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你有什么理由抱怨?让我们来看看边肖推出的创业,女人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创业妇女的事迹[1]
王是浮山县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负责人。每当人们谈起她的成长经历、创业的艰辛以及她在科普惠农工作中的坚持,他们都会潸然泪下,他们会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柔弱的女人。
说起王东河和她的食用菌,还有一段辛酸的往事。王出生在浮山县乡北慈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3年,王初中毕业后,16岁的她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毅然辍学,到附近的临汾市打天下,开出租车,开饭店。十几年的打拼,她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一下子成了市里的小老板。每当她开车回老家,所有的邻居都羡慕她。他们都夸这个姑娘有出息,把她当成村里的“天使”。2006年,我年迈的父亲卧病在床。作为老人的独生女,她不得不把城里的生意转了,回农村照顾老人。习惯了做生意的她,总是不甘寂寞。她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能做什么?于是她在网站上仔细搜索致富的信息。有一天,一条关于蘑菇种植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尤其是蘑菇种植占地少、效率高、适合家庭经营等特点,令她着迷,于是她决定种植蘑菇。
第一年,她选择在自己的窑洞里种植平菇。结果由于收益率低,她没看到多少收益。第二年,她决定引进高产鸡腿菇,扩大生产规模。
已经投资60多万,盖了房子,购置了设备,买回了菌种,雇了五六个工人,开始生产。有了第一次种蘑菇的经验和这么大的投入,她充满了自豪感,期待着大量采摘蘑菇,利润如潮水般涌入。谁知,这一冲动,却让她遭受了终身的绊倒。虽然她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这些食用菌,种植,浇水,通风,刚开始,这些鸡腿菇长势还不错,但是到了后期,就长不壮了。一片片蘑菇像缺水的豆芽,又细又高,黄色的。看到这种情况,东秦知道情况不妙,心里一凉,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十几年的积累只是无奈地打败了水漂。花钱,时间不说,家庭信心受挫尤其致命。同年,父亲去世。接踵而至的打击让她筋疲力尽,年轻时头上就出现了一圈白发。
然而,倔强的她并没有被挫折击倒。她翻阅资料,外出调研,仔细研究蘑菇栽培实用技术,找出失败原因。经过学习,他对各种蘑菇的生长习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原来,蘑菇的生长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室内温度超过28时,他种的蘑菇极有可能被“烧死”。从你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贷款5万元,她重新购置了通风、温控等设施,买了双孢菇疫苗,重新开始养殖。有了前车之鉴,她更加细心地照料蘑菇,每天测量温度和湿度,并做好记录。我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之夜。过了几个月,她种的蘑菇大丰收,捧着肥美的双孢蘑菇,她喜极而泣。
“一枝花不成美景,满园春色”。在初步实现了致富的愿望后,
也把心思放在了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上。但是群众是最实际的。要想发动群众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首先要把产业做大。只有真正看到了好处,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到了xx年,王又借了20万元承包了14亩荒地,建了6个3500平方米的双孢菇栽培棚,吸纳了村里16名采菇女工,扩大了生产规模,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到了xx年,王投资100多万元,建了15个大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当年盈利100多万。同年,东秦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成,被列为浮山县重点项目之一。
在她的模范引导下,同村很多人都愿意种蘑菇了。她知道,虽然自己种蘑菇成功了,但要把这个行业推广到千家万户,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必须解决,比如菌种的购买、成本高、原料选择、资金等问题。如果急于求成,重蹈覆辙,一旦失败,老百姓会像以前一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你不仅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的计划也很可能半途而废。
王绝对是个有心人。在经营自己的蘑菇农场时,她又开始了实验。首先,她觉得从外地购买菌种,一方面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购买量大,成本贵。于是,她仔细翻看相关资料,从福建买来菌种,准备好菌种培养所需的各种物品,搭了一个简易的“育种室”,自己动手培养菌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终于掌握了菌种培养的方法。其次,为了降低成本,她摸索出一套“半窑洞”的生产方式,即在土地上挖一条沟,在上面建一段墙,然后加盖,类似于以前的防震棚。这种“半窑洞”式的田舍比砖瓦式的田舍每棚减少投资3万元,不仅不影响通风,而且容易保持温湿度。第三,在原料的选择上,她比较了三种原料:麦秸、玉米芯和棉籽壳,发现,
