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今天给各位分享拉康镜像理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拉康镜像理论的意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多年来评论界从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象征手法、叙事手法、悲剧审美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而尝试另辟蹊径,从情节的镜像折射与叙述的镜像交替来分析探究作者在该小说叙事构建中对于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应用。
“镜像阶段”理论
西方文学思想史上对文艺现象中的“镜像”概念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其中提出了洞穴映像的寓言。在柏拉图之后,随着康德认识到人的先验理性,黑格尔认识到先验主体性向历史主体性过渡的必然,哲学家们对主客体的认识更为深入,但整体并未超出柏拉图的“映像”认知,仍徘徊于镜像反思的阶段。后来,弗洛伊德在《论那喀索斯主义》中提及自我认识源于水中映射的自恋,后将自我观点修正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自己在外界的映像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的,即人凭借水或其他反射物比如镜子得到自己的印象,凭借这种印象,人可以确立自我的形象,从而将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受到启发,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镜像”理论。拉康发表于1949年苏黎世第16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的著名论文《镜像阶段》(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镜像阶段)历来受到众多批评家们的重视,被认为是拉康整个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当代法国文艺批评家、女性主义哲学家卡特琳·克莱蒙认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从中人们可以找到所有拉康后来学说的萌芽形式”{1}。
二、“镜像阶段”理论在《洛丽塔》中的应用
拉康认为,自我的构建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由一个虚幻的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象性思维方式的起点,人们苦苦找寻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往往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因而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理论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即通过本体与像体的相互重叠、交错和投射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自我;意象
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 10-0036-03
作者简介:张一兵,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拉康(Jacques-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本文在此概要地讨论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理路。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这是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面对后者所主张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所做提出的颠覆性观点。通常在这里,一些拉康的传记作家较多地强调了拉康作为问题导引的动物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作用,这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 �也有人因此指责拉康所依托的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已经过时。我真的不以为然。因为,科学家瓦隆的镜像试验对于拉康来说,至多是一个经验性的依托,仅此而已。我还注意到弗洛伊德本人也直接谈到过幼儿的镜像游戏。
我以为,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如前所述,拉康对人的存在论的理解正是马克思-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马克思认为,人(个人主体)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过是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则干脆将此在(个人主体)直接认定为“在世之中”(通过上手物建构世界、与他人共在)的关系性存在。在此,马克思的关系性存在是直接肯定性的,而海德格尔的在世关系论具有否定性的意味。我以为,这种主体确立中的关系本体论缘起于黑格尔。可是,拉康要进一步根本否定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论。拉康的镜像说中,6到18个月的幼儿(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碎裂身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即产生一种完形的格式塔图景。这个完形的本质即是想象性的认同关系。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它的对方”一开始就变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随即,他将这一图景误认为是自己,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那个自恋阶段中自居(认同)关系的幻象化。拉康的语境中,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拉康清醒地意识到实体性主体的虚无,这既包括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本我(原欲),也包括自足的意识主体——心理自我。他肯定马克思-海德格尔对人之存在的关系本体基础,但又将这种关系本体论颠倒在证伪逻辑之中。
