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今天给各位分享投资名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投资名家视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佰雅经济,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不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成长股!大家一定觉得这个观点很奇怪,事实的确如此。在10多年前,做为一个普通的个人价值投资者,凌通选择了很多有成长的股票,回报都不错,但当时基本没有去过上市公司调查,因为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面对千里之外的上市公司,极难去所投资的公司访问,这些困难包括: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和去了没人接待问题。现在这个问题现在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来说仍旧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自己的经历表面,在没有办法进行实地调查,并不是不能发现成长股。这时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一种抽象把握的投资选择方法,这种抽象把握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先从道理上思考为什么有些公司能成长,这种成长的理由和逻辑是什么?比如:茅台、伊利等股票,股价大幅上涨,基本面持续成长,我们就解剖这些成长公司,思考它们为什么能成长,于是发现了这些成长股在需求特征,供给特征以及管理层和治理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相似性,我们把这些条件反复地总结推敲后认定任何成长股必需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成长,而满足了这些条件它就一定能成长。于是凌通的手里相当于得到了一把量测成长的标尺,拿着这个标尺进行量测,符合条件的就认定它是成长股。
这些成长条件都是一些高度的抽象逻辑和法则,是高度宏观地逻辑和法则。比如:我们认定成长必须是在需求无限增长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成长必须是在供给垄断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出现,这些原则都比较宏观和抽象的。用这些原则选股,是对被选择公司的最宏观最抽象的经营状态和条件进行判断。虽然,这种方法太过于宏观和粗线条了,但在各方面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这样一种成长选择模式,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在人类几千年的认识论领域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著名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观点认为对任何一个事情的认识都必须亲身感受和实际触摸,否则不可能有正确结论;另一种认识论是,首先认识根本道理,然后利用根本道理可以通过推理来获得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对普遍规律和共同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可以透过推理和演绎不接触具体事物,了解具体事物的发展原则和变化方向。比如,人类认识到万有引力的规律,利用万有引力规律计算出在太阳系里还有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最终人们根据计算结果就到这个行星。
凌通说的这种通过认识成长的根本规律和宏观逻辑然后利用这些规律和逻辑依次寻找成长股的方法,显然属于第二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普遍。比如,“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古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古语。战争的指挥者不到战场就能指挥打胜仗,原因是他利用了基础规律指导具体战争。对这种认识论,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有专门的论述,老子认为只要认识了事物总的变化规律,就自然认识了具体的变化。老子同时认为万物都有根本的变化规律,透过一件件具体事物的分析,运用规纳的方法就可以抽象出整体的变化规律,有了整体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认识了所有具体事物。
总体上看来,在没有办法进行实地调查,并不是不能发现成长股,这时主要是利用宏观规律来选择股票。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太过宏观,太过粗,只能判断长期的宏观趋势,与中观的具体变化的把握没有办法实现,这种方法只能做长期持有,不能做中观的操作,只能形成定性的结论,难以形成定量的细化,这是它的局限性。解决这种局限性就需要通过细化和去上市公司走访来实现,下一节我们讨论如何去上市公司走访。
投资要想取得成功,发现那些真正具备投资价值和成长潜力的明星股、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很多公募和私募基金在重仓买入某只股票之前,都要亲自去相关公司进行现场调研,掌握一些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
