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掷出窗外事件,以及掷出窗外事件地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佰雅经济喔。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空间两个或以上事物的互相对抗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的,另一种是物质的。意识以认识为基础,所以是无形的,物质的冲突是可见,有形的。
马汉的海权论: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
掷出窗外事件:
“摩擦生火”的外力是发生在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德意志帝国在公元1526年吞并了捷克。当时的大帝国已是名存实亡。奥地利成为诸侯中最有势力的国中国。奥地利的皇帝来自哈布斯堡家族,所以,捷克并入德意志的版图,实际上成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受德意志皇帝之封为捷克国王。捷克在归入哈布斯堡家族领地之时,奥地利皇帝曾有过承诺:不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哪一个成员作国王,都必须承认并遵守捷克王国的法律,保留原有的议会、宗教以及政治上的自主权等等。然而,自从斐迪南,这个捷克人眼里的魔王一上台,一切都变了,他根本不承认哈布斯堡家族曾经有过的承诺,完全把捷克当作奥地利的附庸国。什么捷克的法律,什么自己的议会,什么自主权通通被取消了,从城市到乡村凡是能插手的地方,他都派了自己的官员。捷克人彻底沦为奴隶。捷克人的心中蕴蓄着怒火。这时另一件事的发生,对于捷克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自从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新教”风行。但是那些反对新教的顽固分子,挖空心思反对新教。一大批臭味相投的保守贵族们组织了所谓的“耶稣会”,用以维护旧的宗教秩序,妄想同新教抗衡,阻止新教的传播。那个捷克人眼里的“魔王”斐迪南,就是一个狂热的耶稣会分子。他丧心病狂地反对新教,一上台便借用手中的权力残酷迫害捷克新教徒。这一切对于久已心怀怨愤的捷克人民来说真是雪上加霜,1618年的一天,愤怒的捷克人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反抗行动。
那一天是5月23日,一群武装群众和新教徒手拿铁棒长矛冲进了王宫,国王吓得仓惶逃窜,愤怒的群众在搜寻中逮住了两个斐迪南国王最忠实的走狗。两条平日里耀武扬威的走狗,已没有了昔时作威作福的神气。只有瑟瑟发抖,摇尾乞怜的份了。看见两条走狗的“熊”样,人们更加愤恨,突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把他们仍到窗外去!”“对,扔出去摔死他!”立时有无数愤怒的声音在响应。在一阵怒吼声中,两条走狗被人们按照捷克人的方式,从20多米高的窗台狠狠摔了下去。两条走狗活该命大,竟没有摔死,只是昏晕了而已。“掷出窗外事件”使得欧洲统治者们大为震惊。斐迪南决定说服哈布斯堡家族发动一场战争。一举扫平捷克,让捷克人老老实实地听从自己的摆布。怒火尚未平息的捷克人更加愤恨,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武装自己。高喊着:
“打到奥地利去!”
“彻底推翻哈布斯堡家族”
“让斐迪南滚蛋!”
