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农村创业 / 正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25 20:43:14 点击:492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

作者:林成华(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辑评论/注释

当今世界,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教育革命的交汇发展,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科技版图和创新格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深远在刚刚结束的创业,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指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创业,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避免和改进其中的缺点和不足?本期邀请专家,结合中国大学创业创新和美国大学创业创新的经验进行探讨。

2019年10月12日,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浙江德清县举行。王正摄/光明图片

第五届明星创客智能创业赛江苏赛区总决赛。庄摄/光明图片

在2018年创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年会上,大学生正在向观众介绍板书机器人。于摄/光明图片

自1999年首届挑战杯在清华大学举办,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的序幕以来,中国创业教育创新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近20年来,创业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创业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是适应全球竞争、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创业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客观需要

1.中国的创新教育在创业遇到了瓶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九项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型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标志着我国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型创业教育进入新阶段。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启动国家创新型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创新型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积极推进创新型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创新2019年教育部发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创新计划”项目管理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19所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28000余门,网络课程4100余门,优秀海量开放网络课程52门;全国高校现有专任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余人,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4492人。2019年,共有38,400辆inno

然而,随着创新型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化和快速发展,虽然大学生创业和创业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创新型创业的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本科毕业生总体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保持"双低"态势,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巨大差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创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比例仅为2.7%,创业毕业三年后的存活率仅为44.8%,创业本科毕业成功率整体不到5%。创业蓬勃的创新教育活动与冷清的本科毕业生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形成了巨大反差,许多瓶颈亟待解决,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狭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导师能力的缺乏、实践平台,的缺乏、合作网络和资源支持体系的建设滞后等。

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是高等教育自身对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回应,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的重塑,是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在培养谁的问题上,要从提高国家教育服务能力的高度,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深度,从参与全球竞争和前瞻性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广度来审视创业当前的创新教育。我们应将创业的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球领导者。在如何培养人才方面,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资源禀赋,不断探索创业,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多元化、包容性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和层次分类的质量评价标准。

2.促进创新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

目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很大程度上没有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处于相互分离的尴尬境地。迫切需要促进创新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一是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使之成为专业评价的重要标准。第二,要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一方面,除了建立基本的“

广谱式”创新创业课程外,还要大力推进需求导向、学科交叉的“精准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核心需求提供个性化课程模块和联合课程模块,做到因材施教和精准帮扶。另一方面,还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升级改造,使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技术、最新成果和最佳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三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力改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以科技创新作品、创新实验和创业项目等形式申请学分和毕业。四要大力推进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与实训中心等实践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平台资源的充分共享。

  3、推进“内外兼容”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产业实践经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弱的难题亟须破解。一要推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补齐教师实践能力短板;要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并使之成为教师上岗、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二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通过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和创新创业合作等方式,吸收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精英走进课堂、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或导师,同时建立淘汰机制,注重实效。三要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破“五唯”,把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合理纳入职务评聘和业绩考核体系,使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成为“正业”。四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教师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鼓励教师以合同转让、作价入股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协同创业。

4、推进“多元协同”的外部合作网络建设

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校友发展网络。校友网络中有丰富的智力资本、人脉资本和金融资本,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二是企业合作网络。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以兼职师资、市场、资金和技术资源等全方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创新和共同创业。三是技术转移转化网络。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转移转化网络,通过专利信息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众筹、资金募集等建立通道。四是国际合作网络。高校要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中有所作为,通过创新创业国际大师引育、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

《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9日 14版)

[责编:李丁丁]

相关阅读

  • 招商地产股吧(招商地产股份)
  • 创业教育
  •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