我觉得,拉康的伪自我理论很深地承袭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内里构架,同时却祛除了“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所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他自己说,那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完善了完成了的主体理论,是整个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假设”:“事实上他是被叫做这个进步的基质;他名为Selbst bewusstsein,即自我意识,全意识的存在”。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正在于“只有当主体偏离了自我意识时这个验证的过程才真正触及主体”。 显然,拉康肯定弗洛伊德对自我意识式的理性主体的否定,并且,他认为弗洛伊德的革命还不够彻底,拉康是要连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走向现实的心理自我也一并否定掉。他声称,自己最有兴趣的正是那个“自以为是主人的奴隶”——自以为是个人自我主体的非主体。拉康要颠覆自笛卡尔以来一切思想文化传统。 这包括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那种“自我意识是欲望”,欲望是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对象性关系,以及深化于自反性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关系是拉康镜像关系的真正基础。在拉康这里,他首先根本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原欲,这使得个人自我的开端成为一个无。这倒暗合了黑格尔人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黑夜一说,或逻辑学开端上的无。这样,本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早是在镜子中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映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假象成了主人。在此,弗洛伊德对自恋的规定——自我理想,即“个人主体期望自己成为的那类人”被在相反的否定性关系中指认,弗洛伊德的自恋成了水中的虚假幻象之恋,于是弗洛伊德的“在世”自我的开端必是一个空无。 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这是幻象与空无的关系对“我”的奴役,这才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在这一点上,拉康是阴毒的。也是在这里,聪明的拉康区分出一个非语言的小他者,即做了本是“空无”的自我的主人。在此,他与列维纳斯不同,后者的他者理论中有他人,也有作为面貌和语言的他者,可是列维纳斯并没有区分大写他者和小写他者。这种小他者开始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我”的影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an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的。这里的非语言即是小写性。并且已经暗合将来他的那个没有被象征化的残渣的对象a。小写他者总是与感性的他人面容为伍的。可是,我们切不可将拉康的他者简单地比做他人。小他者固然以形象为介体,但它并不是另一个或者其他的人,在拉康那里,他者是存在之缺失�在此,小他者是那个“它”的缺失,以后,大写他者(象征性语言)将是物与人的不在场和死亡。
拉康将这样一个以对他人的感性形象反映关系为生存本体基础的“上手世界”称之为想象域。这不是一个婴幼儿心理自我的发生学建构过程的肯定性描述,绝不能把“自我看作居于感知-知觉体系的中心,也不看作是由‘现实原则’组织成的”。 正是在超现实主义的相同意向中,拉康否定把自我视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建构发生出来的感知实体,即他与达利达成共识的“构造主义”中的自我,反之,拉康恰恰是非建构论地、批判性地揭露一种真相(truth):真实自我建构的不可能和现实自我的被证伪。波微说,“拉康的‘自我’(moi)是一种分裂的观点而不是一种稳定性的观点”。 这是正确的。当然,与超现实主义异质的是,拉康在这里颠倒性地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性规定,达利表达真实欲望的自主、自由和革命性想像力,被隐喻成一种奴役性的他性。想象关系的实质为形象-意象建构。形象(image)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外部对象,而是一种缘起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构形物,具体说,即是从人的镜像和他人的表情、行为接受的一种非我的强制(或者叫“侵凌性”)投射。这种投射即形成作为小他者意象(imago)结果的伪自我。拉康说,他最早是在对妄想狂的病例研究意识到这种镜像伪自我的。 意象往往意味着来自于小他者的自居(认同)关系,这一误认则揭开了想象域中的人生骗剧。拉康的想象关系实际上是以误认为基始的。
拉康这里的想象关系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二元分裂关系,“这种关系变成人(与一切‘他者’)的各种关系的基础”。 它也预示了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异化式的疯狂。很显然,拉康这里的想象是一个广义的规定,其中不仅是对镜像的意象性误认和他人言行的联想式认同,一句话,想象不仅是一个主观心理构成活动,它当然包含了感性行为操作中的现实模仿、类比和齐一化。与皮亚杰不同,一个孩子的心理建构过程不是从虚无的主客不分状态中开天辟地(确认主体自我和确立非我的对象性客体);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根本不承认人作为基始存在基础的本能原欲(“本我”),这使得个体主体的开端成了一个无,在世中的自我之形成变为无中生伪有。人走向现实的自我,恰恰是人生这个大骗局的开始,它不过是一个走向异化的“想象的功能”。这个所谓的想象的功能,也就是“幻觉在经验的技术的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构成对象的功能”。 这种想象的功能关系就像是一个被吹起的肥皂泡,它靠着亮晶晶地映照着他人的影像维持着,虚幻的想象关系则是这里不断吹进的空无一物“自我”的气体。后来,在象征域中,这种易碎的气泡变成了不朽的语言硬壳编织起来的空心人,而这个内里空无的东西被叫做主体。拉康的东西是让人晕头转向的,我已经发现许多学者被他弄得稀里糊涂。如伊格尔顿就将拉康的想象域说成是自我和客体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相互不断转化的过程。