这些捷克人组成了自己的临时政府,选出了30名保护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领导起义。群众占领了政府各部门,废除了一切法规,取消了一切赋税,把耶稣教会分子,打得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掉了。
起义军开始时所向披靡,杀进了奥地利境内,直逼维也纳,奥地利的新教徒们一向也不满皇帝的一些政策,借此机会纷纷响应。此时奥地利的老皇帝已经死掉了,正巧是捷克人眼里的那个“混蛋”皇帝斐迪南接任皇位。听到捷克义军已兵临维也纳城下,斐迪南吓得面无人色,那些王公大臣们也是缩成一团,瑟瑟发抖。没有人知道除了发抖外还应该做些什么,一个年长的老贵族吓得一边抽着流出来的鼻涕,一边含混不清结结巴巴地说:“陛……陛……陛下,你……你快派人去……去谈判呀……”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起义军派代表来谈判了。斐迪南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把十个手指绞在一起,一双鼠眼转了几转,计上心来,“对,就这样干!这帮刁民,等着瞧吧!”斐迪南派出他的一个亲信作为全权代表去同起义军领袖谈判,其实这只是他玩的缓兵之计,暗地里他早派人去西班牙国王那搬讨救兵了。这时的起义军如果能一鼓作气攻进王宫,胜利唾手可得。然而起义军的领导权全部掌握在捷克贵族手里,这些贵族们在紧要关头又暴露出自私狭隘动摇不定的弱点来。一方面他们要迫使国王让步,从中得到实惠,一方面又害怕如果起义真的胜利了,群众的声势大起来会损害自身的利益,所以这些新教贵族们一再主张谈判。斐迪南的奸计就这样得逞了。
一天深夜,当起义军的战士正在沉睡的时候,西班牙军队从背后偷袭了,斐迪南的军队也从正面发动了进攻,起义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一退再退,退回到了捷克。那些捷克的贫苦百姓们斗志不减,表示只要有一息尚存,决不屈服强权。可恨那些领导者们开始动摇、叛逃,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1620年11月初,两军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决战,由于叛逃者出卖了起义军,加上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战士纷纷倒在了自己的土地上,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斐迪南又神气活现地坐上了他的宝座,捷克人民再次陷入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画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虽然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但会议还是继续进行。会议决议于滑铁卢战役前九天被签署。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实际上从未召开,因为实际上没有召开过任何真正的大会,所有讨论都是在各个列强之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会议讨论了整个欧洲在拿破仑战争后的形状的问题。唯一没有讨论的是与法国的和平问题,这个问题在会议召开前数月(1814年5月30日)就已经在《巴黎和约》中签署了。
神圣同盟:神圣同盟是一八一五年,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三国君主--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U[font color=#0000cc]·[/font]/U威廉三世--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是塞尔维亚人民的国耻日。奥匈帝国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百度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宗教战争?
匿名 | 2013-08-02 | 分享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立即下载
我来解答
推荐回答
最著名的就是 基督教的八次十字军东征 。还有基 督教和新教天主教之间的三十年宗教战争。1.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 十字军东征[1] 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每次十字军开始时,都有讲道、宣誓及授予每个将士十字架的仪式,任命成员为教会的将士。虽然十字军的主要攻击对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热同时发泄在招募十字军地区的犹太人身上,亦使犹太人受迫害和遭杀害。十字军令东西方教会在历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在十一到十三世纪的十字军运动历时将近两百年,动员总人数达200多万人,虽然以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为口号,但实际上是以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目的为主,发动对亚洲西侧的侵略劫掠战争,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掠劫了天主教兄弟东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骑士想以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和财富的对象;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获得巨大利益;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被天灾与赋税压迫的许多生活困苦的农奴与流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号召,引诱他们向东方去寻找出路与乐土。正如《欧洲的诞生》指出,十字军“提供了一个无可抗拒的机会去赢取名声、搜集战利品、谋取新产业或统治整个国家——或者只是以光荣的冒险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2.三十年战争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 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见彩图三十年战争—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
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 ... 展开全部
热心网友 | 2013-08-04
2
百度知道
作业帮
宝宝知道
美妆相机
都市言情
百度助手
暴风影音
今日头条
PPTV
苏宁易购
宠物秀
女生秘密
为您推荐
相关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战争?22
谁能帮我罗列一下世界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小冲突也算.
