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从2015年至今,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最新风向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2021年11月25日-26日,在疫情背景下,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成功线上举办全国总决赛终评。在20位专家的见证下产生了10个金奖、40个银奖和52个铜奖。
自创办以来,创业公益大赛一直伴随并推动着公益创业项目和发展模式的快速升级和迭代。到目前为止,创业项目在志愿公益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创新?创业志愿公益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未来的青年志愿者应该如何去创业做公益?
在今年的比赛中,涌现出了许多造型新颖的公益创业项目。
三年来,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走访了“三区三州”19个贫困县的143个深度贫困村,从专业的角度探索了一条农村普及的有效路径。
“我们先假设有一个年轻人想出去工作。他可能会经历哪些场景,需要哪些对话?将这些环节逐一拆解,每个场景选取20个高频场景,每个场景5个句型,组成最简单实用的100句普通话。”项目负责人梁琳琳说。
针对中青年群体每天时间不固定的情况,团队为每位青年提供了15天一对一、全天候的弹性教学服务。志愿者跟着村民们下地干活,边干活边教书。田野、工地、村委会、夜校,包括村民家,都是志愿者的教学点。
据了解,截至目前,“启言筑梦”公益服务已成功帮助1215人掌握普通话这一基础语言,其中372人在东莞、成都等地找到了工作,家庭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本次比赛也吸引了许多相对成熟的公益创业项目参与。金奖项目《山里的小诗人》就是其中之一。
“会写诗的孩子不要打碎玻璃”是项目创始人在参与评审时的口号。关注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诗歌教育。“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经历更多的情感忽视,有更多的焦虑和冲动倾向,容易破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以项目诗歌为载体,努力提高农村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意愿,解决农村儿童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精神关注的问题截至目前,已服务云南、广西等24个省份的1100多所农村中小学、12万多名农村儿童。
例如,朋友智慧膳食服务平台项目通过数字化运营管理和一站式服务运营,为老年人提供365天的膳食服务。满天星公益社区图书馆项目实现了向社会公众募集每月小额捐款的目的;爱咖啡——自闭症实践基地公益项目通过组织志愿者陪同自闭症陪护人员在实践基地换取咖啡,帮助自闭症患者融入社会。
部分项目盈利模式初露端倪。
作为一种成长中的公益形式,公益创业的发展并不像商业创业那样成熟,但是,一些特定类型的公益创业项目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盈利方式。
“扶医直上”项目于2018年夏天启动。两年前,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香源志愿服务队帮助徐州市马庄村在煤矿塌陷区种植中药材,降低了香包产业的原料成本。2018年,团队准备再次调研时,发现项目运行费用困难,甚至连基本科学的购买都困难
在支农志愿服务中,“扶医直上”项目的创业模式很有代表性。其特点是以农副产品为载体,通过专业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再利用电商、直播等新渠道进行销售,从而实现盈利。
本次大赛,获得金奖的华中农业大学种田志愿服务队带来的“另辟蹊径发展农业”项目,吉林农业大学致远青年志愿者协会带来的“卓尔卜凡3354黑木耳产业志愿服务项目”,塔里木大学带来的“点沙成金3354设施番茄无土栽培志愿服务项目”都是如此。
在众多公益创业项目,中,残疾人志愿服务的创业模式也不断清晰。他们大多通过建设平台和创造劳动就业来实现集体收入。
最近,来自吉林长春市的徐旭正忙着为“星妈”的包子铺申请“小爱吉隆”商标。这家包子铺是“穿越小爱”项目的创业成果之一,该项目是长春中医药大学致远实践集团为帮助智障家庭和创业而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
2016年,徐旭开始做志愿者。知道有精神残疾的家庭担心他们的孩子融入社会和就业,她组织受助家庭参与创业为他们的孩子和父母寻找工作。从花房到包子铺,从帮助孩子到帮助家长,慢慢地50多个家庭在“穿越小爱”项目中重新走上正轨。
与杜类似,的“憨豆”也是一个智障家庭,它通过洗车、传承、考证和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目前在帮助39名大龄智障人士和44名家长实现就业,脊髓损伤希望家园项目则是通过互联网帮助受伤的朋友灵活就业.
