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这些人从餐饮、互联网、新媒体到珠宝,什么都做。我觉得我接触的交际圈已经足够了,但是从来没有一个项目让我眼前一亮,为他感到非常激动。不管这些人最初的背景是什么,当想法真正落地的时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听了简短的三句话,你就知道没希望了。
这让我渐渐明白了一件事:3354“创业”,或者说“做生意”,是99%的人都不具备的天赋,就像画画、跳舞一样。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对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有着蜜汁般的自信(就像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艺术潜力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样)。如果非要赶,当然成不了大气候。
另外,从大环境来看,2018年的今天,大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你能想到的领域都已经被资本和老板覆盖。想着无中生有的过一天,不过是做梦罢了。除非是空白领域,最后都是给人做嫁衣。
创业的富人一代有许多创造财富的故事,他们至今支持了许多机场书店。但这些经历对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没有指导意义,因为条件变了。
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断裂重构,整个社会急剧转型,各个阶层的变动非常动荡。可以说,八仙漂洋过海各显神通,机会真的无处不在。随便抓一个就能一夜暴富。你可能需要一些勇气和行动,但你不需要任何非凡的智慧。
但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开拓精神早已荡然无存。以实体为例。实体不景气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什么都不缺,产能远远超过需求。
每次去小商品市场,都觉得就算全中国的工厂(不包括吃吃喝喝的)都停工一年,工厂里和市场上也不会剩下什么。我知道有一个做了20年的老板下定决心要关闭工厂。最后一根稻草是他看到一个半成品,制作成本7元,加工后的成品在淘宝上卖9.9包邮。这种激烈的竞争格局,基本上就是大家都在努力做慈善,但我也不想做。
目前除了连锁品牌,一线地段的甲级商场非富即贵,但据统计,商铺半年存活率只有30%,一年存活率不到15%。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创业的本质是什么不缺东西,自然就没必要买。零售因为成本高死的早,但是你以为网上零售就不会有这一天吗?
这个时候你还在想着创造点什么,投资,开条生产线,做点什么“增加商品供给”。你能不失败吗?
与其做生意,不如做互联网?不好意思,我觉得app太多了。现在各种app把每个人的时间完全瓜分了,而且都很有功能性。买菜的平台可以预约,买菜预约的平台可以买菜。好像没有特别需要再加一个app,太多了用不上。两个字,够了。适可而止,不要胡来。
如果说十几年前是互联网创业最好的时期,那现在大概就是创业最坏的时期。为什么?因为现在BAT可以把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的好点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费吹灰之力就为自己所用。
请问,谁会有创业?这种事出必有因的想法。那起因是十几年前的互联网创业浪潮太成功了,却挡住了后来者的路。
创业实际上是资源的实现。请注意,资源是第一位的,然后是创业,而不是相反。
不管什么资源,多年的经验资历,人脉,技术积累,现金变成钱,这叫创业如果你没有资源,你可以把它们整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更好。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创业,人吃饱了撑的,叫慈善济困。本质上是拿自己的积蓄,父母甚至投资人的钱去支付别人。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创业,甚至我的学生也被骗去了创业,这纯粹是找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时候,大学生创业,只是在为自己没有学好专业课找台阶下,让自己沉浸在我其实很牛逼,只是不屑于学习的自恋中。有的人有个卖零食的app,就算晚上送到宿舍也是创业我感觉创业这个词会被惯坏。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行业经验,大学生的视野是非常狭窄的。如果把10个大学生关在房间里一个星期,你能写下的最后的想法,无非就是那些奶茶礼品,桌上游戏券,花店,书店,咖啡馆之类的。
