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是高考的转折点。志愿填报时,德州大学怎么样成为广大考生、家长、朋友非常关心的问题。德州大学怎么样?看看最近的评论。
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德州大学的师资水平和学术氛围如何?
针对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边肖整理了德州大学的全面介绍,供大家参考:
德州大学是山东省和德州市共建的以省属管理为主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40年来,学校扎根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沃土,吸收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励志教育,不断谱写教书育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区位优势
学校位于被誉为“申京门户”、“九达天堂”的德州,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德州历史悠久,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如大禹治水,冬子读书台,刘备行动的平原县,明清古运河,苏禄王墓。涌现出董仲舒、米芾、窦建德、颜真卿、邢侗、任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是德州的主要交通枢纽城市,京沪高铁等线路的开通将德州全面融入首都1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古运河再次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给、劳务输出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德州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名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圈、带、面覆盖德州全部或部分地区,承担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2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资源丰富。
学校创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学院、德州学院、德州大学三个时期。1971年5月,德州师范学院在文革中诞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它通过标准化和超越继续成长和发展。1997年3月,德州师范学院、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业余大学合并办学,成立德州学院,开启了综合办学之路。1999年以来,五所职业院校相继合并,应用型办学特色更加突出。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本科德州大学成立,标志着德州从普通专科学校向综合性本科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6年11月,全国首批同类院校,全省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9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方向和特征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办学规律,结合服务地区发展实际,立足地方、应用、特色办学定位,积极打造服务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注重学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传统文科学科的应用型方向,逐步形成以文科学科为基础、工业管理学科为主体,以信息技术、能源机械、食品生物、纺织服装、材料化工、经济管理、人文教育为主导的优势专业群。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生需求和学生实际,坚持道德修养,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视野开阔、素质高、责任重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注重区域特色,确立了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一圈一带、其他国家和山东省协同发展的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德州及周边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对接, 加大企业和行业联合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力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学校特色。 注重文化特色,坚持自强善良的民族文化精神,渗透淳朴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弘扬艰苦卓绝的创业,自强不息、励志育人的办学精神,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大学科。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并举、部分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联合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拥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科实验室1个,省内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文化艺术学重点学科2个。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和成教生,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3名。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
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36门。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3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2项,获得省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9项,学生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546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3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50项。获大学生科技文化国际赛事奖励41项,全国赛事奖励2154项,山东省赛事奖励2712项。获批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毕业生初次和年底综合就业率均在90%以上。科学研究
学校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基础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其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纺织服装、生物科学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十二五期间主持纵向项目65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国家星火计划6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项,其它省部级项目87项。科研到账经费2098万元。发表论文2905篇,其中在来源期刊上发表152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445篇。出版学术专著163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项。《德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期刊。
服务社会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已成为区域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成立了服务地方、融入德州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实施了《全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与德州市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不断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贡献度。十二五期间,出版了第二、三辑《德州地域文化丛书》,启动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工作。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集群,获批横向课题89项,与企业合作共建了清洁能源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心等12个科研创新平台,建立了研发中心等24个科研创新服务团队。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2万人次。获专利授权688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80余项。
对外交流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已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法国、韩国、泰国等50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与留学生、合作科研等实质性合作。学校可面向各国招收留学生到本校学习汉语和其它专业课程,每年有十几位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每年派出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经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开展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合作办学;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护理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获批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首批开设会计学、环境设计两个本科专业;成立了波兰国际班,开设经贸商科类(工商管理专业)、纺织服装类、化学生物医学类、机械电子计算机类等专业。举办了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部俄罗斯艺术大师班、国际文化节、波兰文化周、中韩创新创业文化周等高水平国际教育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师生国际化视野。近三年招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485名,选拔了160名在校生赴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境)外高校交换学习。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653人,其中专任教师1108人,博士201人,硕士544人,教授105人,副教授397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3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风气。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高层次人才22人,德州市首席专家、德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德州市高层次人才38人。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意见》,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还聘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28人,其中院士5人。聘请相关企业和产业领域的130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我校的特聘教师。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2021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科研教学设备总值万元,馆藏图书209万册,电子图书96.8万种,电子期刊种,中外文数据库共计28个。建有各类实验室142个、语音室14个、多媒体教室120个。注重信息化建设,网络信息点达到9000多个,无线接入点30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增加到,数字精品课上网门数达480多门,数字资源。建有系统集成的学校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图书借阅、财务综合收费、手机教务、学生管理、用电管理、校园网收费等方面的一卡通管理。占地1200亩的校区东扩工程和老校区改造正在分期进行,经过23年左右的建设,一所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与德州三河六岸连为一体,成为鲁西北大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才智、历练成才的良好平台。
社会声誉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教师教育先进单位、全省高校人事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教务管理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育部《高教领导参考》8次刊登了学校的特色办学经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典型经验和做法40余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校友会网等社会机构开展的大学评价中,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师资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一直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学校将继续深化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推动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较大突破、服务地方作用突出、大学文化引领辐射功能日益彰显的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查看更多德州学院招生简章、德州学院录取分数线、德州学院成绩查询等信息,请进入:德州学院艺术类招生网
打开微信、添加微信公众号【艺考查查】第一时间知晓艺考政策新动向,微信号:yikaochacha,中国最权威的艺术类高考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