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打造“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合作教育平台
加强学校与行业、行业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大力推进学校与地方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共建专业、共建基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教师、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教育平台。强化标准,严格监控,确保质量,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内,学校充分发挥明星集团、明星科技学院和明星集团相关研究所的体制机制优势,促进教学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和R&D单位、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深度融合、紧密协作和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对外,学校深化和拓展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与平台共建共享优势资源,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恒星特色新模式。推进校企共建专业。北亚智能科技等校企共建学前教育专业,将智能产品制作、评价效果检测等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与教育部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围绕“未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产教融合新模式”开展研究与实践,与工业企业共建校企课程30余门,联合编写实践教学用书80余册。
推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海信、特锐德、一汽大众、青岛测绘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内软件实训基地、智能仪器实训基地、汽车管家实训基地、健康管理等校内实训基地19个,校外实训基地167个。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学校依托实训基地和校内外合作平台,与青岛特锐德电气有限公司、山东中企联客车有限公司共建8个“双师双能”教师实训基地,安排培训锻炼270余人。目前,学校共有“双师型”教师220余人,占65%。推进校企联合研发,学校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双创”基地、市级孵化基地、市级专家工作站等,吸引科技型企业开展R&D合作,联合开发出租车验证站、校园消防巡逻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学校科研和企业效益的双提升。推进校企共享教学任务,建立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联动机制,加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企业人员通过讲座、讲座、论文指导、实习指导、就业指导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依托合作平台和实训基地,学校在专业实践实训的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渠道。三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超过1150人,占总人数的60%。目前,学校已深入实施《山东省百校教研产“三个一”融合工程实施方案》,研究确定“三个一”融合重点项目,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加强顶层设计,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成果应用孵化三位一体体系。学校开设创业指导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8学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开设“创新工程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基础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每个专业开设两个“双创”。学校打造了高端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了以电子信息为主,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展的科技型“明星新媒体与应用电子技术孵化器”。被评为“全国众创空间”,成为实施产教融合战略,推动创新创业,推动学校还建成了“星星凌志众创空间”大学生“双创”基地,获批“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实行“创业导师+专业天使投资”的孵化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完善“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机制,提供全周期创新创业服务,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入驻及与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相关的企业86家,获得国家、省、市奖励6项创业竞赛,完成标准制定2项,累计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2家,22家企业顺利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孵化器自有孵化资金1000万元,已成功投资6家在孵企业。2020年累计实现产值1.2亿元,新增就业230人以上。30%以上的入驻企业取得了专利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设立“明星学生创业基金”,加强对优秀项目的引导和支持,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创业产生成果、人才、效益。学校与海信、海尔、JD.COM、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竞赛,引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方式,按成绩计学分,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
近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设立创业培养计划项目22个,获得各类竞赛奖项327个,其中国家级奖项70多个;学生参与科研项目346项,发表论文22篇,获得专利3项,其中获得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赛铜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第十二届省挑战杯大赛铜奖3项,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山东省赛区二等奖3项。
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输送行业急需、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遵循“哪里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就跟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的理念,以社会就业需求反推学科专业方向,以毕业出口标准反推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多元化考核,注重理论掌握与实际应用、课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注重笔试、计算机操作、实践操作、技能达标、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强化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三年来,5700多名学生获得了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宣传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性,严把出口关,突出质量意识,引导学生聚焦产业前沿、企业实际、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等。近年来,毕业论文(设计)选题50%以上选自企业一线。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在实验、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过程中撰写论文。最近三次毕业论文(设计)都有社会实践。
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将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将二级学院纳入评价体系,构建两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后三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和%,居同类学校之首。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定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本地区(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领域。他们爱岗敬业,岗位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祁红楼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