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滁州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古称土中、刘清、新昌。之所以取名滁州,是因为滁河(土水)流经境内,也经过滁州。滁州,以其独特的乌凤楚韵,与金陵西北接壤,六朝古都。自古有金陵之钥滁州学院怎么样、江淮之保之称,又有吴楚、儒教之盛、淮东之久誉之称。今天,边肖将向你介绍滁州学院,一所位于滁州的大学。接下来,让我们和边肖一起去了解楚州学院的情况。两本是多少本书?安徽排名多少位?你把名字改成大学了吗?
滁州学院是安徽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滁州,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国家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根据滁州学院招生办公布的最新信息,滁州学院属于安徽省第二批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滁州学院是二本院校。不过要看你所在省份学校的招生批次。如果你所在的省是本科一批招生,你也可以说滁州学院是大学。以下是该校在部分省份的录取批次及分数线:
从上面的介绍,相信你应该对滁州学院有个大概的了解了。作为二本院校,是不是两者中比较好的二本?据悉,2018年安徽省二本文科省控制线486条,二本理科省控制线432条。2018年滁州学院文科527分,理科469分。从分数对比可以看出,滁州学院文科最低分比省控线高出40多分,理科也高出40多分。可以看出二本中这个学校的录取分数偏高。一个学校好不好,也可以从录取分数线看出来。滁州学院虽然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但也算是二本中的好二本!
当然,分数线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校是什么样的。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如何?根据中国校友会团队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排名,滁州大学位列最新全国第541位,比2018年的第535位下降了6位。但纵观历年排名变化,该校排名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排名第22,变化不大!以下是滁州学院历年在全国和安徽省的具体排名,供大家参考。
安徽省作为发展中的大学,也有好的大学,但是不多,其中两所大学居多。从目前的统计来看,安徽省有26所二类高校,而滁州学院近几年的排名都在20名以上,可见在安徽省二类高校中并不是很好。目前,学院有汇丰和琅琊两个校区,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现在有全日制本科生,教职工1150人,办学规模还是很不错的!
从师资队伍来看,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有所改善。学校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点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实施“双百证双证”计划,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得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认可,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平台1人等。现拥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全日制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学生98人),硕士737人。
滁州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正在向滁州学院努力。虽然现在还没有改名为大学,但这是迟早的事!
滁州大学信息学院物联网系博士季成超是安徽扬子安防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科技副总裁,季超将自己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与软硬件相结合,使公司产品从物理安防产品走向智能化。“季成超博士为我们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活力,实现了安防产品的智能化。”安徽扬子安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徽介绍,“科技副总裁”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技副校长”立足皖东,是滁州学院在产学研结合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2020年10月,滁州学院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到企业挂职任副总经理或副总工程师,有效解决企业创新人才缺口,加快企业创新发展。在科技副总裁任职期间,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为企业产品改进、技术优化、业务拓展提供示范、咨询和指导,协助企业申报科技课题或奖项,组织技术培训等。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成果转化中心、“网站”帮助提供智力支持
4月7日,在安徽牧马湖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监测平台上,显示屏上实时出现了基地农田的土壤湿度、大气温度、PH值等信息。这是滁州学院与该公司共建的智慧农业检测、管理和追溯系统项目。该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数据库寻求农业种植的最佳方案。
4月8日,来自滁州大学帝辛学院的团队,依托自身独有的“数字孪生全信息现实地理环境和众包信息集成技术”,在定远大数据中心处理大数据,助力定远建设智慧城市。在定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托自身特有的“测绘地理信息按需服务智能云协同平台",”与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全流程测绘地理按需服务正在开展,将助力定远县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
近年来,滁州学院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按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增强地方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的要求,做了大量努力。2019年,滁州学院成立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中心,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依托成果转化中心,积极寻求地方和企业在项目实施、平台,人才引进教育共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借助成果转化机构的“桥梁”功能,连接企业和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学校的优秀资源和地方经济、产业、科技、社会基础优势,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滁州学院科研基金从2011年的253万元攀升至2020年的5837万元,近三年累计基金1.6亿元,居安徽省同类高校之首。近五年来,已经建立了1000多个项目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