中国为什么没有宗教战争?34
历史上有名的女子有哪些?20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18
法国宗教战争14
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战争12
更多相关问题
用作业帮一键提问“历史上有...”问题
回答
历次宗教战争同时就是西班牙 和它的敌国之间的战争,这在年代上是与西班牙国势达到顶峰的时期相一致的。北方民族的民情舆论对待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态度,在当时的这句英国谚语里
热心网友 | 2013-08-04
十字军东征;法国胡格诺战争;欧洲三十年战争
热心网友 | 2013-08-04
十字军东征、捷克胡斯战争、欧洲三十年战争
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不得不牵涉到宗教问题,作为无神论者,我想自己可以不带主观情绪的描述。其实我们统称的基督教并非一个高度集中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教派组成的,虽然他们同样信仰上帝。就如同我们的儒学一样,虽然都奉行孔孟之道,但对圣人言行的解释和儒家典籍的真伪存在分歧,儒家大体可分新、旧两学,又由此演进出理学、心学等学说。我对儒家学说认识浅薄,就不再细说了。
还是把话题说回基督教,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教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分裂,第一次是在1054年前后,由于东西罗马帝国长时间分裂,造成基督教内部跟随帝国长时间缺乏交流,所受文化影响也不同,最后分裂成了希腊正教和罗马公教。希腊正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东正教,目前在俄罗斯为主的东欧一代深入,而罗马公教则在西欧落地生根,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主教。
天主教在随后的时间里发展到了瓶颈,他们对外与世俗国王的矛盾开始尖锐,对内关于教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于是在1309年,外部矛盾先爆发,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兰西国王给掳走了,虽然被继任的国王送了回去,但无可避免的威信受到极大冲击,并且开始分裂。而内部矛盾则在1415年彻底爆发,波西米亚宗教改革者杨·胡斯被判异端,执行火刑。这激起了当地贵族的反弹,他们冲进市政厅把市长和七个议员从窗口扔了出去,丢进外面示威的人群中,额...示威人群是拿着长矛的。这次事件称为第一次掷窗,也由此引发了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虽然在战争结束后天主教名义上恢复统一,但新教的萌芽已经开始成长,波西米亚也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
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了波西米亚的现状,1609年更进一步允许其宗教自由,局面开始向和解方向扭转。但1617年一位新任波西米亚国王改变了这一切,这位斐迪南大公出身哈布斯堡家族,同时是一位天主教徒。他就任后执行了一系列激化矛盾的举动,结果布拉格的新教徒在1618年再次起义,他们冲击城堡把两名帝国大臣和一个书记官又一次从窗户扔了出去。幸运的是窗外没有拿长矛的群众,不幸的是他们落进了肥堆。之后新教徒宣布波西米亚独立,但旋即被镇压。
本来的地方起义很快影响到了各个国家,法国不能容许再出现掌握实权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英国担心女婿的命运,一场席卷欧洲的战争就此展开。丹麦、瑞典、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参战,从1618年波西米亚起义开始,一直打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长达30年之久。欧洲的人口锐减,国家再次碎片化,新教也完成了相对于天主教的事实独立。
总结起来第二次掷窗时间所以成为欧洲大战的导火索,显性原因是长期的教派内部矛盾造成本身分裂,以致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分裂。隐性原因则是世俗国王们不甘心被天主教廷长期干涉,暗中推波助澜。最后变成了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乱斗,说来有趣的是,促成反哈布斯堡联盟的黎塞留即是法国宰相,又是天主教机枢。
是
三十年战争是1618年至1648年以德国为主要战场的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最初它只是德国诸侯之间的一场内战,后来因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先后卷入,而最终演变成一场争权夺利的国际战争。962年,德意志国王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创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帝国鼎盛时期,它的疆域曾包括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后来帝国慢慢衰落,一些势力强大的封建家族趁机割据一方,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诸侯国。这样,皇帝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越来越尖锐。