麦秸最便宜,但出菇率低。棉籽壳效果最好,但原料不易获得。于是她选择了出菇率高,原料易得的玉米芯。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制约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大关键障碍就消除了。接着,她和村委会一帮人商量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并积极联系乡政府和信用社,争取小额信用贷款。对于一些贫困户,她还为他们提供担保,免费提供菌种。
在她的努力下,食用菌基地发展很快。在xx,基地已遍布4个乡镇、21个村、164个农户,培育了56个科技示范户,建设了305个双孢菇栽培棚。
培面积达12.3万平方。谈起基地的效益,王东亲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农户建2个双孢菇栽培棚,栽培面积为1000平米,每年出菇4个月,产量为2万公斤,每公斤卖4元,一户每年可纯增收5万元,基地内所有农户每年纯增收615万元。并且,这样的收入是在很少占用耕地的情况下,主要靠女劳力来实现的。现在的王东亲,事业小有成就,各种荣誉和奖励也纷至沓来,临汾市劳动模范、巾帼建功标兵、科普带头人,浮山县优秀乡土人才、政协委员等等不胜枚举。面对成绩,她没有满足,“下一步,我准备在丰富菌种、扩大产业、创出品牌、搞好服务等方面做文章。食用菌产业具有很多优点,市场销路也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国家现在提倡发展现代农业,县委、县政府又把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列入浮山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给予了大力支持。我相信,有政府的支持、有科技部门的帮助,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一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目前,王东亲正在致力于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大学生村官人年轻、有闯劲,接受新生事物快、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王东亲
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2010年,协助北王乡大学生村官创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并免费为他们免费提供部分场地、食用菌种植技术和菌种。现在,北王乡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广的一支生力军。在她和这帮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下,浮山的蘑菇种植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成为当地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曾经她为自己的事业苦恼过、曾经她为自己的事业奔波过、曾经她为自己的事业让别人轻视过,可如今,她是XXX广大妇女就业的榜样,她是拥有固定资产260万元的企业家--XXX四季大酒店经理XXX。
现年46岁的她,虽然高中文化,但她坚守“诚实守信、信义立业”的经营理念,自主创业,从一个小饭店做起,发展到XXX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四季大酒店。一直以来她始终诚信于员工、顾客和社会,她坚信,让顾客信得过的质量就是对顾客最大的诚信。为此,她不断提高菜肴性价比、严把原材料采购关、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以质取信于顾客,以卓越的敬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闯劲,不断探索酒店业的经营规律,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工作经验,掌握酒店运作的主动权,在管理上不断创新,频出实招赢得了广阔市场,她还将“诚信”主动融入履行社会责任之中,取得辉煌业绩。
xx年,XXX在镇内比较偏僻的街面地段,办起了一个面积仅40平方米的小饭店,由于资金紧张,厨师、服务员只能是自家人干。最初经营小饭店的商家还不是太多,生意还说得过去,xx年XXX经营餐饮业的数量增加了几倍,面对
餐饮市场的竞争,面对各大酒店的压力,杨经理坚持诚信经营,自强不息,没有畏惧,不断扩大营业面积,着力规范酒店经营管理,以自有的特色招待四方宾客。她爱岗敬业,经营有方,生意很是红火。然而,她对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自满,当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济实力后,为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xx年,她毅然买下了XXX四季大酒店,并投资70多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经营面积达1000平方米,员工17人,现在环境更优雅了,档次更高了,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