创业的公益可以说是志愿服务项目的2.0版。今年获得银奖的“易通成长盒子”项目就是如此。
它脱胎于武汉理工大学郎昆志愿者服务队的青少年关爱服务项目。自2011年以来,该团队开展了2600多次关爱行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为小时。
从2018年开始,服务队志愿者田果和其他队友在自我保健教育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开发“艺通成长箱”产品。2020年夏季,产品成熟后在武汉市社区、小学推广,形成以政府采购、社会捐赠、产品销售、咨询培训服务为主要运营资金的公益创业模式。
/p>拥有成熟的产品就意味着具备了清晰的“卖点”,这对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来说非常难得。可即便如此,“益童成长盒”也和很多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一样,面临着如何将优秀产品转化成畅销产品的难题。
“公益创业项目能像公司一样正常运维,有自己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能够吸引个体购买,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全国赛评审、重庆大学教授蒲清平说。
他还介绍,目前对公益创业项目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尚不完善,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极为关键。
全国赛评审、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刘志阳则将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的未来发展细分为三类:一类是充分借鉴成熟商业模式,走向社会创业;二是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公益创业的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已有的志愿服务质量;最后一种情况则是,项目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通过社会创新过程,不断壮大和提高社会影响力。
“最后这种模式,我认为是最有社会价值的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发展方向。”刘志阳总结说。
今年的公益创业赛被称为是“传统形态下最后一届比赛”。经历多年的发展,如何走好公益创业之路成为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2021年12月4日举行的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研讨交流会上,全国终赛评委、湖北卓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汪素娟表示,由于公益创业的特殊性,很多志愿服务项目都存在“规模不大,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营利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
通常,构成一个公益创业项目的收入来源大致分为产品服务的营业收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接受社会捐赠、公益创投四个方面。
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方面,有专家表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大多瞄准某一特定社会痛点,有助于满足部分群体的社会需求。当前国家倡导“共同富裕”战略,借此推动政府重视增加购买社会服务正当其时。
走好公益创业之路,离不开对公益创业资本的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MBA教育中心导师刘帆将现存的公益创业市场比喻为“柠檬的公益资本市场”,即次要的、不完善的公益资本市场。
他进一步解释说,当前公益资本市场的资源大部分都流向了慈善基金会,而与国外发达的公益创业样态相比,这些基金会对“草根”公益创业团队的支持并不充足,造成部分公益创业组织仍处在创业“维艰”的境遇。
究其原因,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基金会支持公益创业也面临困境”。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如果理事会做投资存在过错,理事要承担个人责任。
面对公益创业项目,基金会一旦选择以投资的方式进行,在社会领域投资效益极低的条件下,资金可能会出现亏损,投资者极有可能要直面“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基金会理事会更愿意做无偿资助,只要确定项目的公益性即可,但这种资助是无偿的,有去无回。
在刘帆看来,基金会可能还有另一种选择,由于担心公益创业项目能力不足,基金会可能选择自己经营同类项目。长此以往,部分公益组织会退出资本市场,留下来获得资助的公益组织也会陷入一种“内卷式、低层次的发展”。
金锦萍建议,要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对除了投资和资助之外兼具两种属性的资产进行特殊规范。“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那公益创业的蓝海就打开了,就会有更多的资源进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从更宏观的维度建议,在推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过程中,除了要解决资金问题,解决效率问题,还要通过这种探索来完善社会体制问题。“我们的任务不单是要去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也要通过探索,使社会体制更加完善。”
在公益创业的领域,公益创业教育也被专家学者反复提及。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提出,公益创业教育开展不足是当下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一点刘帆教授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公益创业教育是一种商业创业多元发展的可靠实践途径。青年可以在公益创业的试错中不断成长。金锦萍也认为,在高校讲“双创”的时候,创业不应只是局限于商业创业项目。
历经多年,在五届公益创业赛的赛场,诞生了很多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明星项目。他们在赛场上脱颖而出,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此走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公益创业本身依然是新生事物,如何做好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依然需要不断试错、调整、完善升级。
"="">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