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创业点子 / 正文

武汉创业

更新时间:2025-09-12 03:33:25 点击:342

武汉创业与武汉

类似的创新创业大赛对武汉的创业参赛者来说并不陌生。仅光谷每年举办的双创活动就超过2000场,平均每天6场,是创业永不落幕的传奇

1987年,在武汉市丁字桥108号一栋四层楼的闲置营房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354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以下简称“武汉东创中心”)。

32年来,这个创新服务的“小火种”在武汉点燃了熊熊的火焰。

如今,在东创的中心创业街,有400多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处于孵化阶段,1万多名创业居民共享一个家园。紧邻关山大道和光谷大道,聚集了光谷70%的孵化器,创业企业遍地开花,让武汉万亿产业集群成为创新雨林。

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创业沃土侯智创新

在武汉光谷创业街,一座咖啡吧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博物馆”记录着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前世今生。在这段变革的历史中,武汉是一个亮点。

咖啡吧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博物馆”位于武汉光谷创业街。秦丽摄

1987年,为激发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武汉东创中心行政总监杨栗告诉记者,当时社会各界对孵化器完全陌生。甚至该中心创始人去附近大学的公告栏张贴简介时,还被保卫处工作人员以“扰乱学校教学秩序”为名严厉训话。

但很快,创业中心就成了真正的“保护伞”,为创业参与者提供场地和助理执照,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投资孵化企业。只有没有钱的技术人员才有创业基金。

杨栗说,武汉东创中心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个创业投资孵化企业,建了第一条科技创业街,建了国外第一个孵化器.32年来,累计孵化科技企业2000多家,培育了凯蒂电力、三特索道、万谷电子、楚天激光等一批本土新兴工业企业。

30多年来,无论是政策设计、模式创新,还是创业文化传承的创新,武汉东创中心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点亮了武汉的创新之路如今在创业,武汉已建成“创谷”13个,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14个,其中国家级87个,省级153个。全市孵化场所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2000家。

紧邻关山大道和光谷大道,聚集了光谷70%的孵化器,创业企业遍地开花,让武汉万亿产业集群成为创新雨林。

图为武汉留学生创业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1年,东创中心就尝试了系统私有化,对原有业务框架进行了全面的企业化调整。先后成立武汉东湖创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治理企业,率先提出产权孵化器,打造“骑车来,坐车走”的SBI光谷创业街。

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博物馆旁边的一家咖啡店里,热气腾腾的咖啡摆放在简单的桌椅上,来自创业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天。咖啡馆成了资本和创意的聚集地,各种路演、风投、计划在咖啡杯间不断碰撞。

咖啡创投里的场景,是光谷双创时代新孵化模式的一个缩影。2011年,光谷首家众创空间光谷Demo Coffee成立。近年来,光谷的咖啡馆越来越多。甚至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

“每天都有咖啡,每周都有路演,每月都有绿树聚会”已经成为光谷创业街的新生态。随着孵化器进入3.0时代,孵化器从提供场地、打字、通讯、工商、税务登记等纯政策服务转向。向更加系统、全面、多功能的服务体系发展。

如今,光谷的创业街已经是创业,的创新热土,也是黄金地带。400多家处于孵化阶段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聚集在光谷创业街(SBI),仅1公里之遥。

同时,创业街所在的关山大道是光谷的黄金中轴线,聚集了光谷80%以上的规模企业。它是光谷建设的三千亿道路之一,目标是成为集创意产业、高尚生活、商业服务、研发为一体的光谷世界级智造之路;办公室职能。

关山大道

打造千亿“孵化大道”

创业的传奇风起云涌。

除了光谷的创业街和关山大道,早在2013年,武汉就开始打造全国第一条“孵化大道”,将光谷大道沿线数十公里规划建设成“东湖高新区孵化(创新创业大道”,形成孵化器聚集效应,打造光谷孵化器新品牌,加快各类孵化器建设。

因此,为了推动孵化器的发展,武汉东湖高新区描绘了一幅不断升级的创业孵化路线图,一系列关于科技人才、成果转化、营商环境的利好新政接踵而至。创业的创新火焰再次从这里爆发,点燃科技创新之火。

武汉未来科技城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初创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产武汉创业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对孵化器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引领企业成长,助推全民创业,创业,东湖高新区坚持孵化器建设与孵化企业相结合,通过优化孵化器发展环境,增强孵化器功能,把孵化器建设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孵化器的服务也从物理空间向综合空间转变,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垂直多元化模式转变。

2018年,武汉市提出实施“十千百工程”,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时间,在全市形成2万亿级世界级光电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

武汉创业与武汉

万亿城市向万亿产业跨越。

数字经济的突飞猛进是武汉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在这当中,一批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持续涌动的创业热情,推动如今的武汉俨然成为新经济领域的“创业之城”。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张文明创办斗鱼直播,目前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夏里峰创办卷皮网,成为武汉第二家独角兽企业;夺得2017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冠军的斯坦福博士王星泽团队,其公司合刃科技已落户光谷,致力于全息全频机器视觉系统的研发和商业化,累计融资超过1亿元,当前估值约10亿元。

这样的创业传奇数不胜数。据了解,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每年诞生企业2万多家,目前共有市场主体10万多家,其中企业8万多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0多家,位居全国第四,瞪羚企业412家,互联网企业2700多家,独角兽企业6家。

高新大道

从左岭大道到高新大道、从光谷大道到关山大道,越来越多的“孵化大道”、大大小小的孵化器也在武汉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路上,散发出或大或小的光芒。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正在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全链条体系,光谷也将加快完善产业创新生态,让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成为创投创业界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抓机遇,以改革激活创新源头,以服务构建创新生态,以创业谋划创新未来。

■记者手记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推动万亿级产业的成形和发展壮大

当前,产业集群因其巨大的聚集效益,成为各大城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但万亿级产业集群,不止是规模的增长,背后更是创新的裂变式增长。

但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这方面,武汉的科技企业孵化经验值得推荐。自1987年武汉创立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成千上万的创业企业从孵化器走出,不少已成为行业领头羊。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靠的是与时俱进。以光谷为例,有促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黄金十条”,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青桐计划,有促进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的瞪羚计划,有促进高科技人才到光谷创业的3551人才计划等等,都是武汉在不同时期,针对创新创业、新经济发展,大胆解除体制机制束缚,做出与时俱进政策创新的具体实践。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靠的是持之以恒。光谷每年举办双创活动2000余场,日均达6场,拥有“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等双创品牌活动,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才最终形成方便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圈子”的生态环境。

创新需要密度和浓度,只要有高浓度、高频度、高密度的互动,一个成就鼓舞另一个成就,连锁反应就会发生。因此,只有一家创新企业孵化出更多的创新企业,创新企业呈现加速裂变的态势,才能推动一座城市万亿级产业的成形和发展壮大。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记者

李周秦、蒋晓敏

编辑:

吴非审校:张珊妮、丁鹏

相关阅读

  • 推荐几个隐藏在农村的冷门创业项目 做好了的话 就是你发家致富的好途径
  • 冷门暴利赚钱项目 十大冷门暴利生意赚钱快
  • 武汉创业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