1526年捷克并入德意志版图,但是,它却成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617年哈布斯堡的裴迪南成为捷克国王。这样,实际上捷克就变成奥地利的附庸国,捷克在宗教、政治上的自治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6世纪以来的欧洲宗教革命出现了许多“新教”。1608年,旧教诸侯成立了“天主教同盟”。双方矛盾越演越烈。裴迪南本就是一个狂热的守旧分子,他上台以后,残酷地迫害捷克的新教徒。新教的教堂被拆毁,作新教礼拜的人被投入监狱。裴迪南对新教的高压政策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1618年5月23日,捷克布拉格人民举行了起义,一些愤怒的新教徒和群众手持棍棒和长刀冲进王宫,他们把裴迪南的两个钦差大臣捉住。在一片怒吼声中,两个钦差大臣被从窗口抛入外边的壕沟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掷出窗外事件”。“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对立的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开始了内战,并随着各西欧主要国家的卷入,最终引发了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以德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的失败而告终。
公元962年。 罗马。 德意志的国王由教皇加冕称帝,神圣罗马帝国诞生了。那时帝国的势力如日东升,其疆 域包括了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一系列领土。时光斗转星移,到了1 3世纪末,帝国的势力已日薄西山。国内诸侯混战,乱世为王,整个帝国被分割成大大小小 的诸侯国,皇帝成了一个被架空了权力的傀儡,早已失掉了控制整个帝国的权力。此时国内 的形势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写的那样: 法国人和俄国人占有了陆地, 海洋是属于英国人的, 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 德国人的权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想一想从前帝国的气势,国王的尊严,看一看今天的尴尬处境;竟然只有在梦中才能行 使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多么可悲呀!大权的日益衰落早已引起了皇帝的恐慌,他想拚命抓 住皇权不放,就好象溺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皇帝要权力,诸侯当然也要权力,重重矛 盾相互摩擦,终于撞出了火花。 “摩擦生火”的外力是发生在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德意志帝国在公元1526年 吞并了捷克。当时的大帝国已是名存实亡。奥地利成为诸侯中最有势力的国中国。奥地利的 皇帝来自哈布斯堡家族,所以,捷克并入德意志的版图,实际上成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 领地。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受德意志皇帝之封为捷克国王。捷克在归入哈布 斯堡家族领地之时,奥地利皇帝曾有过承诺:不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哪一个成员作国王,都 必须承认并遵守捷克王国的法律,保留原有的议会、宗教以及政治上的自主权等等。然而, 自从斐迪南,这个捷克人眼里的魔王一上台,一切都变了,他根本不承认哈布斯堡家族曾经 有过的承诺,完全把捷克当作奥地利的附庸国。什么捷克的法律,什么自己的议会,什么自 主权通通被取消了,从城市到乡村凡是能插手的地方,他都派了自己的官员。捷克人彻底沦 为奴隶。捷克人的心中蕴蓄着怒火。这时另一件事的发生,对于捷克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 油。 自从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新教”风行。但是那些反对新教的顽固分 子,挖空心思反对新教。一大批臭味相投的保守贵族们组织了所谓的“耶稣会”,用以维护 旧的宗教秩序,妄想同新教抗衡,阻止新教的传播。那个捷克人眼里的“魔王”斐迪南,就 是一个狂热的耶稣会分子。他丧心病狂地反对新教,一上台便借用手中的权力残酷迫害捷克 新教徒。这一切对于久已心怀怨愤的捷克人民来说真是雪上加霜,1618年的一天,愤怒 的捷克人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反抗行动。 那一天是5月23日,一群武装群众和新教徒手拿铁棒长矛冲进了王宫,国王吓得仓惶 逃窜,愤怒的群众在搜寻中逮住了两个斐迪南国王最忠实的走狗。两条平日里耀武扬威的走 狗,已没有了昔时作威作福的神气。只有瑟瑟发抖,摇尾乞怜的份了。看见两条走狗的 “熊”样,人们更加愤恨,突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把他们仍到窗外去!”“对,扔出去 摔死他!”立时有无数愤怒的声音在响应。在一阵怒吼声中,两条走狗被人们按照捷克人的 方式,从20多米高的窗台狠狠摔了下去。两条走狗活该命大,竟没有摔死,只是昏晕了而 已。“掷出窗外事件”使得欧洲统治者们大为震惊。斐迪南决定说服哈布斯堡家族发动一场 战争。一举扫平捷克,让捷克人老老实实地听从自己的摆布。怒火尚未平息的捷克人更加愤 恨,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武装自己。