因为我还没接触过社会,我能想到的只有校园和那些衍生出来的东西。起点从一开始就不高,再加上学生的执行力和资金有限,很容易把格局做得越来越小:什么大学宿舍送餐服务,大学生的课表,社团的印刷纪念品,大学后街散发的传单,校园附近商家打来的广告。
目标群体这么少,再加上大学生消费能力极低(还不如沿海工厂的哥哥姐姐),所谓的学生创业能有机会就是鬼了。
创业的普通人往往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感兴趣,而这些东西往往只是漫长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对终端消费者来说是——的终点。很少有人知道产业链中上游的大量商机。
结果,大多数没有经验但充满热情的人,做了像迎合创业和创业的事情。这种事情的门槛很低,只要人多,他们仍然可以赚钱。
特别是在创业,的餐饮业有一个巨大的坑。别的不说,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忍受每天四点起床,一直呆到年中?很多人其实以为自己会炒点热菜,下一碗面就是创业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如果运气好,在市场上找到一份好工作,那就叫花钱给自己买份工作。如果他们运气不好,那自然是慈善,现金,了结。
今天还有一个人要说服创业。
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此刻处在一个强监管周期,这个周期还恰好和政策红利消退期,人口红利消退期重合了,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局面。在弱监管周期,一切都好说,各个地方张开怀抱欢迎你,很多人在境外随便搞个皮包公司,回大陆投资,所得税3免2减捞上一笔,5年后注销,然后再卷土重来,一点事儿没有。
在强监管周期内,小企业的竞争力更加被大大削弱,因为无法靠规模优势来摊销合规费用,各种条条框框,小企业要想都符合,成本根本无法承受,根本无法和大公司竞争。
比如很多企业因为环保问题,必须迁址,但迁出去后运输各方面衔接成本大大增加。很多企业这两年被搞崩溃了,完全都严格按照要求,那就是三天两头的检查根本没法生产。如果是大企业,手里有更多筹码还能和相关部门协商一下,小企业只能自己全部吃进。
更核心的问题是——国家根本没有给想守法经营的企业家提供合理的空间。
比如做实体生意,如果要自己开生产线的话,养100来号人是很正常的。这样的规模在长三角珠三角都是最普遍的,年景好的时候一年纯利可以有大概两三百万。
我就知道这样一家,去年年底因为环保被停工了,剩下60多个工龄5年以上老员工。今年开不了工,员工立刻就去劳动局闹了。现在按要求,一个人少的要补偿5万多,最多的要补偿10万多,算下来要600-700多万,加上前几年解聘的光工人就赔了将近1000万。老板最后车子卖光,又卖了套房子,才凑齐工人的补偿款,算下来这十年生意白做还倒贴了几百万。
所以我一直都非常敬佩那些给房东,给社保打工的小老板们。各种借款垫资,养着一大堆人,每月开支感人。这些小老板每天两眼睁开,就是要付出去各种工资、供应商费用、办公室费用、公司费用,整天陪着笑脸;遇上接不到活,资金链断裂,跳楼的心都有。
再来说说税费这个问题,很多人决定创业之前就没认真仔细考虑过。当然这个话题不能细讲,不能妄议税收政策,我就简单罗列一下光是员工的税费成本:
你作为老板,要交20%的养老金,9.5%医疗金,0.5%的失业金,0.2~1.9%的工伤保险,7%的公积金,将近一半的钱送给国家。此外,合同到期之后如果不愿续签还要赔偿员工补偿金,一年一个月,满五年的要半年薪水,如果员工生病,除了支付社保之外,还要帮他们病假工资。下面工人几十张嘴等着你,不喂饱他们就吃你。
我就问你,何苦?你是菩萨吗?就那点薄如纸的利润,税金租金工资社保都大幅上涨的今天,当老板其实就是当社工,还自己大把贴钱的那种。在现在这个时代,开重资产的公司创业简直是心智失常。
换了我真的是宁愿天天在家里睡觉也不去折腾什么创业,等着那些管理部门什么都不用做,披着一身皮跑过来轻轻松松张口5位数6位数,何必呢。
一点结语
从去年开始,各种币,这个币那个币,割韭菜非法集资,高利贷,套路贷泛滥。新的好公司没见到,倒是冒出了无数家P2P。有没有人思考过,这是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本质这是技术停滞造成的。因为没有增量市场了,所以大家只能互相抢流量,商业的零和化越来越明显,最后就演化出了各种韭菜收割产品。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民用科技发展到了瓶颈的时代——所有你能想到的发明都已经量产了,你想不到的也就怎么也想不到了。二战后军事科技扩展到民用的70年大红利期结束了。
