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原文:标题:创业,拆迁户扶贫难在哪里?
今年是拆迁户罗义奇回到创业的第三年,他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带动了10多户拆迁户就业。三年来,在他身边的拆迁户中,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人加入了创业的大军,共同带动这个社区的繁荣发展。
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广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南宁市隆安县——镇东集中安置区的大部分搬迁群众就近找到了工作,少数有工作经验的群众在社区附近办起了饭店和扶贫车间,走上了创业之路
用就业创业保障这些搬迁群众的生活,把扶贫和以志扶智结合起来,给贫困群众一个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关键。对于这些曾经被认定为贫困户的人,他们在创业?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影响他们在创业?成功的因素是什么?记者试图通过走访和调查找到答案。
首先,创业应该有一个市场概念。
“一个电话,服务到家。”5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镇东集中安置区的宇鑫布店,招牌上的广告词映入眼帘。里面,老板马桂娇正在给客户打电话,沟通订单的细节。两个店员正忙着缝制和熨烫窗帘布。
37岁的马桂娇是隆安县南浔镇大同村花路屯人。2019年,她和家人4人搬进了镇东集中安置区一间90平方米的电梯间,从此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马娇是家里老大,父母有病,家里只有一亩地。一年收获的大米不够她家吃。为了让四个弟弟妹妹继续学业,她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跟着父亲在工地搬水泥,在窗帘店当学徒。2015年,在成都一家窗帘店工作了10多年后,她决定回到家乡隆安县,开始自己的创业
“当初创业没有启动资金,我就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马娇说,一开始她选的店是县城最便宜的一家,地下车库单间,月租才200块钱。她拿到货的时候没有钱,就和商家商量能不能先赊货,等赚了钱再还。没有顾客,她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在街上推销。在创业,之初,马桂娇可以从1000元做一个订单赚100元。她想,“就免费给别人做窗帘吧,就算不赚钱,只要能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专门做窗帘的人就行”。
因为利润微薄,她请不起员工。她负责窗帘店从接单、生产到安装的一切事务。“那时候我要一个人带孩子,还要忙店里的事情。有时候,我一个人拿到缝纫机上的窗帘,车就在天上亮起来了。”马娇坦言,在时间那段时间,因为压力太大,她都快哭崩溃了。但从小经历的贫穷和艰辛让她格外坚强,经常抹眼泪,骑着电动车给顾客装饰窗帘。
马娇还说,她选择的行业在县城其实很有竞争力,但通过节约成本,为客户提供合理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还是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最多的时候,她的窗帘店在县城开了6家分店。通过不断学习,她每年都更新窗帘的产品款式,还在Tik Tok上进行网络营销。她的Tik Tok有7313名粉丝和144000个赞。目前小区因疫情关闭,也不耽误她在当地推广产品。
目前,东部集中安置区共有5839户(贫困户)24080人。大批新市民的到来,给马桂娇的窗帘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顾客。除了客流,马桂娇认为,创业的成功还得益于她在窗帘店工作多年所获得的市场经验。“创业和打工不一样,不只是在固定的岗位上做他的工作。他要对客户挑剔,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面对压力要有强大的内心。”她说。
镇社区党总支书记何伟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对于很多刚出村的人来说,在城市里创业是不现实的。没有在相关行业工作过,没有市场经验或洗礼,贸然去创业往往会失败。他举了个例子。群众刚搬到振东社区时,政府在附近的农贸市场免费提供了100多个摊位给他们经营。当时报名特别火爆,从1200多名报名者中抽签选出100多人。然而,在时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水果摊、猪肉摊和熟食摊的经营者被淘汰了80%。在他看来,缺乏商业理念和市场意识是他们在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树立自信是拆迁户踏上创业路的前提。
“你对食物满意吗?我有空就跟你喝一杯。”赵戴着一顶厨师帽,腰间围着一条红色围裙,微笑着招呼客人们上菜。43岁的赵现在是镇东社区一家餐馆的合伙人。很难想象,一年前,她还只是一个从未有过创业想法的打工妹
赵是南浔镇村人。2018年,作为第一批拆迁户,她搬进了镇东集中安置区一个90平米的新家。之前因为家里没地,她在县城和广州的餐馆打工近20年。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她四次结婚生子。
因为她是个好厨子,也是个胆大包天的人,七八年前,一个朋友劝她说“凭你的本事,干嘛老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开店”。由于家庭开支大,赵这几年并没有攒下多少钱。虽然一些朋友称赞她的烹饪技术,但她不知道如果她真的住在开店,市场会接受什么
