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1950年夏天,李嘉诚下定决心,到创业,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所有的积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正式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但李嘉诚预计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坚信物极必反。于是赶紧回去转行生产塑料玩具。果不其然,两年后,塑料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经在国际玩具市场上大展拳脚,年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位居香港塑料玩具出口行业前列。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严重的银行信贷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和市民卖掉了他们的财产,离开了香港。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房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骚乱,进一步让房地产市场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但李嘉诚对香港工商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香港这个充满商机的殖民地不会乱很久。他反其道而行之,却在人们低价出售房屋时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旧建筑。三年之内,风波平息,香港社会回归正常,经济复苏。当年离开香港的企业大量回流,楼价飙升。李嘉诚趁机高价出售廉价物业获利,回购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和土地。20世纪70年代初,他拥有630万平方英尺的建筑面积。
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四家最大的英资外资企业,怡和、太古、汇丰和和记,在许多失业企业中拥有强大的绝对统治权。李嘉诚决定利用长江实业雄厚的资本收购香港一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而第一个目标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收购了另一家老牌英资企业青州英尼,并出任董事局主席。然而,李嘉诚最难忘的胜利是成功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资产6.93亿港元,控制着价值超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堪称“小蛇吞大象”的奇迹;由此,李嘉诚成为第一个成为英资财团的华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经历了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它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集装箱码头和零售等。在香港形成一个坚不可摧、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成立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投资总额达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超过40%的股份以1130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德国电信集团,创下了香港历史上最赚钱的交易记录。1996年在英国上市。换句话说,在时间,短短三年后,李嘉诚就赚了1000多亿港元,使他的资产翻了一番。
2000年,李嘉诚以126亿美元(983亿港元)的个人资产两度登上全球十大富豪榜,也是首位连续两年上榜的华人。李嘉诚多次获得世界各地杰出企业家的奖项,五次获得国际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拓土”,李嘉诚旗下已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长江基建四家市值达7810亿港元的蓝筹公司,占恒生和指数的20%,员工超过31000人,集团是香港第四大雇主。一九九九年,集团盈利1,173亿港元。
晚上睡觉前,李嘉诚一定要看半个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的思想、理论和科技。据他自己说,除了小说,所有的文史哲科技经济类的书他都看。其实这是他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1977年,我第一次参加JA组织的“创业Attempt”课程。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学生将设置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担任员工并选举一名总裁,总裁将确定公司名称、产品发布和目标客户。当时,我被选为主管营销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那时候每到周末,工厂里都会聚集很多学生来雕花。在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学生家长购买,虽然不是真的需要。最后,虽然公司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内部消化的差不多了。有了这种亲身参与,15岁的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真正好的产品,不是要人们去买,而是要有市场需求。一个真正好的产品是当有人握着你的手,恳求你的时候。我们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请亲戚给面子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是,这已经为接下来的成功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1979年年中,我对建立公司的整个过程了如指掌。第一次像样的写公司财报,不仅有《收入报告》(),《资产负债表》(),还有《清算报告》()。第一次了解到公司运营需要现金流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支付账单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需要30天来结算我们的账目。
我也第一次了解到,当我们向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销售商品时,田纳西州的税率并不适用。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都获得了美元的回报,创造了我们高中历史上回报率最高的公司。更让我自豪的是,这家公司在1978年通过评比获得了全美第一名,成为当年的“CompanyOfHe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这个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我能成功的信念。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就是高速公路附近的一家小旅馆。酒店虽小,却颇有特色,与众不同。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也是客人们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并烹饪的香脆可口的炸鸡,这才给他带来了一笔财富。
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H.Gates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Way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可以说,在中国的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的。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