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农村创业 / 正文

云从科技首登a股开盘大涨56 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 开盘大涨超56

更新时间:2025-05-14 17:05:45 点击:416

云从科技首登a股开盘大涨56 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 开盘大涨超56

云技术的背后是一个从创业周西辞职的80后科学家的故事,1981年出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周西选择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中国。半年时间,时间组建了中科院首个人工智能团队。2015年,周西做出了另一个重大选择,带领团队创建了从云科技。

云从科技首登a股开盘大涨56 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 开盘大涨超56

根据招股书,周西持有从云科技10%的股份.按此计算,对应的身家约为40亿人民币。

“在AI这样受资本欢迎的赛道,创始团队很容易迷失方向。周西博士的创始团队比较接地气,在很早的阶段就在考虑如何落地和赚钱。”和源管理合伙人费建江评价道。

尚科技、旷视科技、科技和科技并称为计算机视觉四小龙,俗称“AI四小龙”。作为2015年成立以来最新在时间,成立的“AI四小龙”,从云科技至少融资11轮,总金额超53亿。

其中,元和起源从B轮开始加持从云科技,成为本次IPO最大的机构赢家之一。IPO前,元和起源的两只基金持股1.24%。

IPO前夕,创业独家专访了元和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和元和原点合伙人乐,试图还原从云科技的投资故事。

到目前为止,从云科技仍然是元和原点投资的“最贵”的早期项目。在元和起源内部,有这样一个共识:早期投资不要求同存异。只有赚取认知差异,才能获得投资的高倍数回报。

80后的中科大天才是如何赢得早期投资人青睐的?

2016年,元和原点合伙人乐金鑫在前往从云科技上海张江办事处的路上,心中充满了疑惑。

当时,勒金鑫还不知道从云科技,特别担心它只是一家安全公司。“许多安全公司在技术上更唯利是图,很可能成为集成商。”当时,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的2015年刚刚过去,“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引爆了整个AI市场。

元和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对AI赛道的布局有更长远的系统思考。“如果未来的AI应用场景百花齐放,那么前期找准切入点,提高hit的准确率非常重要。”

费建江认为,在下游应用不确定的情况下,首先要抓住上游计算能力的节点性机会。2016年,元和起源领投寒武纪天使轮。计算好布局后,费建江开始向下游寻找赛道足够宽、市场足够大的应用场景。

把人工智能拟人化很容易理解。在感知信息世界的过程中,7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即视觉)获得的,20%是通过声音和对话进行交互的。因此,人脸识别和图像识别也被认为是AI最典型的应用。

在见到从云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周西博士后不久,勒金鑫打消了这个疑虑。当时从云科技要做的人脸识别不是单点技术,而是一套算法叠加硬件能力,打包成一套系统级产品,交付给客户。

但在勒金鑫看来,这仍然属于“例行公事”的范畴,并不能打动他。

最终能打动早期投资人的是什么?

技术背景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具体来说,创始人要能够根据当时的竞争格局和技术产业化的趋势,对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路线做出完整的逻辑推演。

周西,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周西,1981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从小被称为“神童”。18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为了进行人工智能的学术研究,他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托马斯黄教授

那些年,周西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学术造诣完全爆发了。他不仅成为研究中心、微软雷德蒙总部研究院、NEC加州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还六次获得人工智能世界大赛冠军,并在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60多篇文章。此时,年仅30岁的周西已经成为图像识别和人脸识别领域的科学家。

2011年,他放弃了在美国的生活和事业,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回国,在时间待了半年,建立了中科院首个AI团队。2015年3月,周西带领团队创建了从云科技。

当时各个AI公司都在比拼人脸识别的准确率,他们成了各种国际奖项的常客。“虽然对创业公司来说是一种策略和打法,可以提高公众曝光率和关注但实际上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阈值,无限接近100%就不是最好的。”勒金鑫说。

在这股人工智能热潮下,周西并不急躁。他要验证的不仅仅是拿奖的能力,还有如何真正落地,赋能客户。

从2015年到2018年,时间,所有的人工智能公司都将人脸识别的PK战场压在了安全和公安电路上。不仅有依图、商汤、旷视这样的明星公司,也有BAT、华为这样的巨头。用老虎和狼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作为“人工智能四小龙”中最新的一个,从云科技如何获得商业地位,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风格是关键。

对于这一点,周西想得很清楚:依托中科院背景,打造一支AI国家队。他把云从未来科技的主战场锁定到了当时AI公司很少的金融行业。金融行业虽然属于传统行业,但天然拥有大量的数据,非常适合应用AI技术。而且金融行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很高,这是云打磨产品体系和磨练团队的绝佳机会。