一、在访问上市公司之前,一定要充分收集与该公司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年报信息、行业信息、市场竞争信息以及媒体的综合报道,把这些信息都收集到手,初步形成关于这家公司的大概印象和逻辑判断。不能在什么也不掌握、不了解的情况下前往公司,那样的话,到了上市公司之后,面对大量情况和现象无法进行分类归纳和思考,从而使得调研的价值大为降低。如果未到上市公司之前就形成了全面的判断,你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了解什么,需要考察什么,需要重点关注什么,调研就是有目标的、有效率的和有价值的。这和中学生做物理试验极其相似,学生们在做实验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器材以及试验的目的,如果没有提前准备,老师就不让进实验室。
二、到上市公司之后,不要把调研的精力只盯在企业本身上,要多同与企业关联的部门和公司交流。任何一家企业总是有相关的原料供应商、产品代理商等关系紧密的企业,要想了解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对与之关联的企业进行调查访问,可信度和效率会更好。我们前一段时间去山西汾酒进行调查,为了了解汾酒的经营情况,我们专门访问了为汾酒生产包装瓶的关联企业,我们和工人交谈中得到的信息是汾酒对包装瓶的需求是稳定的和持续不断的,这使我们认识到汾酒的经营是稳定的和正常的,访问关联企业可以提高调研的效率和质量。
三、到上市公司之后,一方面要与企业的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等多接触,因为这些管理层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提供必要的信息。但管理层所提供的信息有时存在投投资人所好的问题,所以和管理层沟通完之后,应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这家公司各个环节、各个角落的实地走访中,和工人接触,到车间中去,到厂区中去,在广泛的接触中感受企业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现象来剖析企业。同样举山西汾酒的例子,在山西汾酒厂区内走访时,看到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我们通过和建筑工人的沟通,得知这是新建的科技中心,我们感到汾酒对关乎企业长远的重大战略有大手笔的投入,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好处。
四、详细记录自己的访问过程,这种记录包括笔记、照片、录音、录像。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调研者,在短短的几天之内看到、听到的信息量纷繁复杂,如果不做必要的记录,回去之后,很多事情和细节可能就忘记了,从而使调研得到的信息量大为减少。一定要通过大量的记录对调研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最后的结论,证明自己哪些看法是正确的,哪些看法不正确,这家公司处于什么状态,就像中学生做完实验后要写实验报告交给老师一样。
其实,去上市公司并不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的唯一方法,在超市里、在街上行走时都可以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去年因为参加某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我结识了来自深圳的个人投资者林先生,他长期持有招商银行、赣粤高速、中国平安,获得了巨额回报。在与林先生的交流过程中,他对为什么要买这些股票作了简单的说明:“我的老家在江西,我住在深圳,每年我都要乘汽车通过赣粤高速往返于江西和深圳之间,在乘车的过程中,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公路上不断增长的车流量,所以就买了赣粤高速。刚刚从江西老家来到深圳时,我看到有一家银行在马路上推销信用卡,感到非常奇怪,在一般印象中,银行总是高高在上的,哪有在马路上摆摊发行信用卡的呢?简单了解后发现,这家银行发信用卡手续非常简单,只需提供身份证即可,于是就在马路上办了我的第一张信用卡,这家银行就是招商银行。使用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后进一步熟悉了招行,所以就买入了招行的股票。买入平安保险的理由就更简单了,因为我们家的保险买的就是平安公司的,是平安的顾客,所以就买了平安。”
林先生取得如此之高收益率的原因竟然是如此的简单,是观察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后发现了大牛股。仔细观察生活,适当进行思考,就能发现成长股。观察生活是寻找成长股的条件,明星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
陈理的调研顺口溜
所有的投资名家都对公司调研有一番心得,陈理也不例外。他自己在过去上市公司调研中的经验总结成了一组“顺口溜”:
1、看年报一手资料,有疑问电话了解;
2、调查前做好功课,准备好要问问题;
3、多参加股东大会,与高管接触对话;
4、直接去拜访公司,参观与董秘交谈;
5、去超市或服务点,观察和用户闲聊;
6、听竞争对手意见,向行业专家请教;
7、读老总文章书信,留意其言行思想------摘自网络,前部分来自董宝珍,财务与会计,2008,68-69页
投资名家为你指点迷津:轻轻松松炒股票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
2005年底以来的股市价格暴涨使投资者对股市知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书店里能看到的有关股市投资的书很多,但能够直接指导投资实践的并不多。目前有关股市投资的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内(包括港台)人士写的关于股市操作技巧的书;另一类是国外译著。在今天看来,这两类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先看第一类书的缺陷。该类书大多为初浅的读物,基本上以“看图识字”为主,它们传授的是如何从K线图上寻找股市上涨或下跌的规律,试图从股价涨跌中洞察所谓的“庄家”的动向和意图。这类书的假设前提是股市中存在“庄家”。所谓的“庄家”就是以资金优势操纵股价的个人或机构,很明显,坐庄是违法行为,虽然在我国股票市场的确曾经存在“无股不庄”的事实,但“庄家”并非是市场的主流,更不是市场发展的趋势。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坐庄需要三个条件:其一,监管者的纵容或默许;其二,投资者是以散户为主,做庄成功……