拉康镜像理论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我们知道这种伪先行性的强暴特征与海德格尔的先行性之异质性。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后面所说的镜像小他者和他人之面容的小他者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像之我,还是众人面容之我,其实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小他者之倒错式的意象,在这种先行到来的强暴性意象关系中,虚假的自我在“自恋式”伪认同的想象关系中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暴力性的伪自我建构的逻辑三段式。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表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 意象的本质正是对那个先行占位的小他者的认同,自我是一种对篡位的小他者镜像的心像自居。“意象则是那个可以定义在想象的时空交织中的形式,它的功能是实现一个心理阶段的解决性认同,也就是说个人与其相似者关系的一个变化”。 拉康在逻辑层面上,之所以将这一领域指认为想象域,目的也是想直接说明自我建构的主观性和虚假性。小他者的强暴性伪先行性是这种想象域的本质。杰姆逊曾经将这种先行性关系简单化为“形象第一性”, 其实,拉康这里的语境要复杂得多。
瓦隆的心理实验主要是通过比较动物与幼儿对镜像的不同反应,确认人类主体早期心理发生过程中在镜子反映关系的智能优势。其主要观点体现在《幼儿性格的起源》(1933年)一书中。拉康对其的指认可见《拉康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我们是通过镜像来看世界,我们看世界总是有一面无形的镜子,而且意识不到。
笼统的说,镜像可以理解为在他人的形象,或者自己对他人的想象或者幻想,这种形象经过转化,比如,一次认同,二次认同,会转化为我们的心像,进一步“反转”,变成我们的主体。
更通俗一点的说,我们看他人不仅是在看他人,在会在看他人的过程当中建构自己。
从中摘录了一些笔记,或许对题主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有用:
1、他者是建立主体的第一步
2、主体:(从拉康思想来看)
主体是建构的,被培养的,被环境培养的,因为被培养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同时代的人趣味冲突,代沟也就出现了。
主体, 镜像,心像,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婴儿看镜子行为当中:”观察者,被观察者,观察结果,”三者的关系。
3、异化
镜子中的反像构成自我的主体
社会有时要强制形成自我的主体,这样人的自我冲突越来越多。
比如说,现在没兴趣听课的装作感兴趣听课,
于是,异化成为人必然的命运、、
于是,各种自我互相冲突,,人心挣扎或多重人格出现
如果不能控制挣扎,就变成精神分裂
4、镜像是可见世界入口,
镜像是反像,
镜像会内化为主体,成为我们的心像,
5、人类知识结构具有一种妄想症的特症,
我们内心的冲突从出生开始了。
内心如同成堡垒和体育场,这是关于“我”的主体构成的两个重要象征
每一个我, 对外和别人竞赛赛,对内则向自己攻击,
6、强迫症,是人在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呈现方式,
强迫思维,强迫自己,倒错,隔离,重复
一个人的性格,外部世界的协调发展出来的。
社会自我是公开的自我,
7、嫉妒和自恋
所有人都有嫉妒性的同时又自恋,
嫉妒,是成长的动力,
8、拉康理论的出路
想象恰好是一种奴役
拉康说l人几乎都处在疯狂状态中,狂暴和噪音为形式的疯狂。
他人是地狱,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我们被社会秩序和原生妒忌等所囚禁
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提出的。拉康是一名法国的精神医生,也是最富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成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专业点说,应该不是初次同化和二次同化吧,应该叫原发性认同和继发性认同。
原发性认同是婴儿将自己与客体区分开的过程,而继发性认同是随着原发性认同而来的,它是主体对客体进行认同从而构建自我的过程。
其实理解镜像理论的大概要义并不困难,因为拉康是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家,只要知道结构主义这个派系大致上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就很容易理解拉康了。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被一系列外在于世界的他者场域的东西所结构起来的,比如说人类伦理道德、社会规章、人类语言,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原本世界所没有的,而它们的出现,才将这个世界结构成了一个世界。(这是个大概意思,我说的不一定准确)
回到拉康,两次认同是一次转折,这个不难理解吧,因为第一次认同是意识到“我”与他者的区别,第二次认同则是借助他者形成自我。婴儿在镜中看到的自己之所以是想象阶段,是因为此时的婴儿尚处于身体机能无法协调的时期,对于他而言,身体各个部分是不连贯的、支离破碎的,但是在照镜子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面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具有美好形象的个体,于是,他就把那个完整的形象想象成为了是真正的自己,这种想象在本质上是一种“误认”,因为那个完整的虚像已然是处于婴儿自身之外的他者,但婴儿通过对他的认同,为自己建立了一种虚幻的却完美的自我。你不用纠结与这一过程为什么是想象阶段,因为婴儿就是通过想象,将一个虚像认同做了真正的自己。
另外,一定不要将镜像理论认为是关于婴儿的理论,这只不过是拉康的一个比喻,镜像性的想象和认同在人类身上时时刻刻发生着,比如说明星崇拜,普通人追星的过程,就如同婴儿看到镜中虚像的过程,我们在星光闪耀的明星面前,就是一个身体机能不足的婴儿,于是明星就成了我们所面对的完美形象,我们之所以追星,就是想象着他们就是我,我要成为他们。
不论是镜中的影像,还是那些形象美好的明星,相对于婴儿或者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处于他者地位的,他们结构了主体,并为主体形成了一个想象性的虚幻的自我。
拉康镜像理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拉康镜像理论的意义、拉康镜像理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