没发现现在民用科技产品到顶了么?3年前的手机今天也能用,6年前的电脑今天也能用,2018年的生活和2008年已经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再加上西方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也即将停止,这种技术的大停滞很可能会延续很久的时间。
那些因为技术扩展带来的贸易通路也都基本做死了。20年前从录像带到vcd到dvd到mp3到现在上网,一整套从设备到软件都要去淘,现在往电脑上一坐就是一天,哪还需要那么多通路产品了。民用科技发展瓶颈,大家物质生活需求饱和了,自然经济转差了。
如果你手里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黑科技,在今天想要创业,不是说不可以,而是你会很痛苦,因为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饿狼抢兔肉的年代,就算找到肉你也吃不上热的,吃上了也吃不长久,门槛低的创业,你能做,别人也能做,可能还更好更便宜,恶性竞争。
任何国家的成功创业案例都是一份少数派报告。
我确信同龄人中注定有被命运选中的人,但很大概率不会是你。现阶段创业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大部分都是炮灰。
站在国家立场当然要鼓励创业,创业多好,解决了就业、商业房产及让老百姓把储蓄拿出来的问题。但至于赚还是亏,和国家有关系么?你敢少交一分钱税款看看?
自己创业真正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一年到头没有休息天累死累活,可能没看到几个钱。别人打工,有休息天,可能一年到头钱赚的还比你多。
打工没什么不好一年20w旱涝保收,每天划划水,无压力,无家庭矛盾,没有大富大贵,却容易健康安稳过一生,真的很差吗。
——END——
更多精彩创意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D斗服脑”获取。
你确定你不再是关注?了吗
当然
取消
文肖杰
易:
李:李斌
太多的事情模糊了蔚来的真面目。自2018年以来,蔚来基本上吸收了舆论对创业,的大部分批评,其中许多批评是针对创始人李斌本人的。同时,蔚来的车主和非车主对它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吵架。
然而,归根结底,拥有近万名员工的蔚来仍是一家创业公司。基于蔚来的发展速度和地位,创业,李斌向《第一财经》杂志回应了他所面临的诸多争议,表达了他目前对蔚来最大的担忧。
易:蔚来成立仅四年就有近万名员工,去年增长尤其快。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经常遇到管理混乱的问题。你发现过这种症状吗?怎么解决?
l:
我们已经交付了15000多辆,跟整个汽车市场比还是一滴水,但是我们的用户已经分布在270多个城市。蔚来不同于其他大多数车企。我们直接为车主服务,不通过4S商店。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增加的人员主要来自服务体系。看起来很多人,但是按照我们用户体验的标准,其实还不够好。
2018年第四季度,用户对我们最大的要求就是尽快交付新车。为了满足需求,提供后续服务,整个机构迅速扩张。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部门的重复设置,一些人的工作量不足等。到今年第一季度,发展相对平稳后,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内部懈怠。
我意识到公司必须保持足够的创业心态来让每个人都活下去,否则公司会老去。所以今年3月,我写了一封关于今年目标的内部信,里面也提到了组织优化。
易: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快速成长,以应对当前的挑战。这是创业公司的困难吗?
l:
的确,节奏是很难把握的。另外,汽车市场本身也有起伏。去年我们一线服务团队招人有点慢,投放压力大。招聘太快,效率不够。作为创业,你只能把握大方向,穿越这个节奏才能生存。如果不小心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迷失了方向,问题就大了。
易:你提到在一次内部活动中,有人问什么时候涨工资,让你很意外,因为公司成立不久。你现在用什么制度措施来保持员工的积极性?
l:
首先,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肯定会发生,所以可以有预案。树立榜样很重要。家在北京,但过去一个月才回来两天。现在,我非常注重用户体验。我亲自去各个城市面对面采访用户,一个周末走访四个城市。不要低估领导的影响力。在系统方面,今年我们开始推广VAU的工作方法(价值、行动、推广),即更有针对性。每个团队和个人在开始前提出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易:你曾经说过蔚来过去把钱花在时间,上,但现在它更注重效率。你能举些例子吗?