一旦从云科技在金融行业形成行业壁垒,有了自己的主战场,无疑更容易赋能千万商家。

早些年,为了拿下一个银行的身份验证项目,从云科技

的团队憋了很多天,写了十几页的方案参与竞标。结果,银行拿着PPT说:从来没有供应商给他们写过十几页的方案,最少都是300页起。

为了这个订单,周曦带着团队在银行对面租了间办公室,直接睡在里面,用2年时间提交了48种方案,直到内部测试准确率达到99.8%,才终于拿下项目。打造AI国家队的想法,正与乐金鑫的想法不谋而合。元禾原点同样是国有体系的背景,也操盘过寒武纪这样的AI芯片国家队。

时至今日,云从科技实现了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据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跨镜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AI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在业务布局方面,云从科技也已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比如,中行、农行、建行、交行、海通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先后应用其人脸识别系统。

招股书显示,2019年到2021年,云从科技收入分别为8.07亿、7.55亿、亿。2022年到2025年,公司收入规模预计为亿、亿、亿和亿,年复合增长率%。

“AI四小龙科创板第一股”为什么是云从科技?

2015年,刚成立的云从科技天使轮融资6000万元,投资方为人工智能公司佳都科技、杰翱资本,并没有知名的大机构。投资与否,元禾原点内部还有过纠结。

迄今为止,云从科技依然是元禾原点投过的“最贵”早期项目。

当年,元禾原点4亿多元投资寒武纪已经是一个突破,而20亿元投资云从已经远远突破了作为早期机构的舒适区。

在元禾原点内部,有这样一条共识:早期投资,不能求同,而要存异。只有赚取认知差异,才能从投资上获得高倍数的回报。寒武纪的投资,便是验证这条投资逻辑的最佳证明。

跟随大基金投,大概率不会犯错,但最多只是拿到平均利润。投云从的底层逻辑更多的是希望存异,不去追大基金投过的已经跑出来的明星公司。

费建江谈到,作为一家投早期的机构,面临AI赛道的高估值,所投的项目必须要有非常高的成长空间和营收增速,才能够保证投资得到高回报。在那个时间点,云从是“AI四小龙”中成长空间最大的一家,性价比也是人民币基金重要的考量点。

从底层逻辑来说,投资人和创始人要在“云从未来会变成一家怎样的公司”这个问题上达成价值认同。

费建江曾在投决会上指出,市面上大部分公司最后都会变成这三类:

如果云从是一家单点技术突破型的公司,可能只是值得被收购;如果把这项技术做成一个产品,可能就是一家产品型公司;如果再能够打包成一套解决方案,那么就可能是一家集成商,虽然不代表没有核心技术,但毛利率就会偏低,公司的增长瓶颈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在投早期项目上,就要看到每家公司的终局会是什么,哪家最有可能成为平台型的生态公司。

从上市这个时点来看,虽然云从还并没有达到平台级公司的程度,但显然正在按照当初元禾原点的推演来发展。

AI赛道从热潮到催生泡沫,扎堆做安防,再到后来因为数据安全问题人人喊打,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下,如果创始人没有深度的战略思考、只看到一叶扁舟,那么就只会随波逐流,不断调整业务板块。

乐金鑫说,当初AI公司扎堆的安防行业,门槛也在提高。在回款账期拉长的情况下,这些公司只能再杀入到其他行业。对于能够依靠融资快速完成资本积累的公司来说,至少还能够扛住一些风雨,但对大多数AI公司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可以说是拿着所有投资人的资源来交学费。

云从科技也一直在进行产品技术、商业策略、组织结构的变革,但这种改变是由内而外的,基于的是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迫于外部环境不得不变。

因此,创始人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要自知自省,在各家风起云涌的时候,创始人要对自己有清晰地认知,明白公司的核心技术、核心价值以及所具备的资源是什么,做一个通盘的顶层设计,明确哪些路可以走、哪些路不能走。这样一来,公司对于资源的利用和调配后就会更加高效。

云从之所以能够成为“AI四小龙科创板第一股”,更多地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乐金鑫总结。

尤其是在融资方面,周曦从一开始就想得很明白,更多想的是长期可持续。在战略优先级上,他将足够多的资源放在了公司业务上,并没有一味追求高估值。并且,他从很早就关注到数据安全问题,一直走的是人民币估值体系,虽然当时来看对比美元体系的高估值有劣势,但现在看这条路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费建江指出,公司在考虑整个融资规划和估值增长时,一定要尽可能与当时公司的发展阶段和业务现状尽可能地匹配,最终各家比拼的还是商业实现的能力。相较其他三家“AI四小龙”,云从起步晚、估值较低,并没有盲目的与对手拉平估值,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这是更加可持续、健康的融资策略和估值管理。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