四季大酒店营业3年来,杨经理坚持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做文章,大胆创新,诚信至上;坚持健康、文明、卫生的服务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她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能让客人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她总是在天还没亮就上菜场,亲自挑选鲜嫩的蔬菜,严把质量关,杜绝次品和劣质品进入酒店餐桌。现以发展成当地最具规模的大酒店之一。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保障。XXX经理为了更好的.发展酒店,又开办了四季旅店,做到吃、住一条龙,实行红白喜事免费提供住宿,大大提高了酒店经营效益,现在年收入可达40万元。
强化职业化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员工队伍。加强员工培训是酒店保持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杨经理结合酒店实际,摸索出了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员工培训制度,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员工队伍。四季酒店从前勤到后勤,实行跟踪管理,定期抽查,餐后回访,掌握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对待顾客还是员工,XXX始终坚持一条:真心待人,公正经营。身为经理,XXX与员工同桌用餐,与员工沟通交流,共同提升服务质量,以诚信赢得市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改进,四季大酒店不仅赢得了本地顾客的好评,还吸引着周边的外地客人,都光临四季大酒店。
杨经理能歌善舞,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员工载歌载舞,欢乐与共。在工作上,她要求每个员工对顾客要热情接待,要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她常对员工说:“开酒店不能光为赚钱,生财有道,要以真情待顾客,要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生活上,她又像大姐、像母亲一样地关怀备至,哪个员工生病了,哪个员工家里有困难,她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员工生病时,她送去鲜花和营养品;员工过生日时,她为他们点上生日蜡烛,送上小礼品,举行生日游艺会;逢年过节,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员工一道坚守工作岗位,为顾客送上节日的欢乐。这些点点滴滴的真情关怀,感染着酒店的每一位员工,从而增强了酒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今的XXX事业有成,可她始终不忘创业之本。她常说:“我靠党的好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开辟了体现人生价值的领地,能有所作为,不能忘了国家,不能忘了生活困难的群众,不能忘了关心支持的各界朋友。”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当周边的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她都伸出援助之手。她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每次政府号召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她都积极响应。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她主动带着现金找到民政部门捐款,成为XXX带头捐助汶川灾区的个体企业模范。
作为一名意气风发的创业者,作为一名在XXX有一定影响力的女强人,XXX一路走来,坚持诚信经营,坚持付出心态,也得到了他人和社会的肯定.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到一个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女强人迈向她事业新的辉煌!
黄爱群,女,生于xx年7月7日,远安县鸣凤镇南门村三组村民,汉族,中专学历,现为远安县金喜佳缘庆典公司经理。
主要事迹:xx年毕业于宜昌财贸学校的黄爱群,未能搭上毕业分配的末班车,既没端上公家碗,也没捧上铁饭碗,走上了自主择业的就业道路。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她由一名农家女孩成长为妇女创业带头人,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闯出了一条小康之路。
毕业踏入社会的黄爱群从酒店端盘子的服务员干起,她先后从服务员到主管,再从主管到管理几十号人的宾馆客房部经理,宾馆改制后自主创业干餐馆老板,创业失败后到成衣店打工当售货员……从走出校门的两眼茫然到历经风雨的日趋成熟,黄爱群在服务行业摔打了近十年。xx年初,经过外出考察的黄爱群瞄准了远安本土的婚庆服务市场。当时远安的婚庆市场一片空白,很多人对这一行业感到陌生,对其服务内容和项目不甚了解,家人也提出了“究竟有没有潜在市场,远安人有没有消费能力”的质疑。许多人认为这一行业市场前景不太明了。眼光独到的黄爱群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投资婚庆行业,做远安本土婚庆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觉得凭她在服务行业从业的经验和市场洞察力,远安婚庆行业一定有市场需求。创业初,她四处找亲友借钱,还卖掉了丈夫老家的一栋旧房子,凑齐资金购买了婚庆道具,高价盘下了城北商城的门店,开起了远安第一家婚庆店。凭着以诚为本,细致入微的服务,耐心向客户推介婚庆项目和服务内容,使她创办的金喜佳缘婚庆社迅速火了起来,成为客户口碑相传的本土婚庆品牌。短短几年,黄爱群由一名打工妇女变成了一个带动3名妇女,4名男青年就业的带头人,还光荣地成为对地方经济有所贡献的纳税人。
