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这是钛媒体编辑在上海联系的一个孵化器,帮助韩国创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通过咨询帮助大型企业了解中韩市场以及双方的文化差异。天使基金正在筹备中。创始人沈东源告诉我们,与中国相比,韩国市场太小,资本也不是很活跃,所以很多创业公司希望“走出去”。
说到南韩的创业公司,也许你更熟悉Line这样的产品。但沈东源告诉我们,即使是Line或者(即时通讯软件)这样的知名公司,也很难再创新了。在他看来,垂直细分在中国的应用能有这样的规模,是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而在韩国,垂直细分很难建立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也对创业的环境有很大影响。他说,与中国的创业热潮相比,韩国年轻人更喜欢进入三星这样的大公司,以寻求职业稳定。“即使韩国也面临就业率低、经济增长慢的问题,但很明显,韩国的创业环境倾向于政府推动,而中国的创业则是个人推动。”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共享经济在韩国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模式,但优步在韩国是被政府禁止的。原因是韩国的法律完善非常快,规章制度非常严格。沈东源认为,这也提高了很多初创企业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在金融和支付方面,其政府监管非常严格。
相比之下,在韩国市场,拥有生物、美容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创业公司将更受欢迎。然而,显然,进入门槛低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是许多创业公司的重点。申东源表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由于进入门槛低,也是韩国的主流领域。许多创业人正试图将他们的想法转化为应用程序,并建立一个平台,其中也包括物联网和O2O等服务。
在中国,我们不仅接触到了它的创始人,还见到了其他从南韩来参加路演的创业项目。钛媒体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项目往往更侧重于“行业”。沈东源表示,之前他们也引进了一些互联网公司,但相比之下,互联网平台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还是很大的,法律和用户习惯上的壁垒太高。
“在项目引进方面,我们会更看重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团队,选择比中国更有竞争力的领域,让这类公司与中国现有市场形成差异化。”沈东源表示,其公司主要孵化投资领域包括IoT和O2O,尤其是生物、教育、美妆、时尚、娱乐等领域的O2O业务。
不是所有的外来和尚都喜欢念经,外企进入中国难免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2004年,韩国人申东源第一次进入中国,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沈东源讲述了自己在创业的一段经历,他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4年。一开始他对中国的商业文化和人没有很好的了解,甚至面临自己的想法被中国公司抄袭的情况。后来他逐渐意识到,没有竞争壁垒和本土化实力的公司在中国是无法很好生存的。
“中国市场已经有很多强有力的领导者,作为海外初创企业与之竞争显然不现实。”沈东源表示,由于韩国初创企业的商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符合韩国市场,但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他们孵化的韩国初创企业几乎都要经历一个“整容”的过程,有的甚至要彻底改变在中国的商业模式,比如将B2C改为B2B。
无论是硅谷还是中国的科技界,都被指出存在大量的“创业bubbles”。在沈东源看来,市场总是在泡沫下发展,相比过高的期望值,只有一部分创业公司实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
“不靠谱的项目如果可以轻易投资,长期来看会有泡沫,最终会给创业"带来很大的打击沈东源认为,创业泡沫的另一个原因是火热的资本。虽然韩国国内创业的呼声依然高涨,相应的泡沫舆论也层出不穷,但与中国相比,韩国市场已经更早地遇到了资本寒冬,这更有助于韩国创业公司赢得中国投资者的青睐。如果企业一文不值,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对比南韩和中国创业,的环境,沈东源说,上海更喜欢有商品和渠道的项目,对时尚和美容产品非常感兴趣。北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强,投资人多。但总的来说,在中国的创业人是积极和自信的,他们都渴望创业韩裔青年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创业生态。(韩培)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