2019年底,隆安县人社局组织了一次搬迁群众免费技能培训。赵在社区干部的号召下报名参加了烹饪班的培训。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已经有了厨艺基础的赵觉得自己的厨艺“上了一个台阶”。她不仅做了更多色彩鲜艳的菜肴,还学会了如何雕刻图案和摆盘。
在培训老师的鼓励下,赵代表县里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农民工技能大赛烹饪组比赛。凭借娴熟的技巧,赵获得了一等奖。后来有比赛的时候,她积极参加,拿了很多奖。
“参加培训后,我认识了老师们。有了学校的支持,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们。另外,我几次挑战回来,外界的认可也让我充满了信心。”赵说,从那以后,她
开始萌生自己创业的想法。培训老师也经常鼓励她,年纪大了,总不能打一辈子工吧,总要拼一次。今年年初,朋友邀请赵丽红合伙在震东社区的临街铺面开家餐馆,没有本钱,朋友就帮她垫资入股,社区内的邻居朋友时常来光顾这家小店。“我店里主打粤菜和本地菜,价格实惠,分量足,七八个菜才200多元。”赵丽红说,尽管每天从采购、备料到烹饪、收银,很多事都得她亲力亲为,比从前打工还要累,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让她觉得自己的付出很有成就感。经营到第4个月,小店已经开始盈利。
“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创业需要很大的信心和勇气。”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表示,这些刚刚脱贫的群众普遍没有什么积蓄,抗风险能力较低,很难承受创业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社区一方面大力落实政府部门的就业创业奖补政策,截至今年3月底,已向搬迁户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5.6万元,扶持30户搬迁户创业,发放8笔110万元搬迁户创业担保贷款;一方面还经常联合人社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让群众熟悉创业政策、加强专业技能,帮助搬迁户树立创业的信心,找到努力的方向。
创业是比打工更难走的路
身为老板,41岁的罗益确每天比员工还劳累。每天下午5点员工准时下班后,他还要对产品进行组装、验货等收尾工作,常常忙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
2019年年底,在广东中山打工多年的罗益确回到家乡隆安县,在震东集中安置区分到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在安置区旁,他创办了一家生产高频变压器、磁环等电子产品的扶贫车间,招募的工人也都是刚搬迁来的贫困户,因此他可以享受政府发放给扶贫车间的贴息创业贷款,以及贫困户用工补贴。
靠着以前在广东打工时认识的电子厂朋友,罗益确接了一些下游的电子元件订单进行加工。起初扶贫车间的运营还算顺利,最多时招聘了20多名工人,每月能给他们开出2000元左右的工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疫情影响,国外的订单减少,广东那边的企业很少给他发来新的订单,他只能靠做库存的订单维持扶贫车间的运转。除了订单量减少,用于生产变压器的铜线等原材料涨价,加上客户结算货款的时间也比以往延后,给他的经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现在罗益确的扶贫车间员工减少到了15人,他和妻子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除了管理员工,还要质检验货。“和以前进厂打工相比,创业操的心多多了。”罗益确感慨道,自己年纪不小了,考虑到在安置小区已经安家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他还是继续咬牙选择这条更难走的创业路。他希望熬过这段时间,等疫情过去后,企业的经营能有起色。
同样受疫情影响的还有开布艺店的马桂娇。疫情之前,她在隆安县城开了6家分店,分布在不同的小区内,便于向客户展示样品、提供服务。受疫情影响,小区进出严格管控,她把店面缩减到了两家,更多地依靠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渠道展示商品和进行营销。
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罗胜表示,普遍来讲,搬迁户具有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文化水平较低、资金实力和创业经验不足的缺陷,因此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切不可好高骛远,一旦失败,不易翻身。
“无论是办扶贫车间还是开店,对技术、资金和营销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成熟的经验,操作起来会有较大的难度。”罗胜建议,当地政府成立创业实践基地,对有创业意愿的搬迁户进行培训孵化,配置适当的资源,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搬迁户也可以选择短期外出打工,增长创业见识,学成再选择创业,在家政服务、康养护理、物流配送等领域选择创业相对容易成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罗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青年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