二、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以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婚庆行业小有名气的黄爱群不固步自封,坚持不断学习婚庆行业新知识,创新服务项目,力求为追求时尚的新人提供最完美的婚礼服务。她先后投入30多万元更新婚庆设备,及时了解武汉、宜昌婚庆市场动态,每每有新产品、新项目推出时,她想法设法及时跟进,推陈出新,不让自己在市场潮流中淘汰出局。她曾经为来自台北、北京、上海、深圳的新人成功举办了风格独特、个性化的婚礼,婚礼的成功以致于来自大都市的客人由衷地赞许:“没想到远安这样的小县城能办出如此高水准的婚礼,比起大城市毫不逊色。”在婚庆市场站住脚跟的黄爱群并不满足于仅立足婚庆市场,她将目光又投向了行业要求更高,更具价值的庆典服务和品牌促销活动市场。她添置了舞台桁架、灯光、音响等专业设备,为县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工、投产庆典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近年来,她成功策划了星河水岸地产项目开工典礼、盛世中央项目开工庆典、森源香菇文化村百亿百村项目启动仪式、沮河一桥改扩建和安鹿渡改桥项目开工仪式、xx年远安县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宜昌人福药业国家基本药物产业园、吉星化工精细磷化工项目等重大项目开工庆典仪式。严谨、细致、周到的服务受到市县各级领导
的好评,黄爱群带领她的员工以诚信服务和精心劳动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在创业路上奔跑的黄爱群,虽然用辛勤劳动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但她从未忘记与她一同在创业路上挥洒汗水的姐妹。她从不以老板自居,善待员工,在她店内上班的姐妹一干就是几年,从未跳槽,而黄爱群也尽量从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各方面关心在店里务工的姐妹。在经济下行的大气候影响下,黄爱群所从事的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虽然行业块头与其他行业相比微不足道,获利也不算丰厚,但她一直坚信,她所投身的服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一定会有欣欣向荣的好光景,而黄爱群也有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家姐妹就业,共同撑起妇女创业的一片蓝天。
妇女的创业事迹【四】
“将花生卖给郑学玲、价格高、不赊账。”“到郑学玲的公司打工工资高。”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同时,也有些许酸楚——我经历了多次不平常的创业历程,走到今天可不易啊!
顺河镇王滩、谢圩两村紧邻淠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天然的“菜园地”,非常适合种植辣椒。2001年,王滩村被裕安区政府定为“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还为王滩辣椒注册了商标,王滩辣椒随之在全省都有了名气。开始时,种植辣椒的农户并不多,收获的辣椒被当地小商贩运到六安、合肥等邻近城市销售一空,价格也相当高,农户和商贩都赚了。这时,我也加入了销售辣椒的行列。此前,我和爱人是靠拉着架子车卖大馍养家的,虽赚不了大钱,但每天的收入还不错。由于我爱人不识字、没文化,辣椒的买、卖只能靠我一人负责。虽然累得
坚守非遗情怀的传承群体,设计理念新颖的创意群体,注重发展模式的创新群体,致力于女性扶贫的公益群体。11月7日,“建行杯”中国女装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在美丽的武汉举行。本次大赛旨在帮助女性摆脱贫困,吸引女性就业,推广女性创业,传承手工艺文化。来自全国五大赛区的三十二支优胜队伍齐聚一堂,通过路演和答辩,讲述他们关于创业创新的精彩故事。
传承组第一单元,来自内蒙古“丝玫瑰工坊”的讲解员讲解了“丝玫瑰”的美好寓意。“布什贵”在蒙古语中是“女人,女人”的意思。为了促进更多的创业,妇女就业脱贫增收,2018年初,内蒙古妇联发起了“布玫瑰行动计划”,希望用布料和丝绸制作民族服饰。同年7月,自治区妇联带领全国手工艺人、民族服装企业及其作品赴法国卢浮宫展出,在服装界刮起了一股“草原风”。“布斯贵工坊”项目负责人吴介绍,在自治区妇联的指导和推动下,一年来,项目共培训妇女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00人,带动妇女腾飞1.6万人。
贵州丹寨是蜡染的发源地。蜡染作为一种艺术,几千年前就已经融入苗族人的生活。丹寨的排磨村至今还保留着“搭窝”的手艺,这种手艺是由母亲们代代相传给女儿们的。2009年11月,来自安徽的宁组织了一批苗族妇女继承和发展古老的蜡染工艺,同时带动了4个县12个村的200多名妇女就业。宁在接受女性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四位银发老奶奶穿着我们的蜡染旗袍,通过等视频创造了2亿的浏览量。杨乃金和杨严光是最早和我一起走出大山的苗族妇女。没上过学的苗族妇女,经过多年的自我努力,如今走上大学的讲坛,讲述自己传承蜡染的故事。这群苗族妇女的生活态度一次又一次感染了我,让我越来越热爱蜡染,愿意把蜡染作为一生的事业。”
