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人”。在最近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发力。在安徽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个平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创新的理念和创业的激情,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时代
在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们不仅站在讲台上,还在田间深耕;学生不仅和书本联系在一起,也和污垢联系在一起。课堂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是在广阔的土地上,而这一切的巨大差异,都要归功于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八大综合实验站的创建,平台3354。是当地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共享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平台。三年来,这里已成为高职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基地
“实验站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功能,承担了我校学生的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课程实习,涵盖了茶叶与食品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12个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华君告诉记者,三年来,实验站累计接待学生实习天数近4万人次。
“在皖西北实验站经过两个多月的生产实习,感觉实验站的生活节奏和学校完全不一样,感觉自己变了,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来自植保学院的学生薇薇说,通过在实验站的实践,不再纸上谈兵。你所想所想的学术理论,是可以通过土壤、汗水等真实呈现给你的。高三毕业,我们不为毕业论文发愁,因为我们的论文早就写在了田野里,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据了解,安徽农业大学于2012年4月被教育部、科技部批准为首批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高校,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积极探索“科研团队、行政团队、推广团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联动的有效路径。在该省主要农产品产区先后建成了八个永久性农业综合试验站。实验站建成投入运营后,充分发挥平台,继续教育的功能,就近培养“一知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受教育者范围将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从校园招聘的大学生,还包括高职学生、“村大学工程”学生,甚至实验站附近的农民、农业企业家。
三年来,通过“一总院八分院”办学格局的构建,4000名高职院校学生和10000多名“村上大学工程”学生真正实现了就地学习和实践。这些在职学员已经和综合实验站70多个产业联盟团队的专家进行了精准对接。在学校专家的指导下,21个学生团队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入选6个省级项目,其中由李梦主持的《小战士茶室》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创新创业路是孤独的,但幸运的是,我的创新创业路有安大和实验站相伴”,宿州市埇桥区新县镇陈中村党支部书记刘慧贞由衷地说。作为安徽农业大学“乡村工程”在刘慧贞的学生,她通过在大别山综合实验站、皖北综合实验站的实践,带领村民建起了90多亩扶贫大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比她上任前翻了两番,预计2021年达到60万元。我,刘慧贞,也获得过很多荣誉,比如“宿州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百强,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百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追梦农民——安徽农业大学最美农村大学生”。
围绕“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实验站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配合,为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和安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依托皖西北实验站,安徽农业大学的张英劳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吴菲在颜路的指导下,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了大奖和最佳创新奖。依托皖中实验站,在安农大学陈玉霞等老师的指导下,王汉章等林学院学生的项目《绿林豪杰——生物菌剂克抗性,粮安天下举义旗》获得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庐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面积大,稻麦轮作农业种植区特色明显。针对传统轮作模式中存在的秸秆还田分解慢、养分置换机制不清等问题,依托皖中综合实验站,灵台科技院师生在皖中实验站附近观察农民耕作习惯,设计了秸秆还田化肥减量长期定位实验,并在实验站安排了田间实验。实验过程中,站内老师多次指导,包括田间布局、排灌、接触农业机械等,保证了全校师生的田间实验。
“通过田间实验和实验站室内实验的分析,我们揭示了作物秸秆分解的生化机理,阐明了作物秸秆养分释放和替代的机理;自主选育高效秸秆降解菌,研发促进秸秆降解菌高效定殖的高效秸秆降解复合微生物菌剂和秸秆有机肥营养载体;同时,与试验站建立一个大的示范推广区。”九年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关昊说:“所有这些创新成果,都离不开皖中实验站对科院的支持,离不开站里老师对科院学生的指导。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科技院所和实验站的互动作用,从而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助力农业。
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因心怀农场梦,渴望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悠然惬意的生活,我在2015年与安徽农业大学的试验站结缘。”青年农场主班的卓燚在两年的实践中,极大地触发他对农业的兴趣,心中开始逐步完善最初的农场梦,并且在2020年圆了他农场主的梦想。卓燚选择了从养殖五黑鸡为突破口,利用中药防治为特色,家乡闲置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创办了金寨县绿色未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事绿色生态农业开发,开启了他的农场主的梦想之路。
而他的鸡场最大的地利因素就是离农大的大别山综合试验站仅10分钟车程。“这也极大地方便了我向试验站的老师们请教学习。”卓燚说:“大别山试验站以及学校动科院的教授给我很多专业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为我的创业之路少走弯路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坚信绿色生态农业大有可为,也感谢母校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江淮大地秋意正浓,试验站里却仍生机盎然。试验站将农业科技之光照进田间地头,在农业与科技之间架起桥梁;将科技与农业完美结合。(王玲高婷)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