,同样也适用于外来物种对新环境的适应,如果对环境适应能力都不强,则不可避免地会被自然所淘汰。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外来的野兔适用于第二种情况,但是为何没有发生功能性灭绝呢?
澳大利亚野兔肆虐情况
随着地球板块的漂移,原本连接在一起的盘古大陆,在中生代末期逐渐开始分离,澳大利亚大陆也因此同其它大陆脱离,孤单地漂移到南半球的海洋上。而生物的进化是与环境及其变化密不可分的,既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支撑,也需要多种多样的基因交流,而澳洲大陆的分离,使得原本生活在上面的生物,面临着自然环境条件比较单一、与其它地区的生物缺乏基因交流的机会,因此生物特别是动物的进化非常缓慢,仍然保留着中生代末期原始哺乳动物的种群结构,这也是澳洲大陆目前是唯一拥有中生代末期有袋类哺乳动物后代的重要原因。
而在英国殖民者发现并大规模的移民之前,澳洲大陆是没有野兔的。而其它大陆由于在分离过程中,彼此还是存在相连的通道,因此,野兔得以生存、交流和繁衍。而兔子在其它大陆的种类,主要以野兔和通过穴兔驯化而成的家兔,其中家兔主要作为人类的肉类和皮毛原材料的供应来源,而野兔则有时会成为贵族们用于狩猎娱乐的首选动物。
早在1788年的时候,运送英国犯人的10多艘轮船抵达澳大利亚,在轮船上除了犯人以外还有已经被驯养的家兔,由于这里水草丰盛,而且还没有兔子的天敌,家兔很容易饲养,有的兔子就被选择进行散养,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中不可避免地一些家兔会逃离饲养地,来到自然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以后兔子泛滥的基础。
1859年英国殖民者奥斯汀委托其侄子从英国寄来5只野兔和12只穴兔,在澳大利亚农场里散养,供自己打猎消遣。
1865年,农场里的兔子总数就超过了一万只,一些兔子从农场里逃离。而其它的一些殖民者也效仿奥斯汀的做法,在很多农场里饲养野兔,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从1865到1895年这30年间,野兔的活动范围以每年100多公里的速度向四周特别是西部蔓延。
到1920年时,整个澳大利亚基本上都被野兔攻陷,数量达到100亿只之多。
虽然后来澳大利亚为了阻止野兔的蔓延,先后采取了引进天敌、药物喷杀、细菌病毒战等多种方法,也杀死了数量极多的野兔,但是野兔的适应能力超强,很快种群数量又逐渐恢复,一直到现在都成为澳大利亚非常头疼的问题。
澳在利亚野兔之所以泛滥的原因
在其它大陆野兔数量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平衡状态,而在澳洲大陆却蔓延速度极快,主要原因还是基于野兔的生理特征,以及对于野兔来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主要因素有:
超强的繁殖能力。雌兔拥有两个子宫,而且可以同时受孕,幼崽性成熟时间仅为6个月左右,在性成熟后一年可以产崽6-8次,每次产崽4-8只,因此野兔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大,正常情况下一只雌兔一年的后代就可以达到20-40只。
生存环境优异。澳大利亚虽然西部比较干旱,但是对于野兔来说,除非沙漠的核区地带难以生存之外,其它地区都拥有比较丰盛的水、草资源。而且这里没有其它大陆像狼、狐狸、猞猁、虎、豹、老鹰等众多天敌,兔子没有了后顾之忧,即使后来引进的一些天敌,其捕杀效率赶不上兔子繁殖速率,兔子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造成了被引进动物大量捕杀其它本土动物而过度繁殖。
兔子的机警性很强。一方面无论是野兔还是家兔,有很强的机警性,一听到风吹草就会撒腿就跑,其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以上,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地势比较平坦辽阔,一般的动物很难追得上。而且兔子的打洞本领高超,地下经常被洞察通道布满,纵横交错,一旦钻进洞中,更难以进行捕杀。
野兔在澳大利亚为何不会功能性灭绝
我们先来看一下功能性灭绝的内在原因。功能性灭绝共有三种情况:
没有相关该种动物的观察报告,也没有化石依据。
种群规模过小,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种群数量非常少时,个体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或者根本没有可以交配的对象。
那么,从欧洲引进澳洲大陆的5只野兔和12只穴兔,如果要出现功能性灭绝的情况,只能通过第三种情形进行考虑。
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过小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近亲繁殖问题。而近亲繁殖的后果是,两个拥有较近亲缘关系的个体,其从共同祖先那里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同基因,而这些基因既包含有利的基因,也包含有害的基因。而在有害基因中,当两个个体在基因交流过程中,由于含有隐性有害基因的位置会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因此与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个个体进行比较,形成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的概率就会大很多,那么相应地就会出现相应的遗传性疾病,比如智力低下、畸形、先天性遗传疾病等等,对种群个体健康及种群的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那么引进澳大利亚的野兔为何没有出现这种因近亲繁殖带来的问题呢?主要原因我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繁殖数量过多,一定概率上降低了功能性灭绝的风险。最开始引进的野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近亲繁殖问题,但是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的形成是有一定概率的,并非只要是近亲繁殖子代就一定会出现问题,那些出现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的后代肯定因不适应环境或者生理机能受到影响而逐渐死亡,只不过野兔的繁殖能力太强,出现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而死亡的后代数量,远远要小于新增加的子代数量。
二是异体繁殖对象的问题,刚才提到了,在引过5只野兔和12只穴兔之前的近100年间,这里已经有饲养家兔的先例了,而且数量也应该不少,那么逃离到自然环境中的家兔也应该有一定的数量基础,再加上后来引进的这些野兔和穴兔,构成了一个可以维持种群繁衍的种群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功能性灭绝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
出现生物功能性灭绝的一个前提是,该种生物的繁殖速率,要低于因出现近亲繁殖引发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后代的死亡速率,使得后代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出现退化,从而逐渐灭绝。而引进澳大利亚的野兔,一方面由于它们能够与之前已经在此存在的若干家兔构成一个种群系统,降低了出现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后代的几率。另一方面,兔子的繁殖能力超强,进一步抵消了因遗传性疾病致死对种群数量的拉低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关于功能性灭绝和功能性灭绝动物名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