l: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开发驾驶辅助系统,一开始会找一个供应商来做,但同时我们也在建立自己的团队一起做。当我们到了某个时间节点,发现我们做的更好,我们不得不停止供应商的项目,这会造成一些浪费。现在肯定不一样了。我们的研发;d组织会有更明确的长、中、短期目标,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和供应商该怎么做。
还有电力交换。之前为了满足没有充电桩的用户,我们设想在市区建一个换电站。结果我们发现换电需求更大的是在长途出行的时候,于是把换电站搬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这也是一种试错。
易:蔚来成立后,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我要是当初这么做就好了”?
l:
我不会有后悔的感觉。我知道我并不完美,也不能保证一切都会那么高瞻远瞩,足智多谋。很多事情你只能有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逐步找到最优解,因为我们的很多尝试都是没有先例和经验数据的。你要做的是努力确保自己做对的事情比做错的事情多。
易:你觉得魏莱和你自己会受到这么多批评吗?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l:
没想到批评的比例这么高。其中一定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到位,尤其是来自用户的意见,必须改进。可喜的是,车主对我们的满意度普遍较好,品牌认同感强。前几天我们从车主中招募了一些车展志愿者,名额是秒。
我肯定不会因为批评而生气。这个世界不欠我们理解。我完全理解如今的通讯环境是这样的,我也理解人们天生倾向于排斥电动车的新奇。不同的意见会碰撞,有时候车主很困扰,看到不符合事实的东西会不高兴。
易:目前蔚来的车主很少,首款车ES8的受众也很窄。接下来,你要进入更主流的市场。你将如何赢得公众的认可?
l: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和服务。这只能靠实际行动。我很有信心。至于改变大众的看法,我想让更多的人试驾体验蔚来。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广告预算,这是传播我们品牌的最好方式。我经常说关注需要“战略细节”,而试驾是现阶段的“战略细节”。我们希望今年进行100万人的试驾。
易:在蔚来访问期间,经常会出现一些“小意外”,比如向交付ES8、换电战略调整、IPO数量不及预期等。你担心这些小偏差加起来会产生大影响吗?
p>L:
我觉得不会,还是要看我们的关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只要做到这一点,即使很多小目标没有如期完成也不用特别纠结。我们现在就像一支球队,已经集结、集训完毕,接下来要上场比赛了,不过还是资格赛,也就是说在争取市场竞争的门票,这个过程会持续到明年乃至后年。接下来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有了这样的判断,那么多事情,孰轻孰重,就容易分辨。
就像下围棋,每一颗子都需要发挥作用,但不是每颗子都能活。比如融资,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在每个核心节点都募集到我们需要的资金,我们做到这一点了。这中间是不是应该多募一点,有没有可能再快一点?当然可能。还是那句话,回过头看,很多事情都能做得更好,但你永远无法在当下找到最优解。目前蔚来最需要改善的就是一件事:运营效率。
L:
如果把蔚来比喻成一个人,我希望它是一个有想法、有品位、靠谱的朋友。这一点我自己首先要做到。员工肯定会对公司CEO有更多期待,比如希望我更果断一点、要狠一点、狼性一点。事实上,在大的立场上我是一个比较坚决的人,但我希望和同事交流时能柔和一些,内方外圆。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特别独裁的人。
Yi:你是连续创业者,也投资了许多公司。对你来说,创业似乎永远是“始于此刻”的事。你想过不创业去做什么吗?
L:
蔚来肯定是对我挑战最大的一次创业,如果不说最艰难的话。创业的本质就是做难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别人早做了。每次创业,或者每一个重要阶段,我都希望跳出来,剖析一下自己做错了什么,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我比较享受这样的过程。创业是我跟自己交流的方式。
李斌,中国电动车初创公司蔚来汽车的创始人、董事长及CEO。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除了蔚来,他还创立了易车等公司。同时,围绕互联网和汽车行业,他参与创办及主导投资了超过40家企业。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