高喊着: “打到奥地利去!” “彻底推翻哈布斯堡家族” “让斐迪南滚蛋!” 这些捷克人组成了自己的临时政府,选出了30名保护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领 导起义。群众占领了政府各部门,废除了一切法规,取消了一切赋税,把耶稣教会分子,打 得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掉了。 起义军开始时所向披靡,杀进了奥地利境内,直逼维也纳,奥地利的新教徒们一向也不 满皇帝的一些政策,借此机会纷纷响应。此时奥地利的老皇帝已经死掉了,正巧是捷克人眼 里的那个“混蛋”皇帝斐迪南接任皇位。听到捷克义军已兵临维也纳城下,斐迪南吓得面无 人色,那些王公大臣们也是缩成一团,瑟瑟发抖。没有人知道除了发抖外还应该做些什么, 一个年长的老贵族吓得一边抽着流出来的鼻涕,一边含混不清结结巴巴地说:“陛…… 陛……陛下,你……你快派人去……去谈判呀……”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起义军派代表来 谈判了。斐迪南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把十个手指绞在一起,一双鼠眼转了几转,计上心来, “对,就这样干!这帮刁民,等着瞧吧!”斐迪南派出他的一个亲信作为全权代表去同起义 军领袖谈判,其实这只是他玩的缓兵之计,暗地里他早派人去西班牙国王那搬讨救兵了。这 时的起义军如果能一鼓作气攻进王宫,胜利唾手可得。然而起义军的领导权全部掌握在捷克 贵族手里,这些贵族们在紧要关头又暴露出自私狭隘动摇不定的弱点来。一方面他们要迫使 国王让步,从中得到实惠,一方面又害怕如果起义真的胜利了,群众的声势大起来会损害自 身的利益,所以这些新教贵族们一再主张谈判。斐迪南的奸计就这样得逞了。 一天深夜,当起义军的战士正在沉睡的时候,西班牙军队从背后偷袭了,斐迪南的军队 也从正面发动了进攻,起义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一退再退,退回到了捷克。那些捷克的 贫苦百姓们斗志不减,表示只要有一息尚存,决不屈服强权。可恨那些领导者们开始动摇、 叛逃,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1620年11月初,两军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决战,由于叛逃者出卖了起义军,加 上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战士纷纷倒在了自己的土地上,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流尽了最后一滴 鲜血。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斐迪南又神气活现地坐上了他的宝座,捷克人民再次陷入 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
15世纪捷克人反对德国封建主及天主教势力入侵的民族战争。13世纪以来,德国贵族和僧侣逐步控制了捷克的经济、政治和宗教大权,引起捷克人民的强烈不满。15世纪初,以爱国者J.胡斯为首掀起反对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1415年,胡斯被教皇和德皇处以火刑,矛盾进一步激化。1419年,胡斯党人在布拉格等地举行武装起义,揭开了胡斯战争的序幕。在斗争过程中,胡斯党人分裂为激进的塔博尔派和调和的圣杯派。起义者建立了以塔博尔派为核心的胡斯军,在著名的统帅J.杰士卡和大普罗科普统率下,于1420~1431年先后粉碎罗马教皇组织的5次十字军进攻,取得了苏多梅日采(1420)、维特科夫山(1420)、库特纳霍拉和涅梅茨凯-布罗德(1422)、乌斯季(1426)、塔霍夫(1427)和多马日利采(1431)等会战的胜利;起义军还转战德国、匈牙利、奥地利等地,为反对欧洲反动势力建立了辉煌战绩。1434年胡斯党内的圣杯派联合封建天主教势力,在利帕尼会战中打败塔博尔派,胡斯战争基本结束。
胡斯战争虽然失败,但它给德国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独立,促进了捷克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后来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有很大影响。胡斯党人在长期战争中建立了一支得到人民有力支援的、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新型军队,在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上有所创新。胡斯军以步兵为主力,还拥有车载兵(乘车步兵)、骑兵和轻型炮兵等。胡斯军首创的车载兵和战车工事在对付敌重装骑士骑兵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每辆战车有一名指挥官,下辖18~20名士兵。每10辆战车编为一个十车队,由十车长指挥;数个十车队组成一个战车队,所有战车队均由战车统领统一指挥。情况需要时,以战车相互联结成各种战车工事。此种工事通常配置在两翼有天然障碍的高地,火炮配置在战车工事中央,步兵和骑兵隐蔽在工事内,战车保护士兵不受重装骑士骑兵的袭击,并在敌军接近时予以重创。此外,胡斯军善于在野战中大胆机动,勇猛进攻,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和有利战场,集中使用兵力,重视各兵种协同动作等军事原则。在野战中大量使用轻炮兵也是军事史上的新发展。
关于掷出窗外事件和掷出窗外事件地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佰雅经济。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