创意选手方弘是2013年回到创业的女大学生,当她漫步在广交会展馆时,许多充满原生态之美的原木工艺品吸引了她的目光,激起了她对家乡花草树木的向往。2014年2月,方弘毅然回到家乡安徽岳西县响场镇,成立了“小料大匠心工艺”项目组。方弘利用待焚烧和填埋的农林废弃物,依靠精细的工艺和创造性的设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工艺品。这些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畅销国内外,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增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方弘介绍,长期从业人员中有300多人是留守妇女,带动了近90户贫困户脱贫,为岳西县在全省率先脱贫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湖北“小红绣”负责人彭笑笑分享了她继承母亲刘小红的刺绣馆,融入创意,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太空屋”的内墙上,有一幅色彩斑斓的刺绣作品,是湖北大冶刺绣大师刘小红创作的《星云之梦》。在各级妇联的指导下,“刘小红”刺绣馆在各个乡镇开设了培训绣娘的学习班。除了线下培训,刺绣博物馆还通过短视频免费分享刺绣教程平台肖鹏说,“我们希望帮助那些无法在培训机构学习的女性。只要他们愿意绣,愿意学,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翅膀学习刺绣技艺,通过就业帮助他们脱贫。”
参加创新组比赛的郭娟来自甘肃。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妈妈给了她一双千层麻鞋。在这个北方女孩的眼里,千层麻鞋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麻鞋美乐家来自农村,服务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郭娟带领公司在甘肃西和、张喜安等地建立了16个扶贫车间,直接带动1200多人就业,实现了“人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的目标。试想,未来三到五年,郭娟希望继续带动5000多名女性就业,“让每个孩子都有母亲陪伴,每个老人都有家人照顾”。
“玩土布”的浙江女孩郑芬兰是一名徒步旅行者。郑芬兰出生在浙江磐安四川二姑村,从小就随母亲学习布艺。2001年,她在贵州深山里背包旅行,意外得到了当地古村落纺织奶奶用了一辈子的嫁妆纺车。从这辆“母梭”开始,她踏上了寻梭之旅。郑芬兰说:“我想用那些穿梭于古代和现代的穿梭机,来复兴山里无声的土布技艺。”她走访了西藏、云南、贵州、浙江等地20多个偏远落后的古村落,选择了9个村落成立品牌合作社。在对当地文化和核心记忆进行充分研究后,她为村民提供生产培训,指导部分村民制作品牌,共为2000多名妇女提供培训,帮助她们重新获得手工艺技能,并传递给下一代。
关爱“瓷娃娃”(脆骨患者)的志愿者关超在决赛中出现在公益组。“我在网上教你编织,你可以在家学一门手艺。”一句不经意的话,让她收获了一群最勤奋的学生。她试着给他们对接订单,一个接一个,客户逐渐增多。现在,关超带领她的潮牌项目团队,在全国各地孵化出一支由残疾妇女领衔的手工艺人队伍,不仅带动了农村妇女学习手艺、接单,还鼓励了很多残疾贫困妇女在网上学习编织、英语、管理、销售。“从20人到500多人,从无法申请一份正常工作到免费学习手工技能获得收入,这些残疾手工艺人获得人生第一笔收入时的激动人心的场景,让我们非常感动,”关超说。
坦率直言的李秋梅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曾经是糖厂工人。1998年下岗后,为了养家糊口,她开始打零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秋梅发现别人卖的刺绣工艺品价格可以和她一周的工资持平。李秋梅认为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开始生产销售十字绣。2015年,她成立了夏青刺绣工艺品编织公司,带领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作缎带刺绣、丝网花制作、编织刺绣、珠饰等工艺品。“不管他们的作品能不能卖出去,我都会全部接受,鼓励大家。
用智慧和勤劳来发家致富。”李秋梅说,在当地妇联的支持下,她在吴忠市和青铜峡市成立扶贫车间,为近百名妇女送培训。在32强冲击前12强的总决赛现场,选手们充分展示了当代创业女性的“四自”精神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出众才华,更为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同日,妇女优秀手工作品展也亮相赛场,为全国各地的妇女创业者交流经验成果搭建了展示平台。
“建行杯”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5个分赛区选拔赛相继举行,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妇女手工双创热潮,吸引了1197个从事手工设计、制作和服务的优秀女性双创团队报名参加。参赛项目涵盖绣、染、编、织、雕、画、剪、刻等多个手工领域,不仅体现了对手工技艺的传承创新,更注重于带动姐妹们就业、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参赛项目共吸纳了近100万名妇女就业。(来源/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文字/全国妇联网信中心叶珊 摄影/全国妇联网信中心樊文军)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