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第三课:谨防失败。
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孟格说:“我最想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会死在哪里,然后我不会去那个地方。”大多数人都是笑着知道这句话,觉得有道理。过几天再问,他们也不确定为什么有意义。刚开始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但是我想这么牛逼的人说这话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一直在想,最近我想通了为什么。
创业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成功率:一种是不断做正确的事情以增加成功率,另一种是避免做错误的事情以降低失败率。知道“我们会死在哪里”,然后知道“我们不会去哪里”,就是为了降低失败率。
大多数公司是怎么死的?之所以出现,多半是因为钱花了。但是,没钱只是表象,这是由很多其他更本质的原因决定的。中国人治病,就是“先治标”的逻辑。首先,他们应该思考更本质的问题解决方案。
但我的想法是,要解决本质问题是很难的。就像前面两个要素提到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就像治愈一个疾病不容易一样。在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时候,先治标。感冒的时候吃一片阿司匹林,先克服症状。过几天,身体的自然抵抗力就基本可以把感冒治好了。
比如2000年丁磊跟我说,如果晚几个星期上市,他就不会成功。如果当时丁磊没有成功上市,那我也说不清他现在在做什么。他肯定还是牛,可能对互联网不抱希望了,还不如去养猪。于是网易先治病,用钱,再撑几年。机会来了,我们抓住了,公司变大了。
既然成功难,有时候与其强行增加小概率事件的概率,不如降低失败的可能性。既然我们知道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概率是90%,而导致失败的途径只有几种,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将其降低到80%甚至70%,就相当于成功的概率增加了2到3倍!
成功就像棒球在棒球手面前以光速飞行,不容易撞个正着;失败是一只气球,从白天到黑夜,在你面前慢慢飘着。很容易识别和命中。如果关注气球,所有的气球都被击中,剩下的将是棒球。不管水平多差,坚持打,总有一天一个棒球会被你打中。
当你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思考如何追求成功的时候,留出10%的时间思考如何避免失败,这样你成功的几率会高几倍。
第四课:找到自己(投资者注:认知能力)。
有人说,陈一舟,你不是企业家,你是投资者。我就笑一会,顺着杆子爬,说说我是怎么长大的。其实做生意和投资有本质的相似性,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任重而道远。这里,暂时不按表。
我想讨论的是,如果一个CEO只能做一件长的事和一件关注的事,他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应该是一个,也就是一个很有远见,潜在价值很高,但与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有很大不同的观点。这个观点,还要有可执行的手段,否则想到了,没有做的条件就会白费。通俗来说,就是当时听起来很美好,但事后证明很牛逼的想法。
做雷军小米,几年前,大家听起来都很精彩。现在二三线城市的大妈们都知道,它是她们心中仅次于苹果的品牌。为什么?因为他想出了在无线互联网上如何避开大佬们的锋芒,做了一个软硬件产品用免费的操作系统Android在上面收钱,肯定会起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术竞争壁垒,顺势而为,业内一流营销的组合案例。几年前,周做免费杀毒,问我可不可以。我说看不清楚。后来他做了一个浏览器,问我能不能做。我说没有,但他做到了。所以现在他不问我怎么办…对不起!雷军认识我,但是他在做小米之前,没有问过我就做了。又尴尬了!
他们为什么?因为过去的亲身经历和积累,以及对互联网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包括对人性的理解。2006年,我们的目标是做SNS。2010年,腾讯做微信。每个公司都不一样,积累很重要。没有积累,不容易想到;没有积累,就算想也做不到。
我在斯坦福的时候,上过一次巴菲特的投资课。他说,一个人一生只应该做20个重大决策,指标用完了战斗就结束了。如果用这个标准的话,我已经用完了几个指标,以后我会存起来。不是吗?
作为一个创业人或者一个人,一生中真正重要的决定可能不到20个:学什么专业,找什么老婆/老公,第一份工作,选择谁做伴侣,10个关键的投资决定,加起来不到20个,却决定了一个人80%以上的幸福和成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