以上
什么样的人能算炒股很厉害呢?在我看来A股市场仅有20多年的历史,以这么短的时间很难看出那些在市场上获利很多的人是运气还是厉害。A股市场中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都归于沉寂,近些年风头正劲的市场厉害人物能否如前辈们一样昙花一现,这个真的很难说。
所以我认为把国外那些在股市纵横三四十年以上的世界投资名家定义为炒股很厉害的人更为恰当。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炒股的吧!现随意拿出五个大师举下例子
1 巴菲特
价资投资的捍卫者,买入具有安全边际和护城河宽广的股票,几十年如一日持有可口可乐、宝洁等消费股,现在买入了比亚迪、苹果公司等新兴产业的股票。
他的股资风格是兼顾价值与成长,在股价低于其价值或尚未表现其成长性时买入。在股价基本达到预期价格时抛出。
2 索罗斯
他应当算是一个投机家。他擅长利用市场中人们的错误进行投机,利用投资人的认知偏差来赚钱利润。他独创了反身性理论,几十年在世界投机市场上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3 科斯托拉尼
13岁就开始投机,30多岁就已获得惊人财富。一生投资经验达80年以上!他是典型的逆向投资,他本身擅长分析经济走势和社会发展方向。
4 约翰·聂夫
执掌温莎基金30多年获利55倍以上,他的投资原则就是以低市盈率为中心,只买性价比高的股票。
5约翰.伯格
指数基金的创始人,他主张市场有效论。他认为任何未来不可预测。只有买入指数基金才享受人类不断增长的财富带来的快乐。他有50年的股资经验,他的基金几十年后已规模上涨1万倍以上。
世界上有名的投资大师至少有几十人,这些人在股市炒股很厉害。看似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交易经验和理论。实则他们的成功也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一 都强调利用人市场上人们投资判断的错误,买入相对低价的股票或抛出高位的股票。(约翰博格例外)
二 都反对频繁交易
三 都有自己的交易信仰
因此我给炒股很厉害的人的画像:
他们有耐心——持有股票十几年、几十年都不卖
他们很勇敢——在众人看空时敢于买入,在众人看多时勇于卖出
他们很聪明——经验丰富、知府渊博、善于反思
他们有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股市观和人生观
他们运气很好——成大事必须要有好运气
见过雪的孩子大都玩过滚雪球游戏。一个小小的冰块、石头或者就是一把雪,在雪地上滚几下就会迅速膨胀成一个大雪球,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这个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这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
所谓的滚雪球效应: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比喻:积少成多,优势逐渐强大。同时有同名图书。
当然研究过,花多少时间,不好说。巴菲特他的资金是用亿来计算的,他看的是未来的收益和基本面,K线的形态是选股的第一感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辅助。
巴菲特本人比较擅长于长线投资。
长线投资是购买公司生意的一部分,购买股票就是等于购买企业的一部分的股权。所以要选择优秀的质地,知名的品牌公司,市盈率要低于14倍,净利润增长率最低要保持10-25%增长,分红率保持3%左右,每年保持分红再投资增加对应股数。短期波动可以忽略不计,并持有5年以内才算真正的长线投资。投资者不会在短期波动或短期波动亏损内卖掉持有的股票及股份,在通常情况下,三年以上的持有者就应该算是长期投资了,但是有好多股东几乎是几年乃至十几年持有同一股票,这更是长线投资了。长线,多数情况下是以基本面为依据或者买入后期待公司出现大的发展进而带动股票价格出现涨幅。一般来说,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很难在几个月内出现明显的转变,所以,如果以这种思路去介入股票的话,往往要持续一年以上,一般称为长线投资。
吴立峰(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名家),曾任中国首家有限合伙制的私募基金—海外学人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现任北斗星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中防基业投资集团法律顾问。吴立峰参与了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专业委员会的筹备组建工作,在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和创业扶持方面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吴立峰担任共青团中央所属的海外学人服务网的运营总监期间,先后协调、组织和参与了多届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品牌活动: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和海外学人创业论坛,在海外留学人员与国内各省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资本和人才对接的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运作经验。吴立峰还担任哈工大中欧经济技术合作研究所所长助理和助理研究员,国际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校友会特邀会员,北京市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副秘书长,德国欧中交流协会秘书长。
投资名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投资名家视频、投资名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