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投资理财 / 正文

创业故事案例 名人(名人创业团队故事案例)

更新时间:2025-05-11 03:47:48 点击:894

创业故事案例 名人(名人创业团队故事案例)

但李嘉诚预计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坚信物极必反。于是赶紧回去转行生产塑料玩具。果不其然,两年后,塑料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经在国际玩具市场上大展拳脚,年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位居香港塑料玩具出口行业前列。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严重的银行信贷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和市民卖掉了他们的财产,离开了香港。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房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骚乱,进一步让房地产市场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但李嘉诚对香港工商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香港这个充满商机的殖民地不会乱很久。他反其道而行之,却在人们低价出售房屋时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旧建筑。三年之内,风波平息,香港社会回归正常,经济复苏。当年离开香港的企业大量回流,楼价飙升。李嘉诚趁机高价出售廉价物业获利,回购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和土地。20世纪70年代初,他拥有630万平方英尺的建筑面积。

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四家最大的英资外资企业,怡和、太古、汇丰和和记,在许多失业企业中拥有强大的绝对统治权。李嘉诚决定利用长江实业雄厚的资本收购香港一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而第一个目标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收购了另一家老牌英资企业青州英尼,并出任董事局主席。然而,李嘉诚最难忘的胜利是成功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资产6.93亿港元,控制着价值超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堪称“小蛇吞大象”的奇迹;由此,李嘉诚成为第一个成为英资财团的华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经历了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它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集装箱码头和零售等。在香港形成一个坚不可摧、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成立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投资总额达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超过40%的股份以1130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德国电信集团,创下了香港历史上最赚钱的交易记录。1996年在英国上市。换句话说,在时间,短短三年后,李嘉诚就赚了1000多亿港元,使他的资产翻了一番。

2000年,李嘉诚以126亿美元(983亿港元)的个人资产两度登上全球十大富豪榜,也是首位连续两年上榜的华人。李嘉诚多次获得世界各地杰出企业家的奖项,五次获得国际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拓土”,李嘉诚旗下已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长江基建四家市值达7810亿港元的蓝筹公司,占恒生和指数的20%,员工超过31000人,集团是香港第四大雇主。一九九九年,集团盈利1,173亿港元。

晚上睡觉前,李嘉诚一定要看半个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的思想、理论和科技。据他自己说,除了小说,所有的文史哲科技经济类的书他都看。其实这是他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故事二:旺旺集团创始人蔡衍明的创业故事

57岁的蔡衍明出生在台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是家里最大的。他深受父亲的爱。他不喜欢读书,但他喜欢当老板。他的大部分知识是从街头和电影院获得的。在父亲开的中央影院,他一天能看十部电影。

高中的时候,因为两次冲突

1976年,他19岁时,他的父亲从一个朋友那里接管了宜兰食品厂,该厂主要加工鱼罐头出口。因为他的父亲没有在时间,经营,蔡衍明自告奋勇当了工厂的总经理。他回忆说:“我的账听不懂,谁也不认识,也不敢问。不知道是损益表。”

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对食品厂的战略转型忧心忡忡。他觉得做代工(俗称贴牌生产)要看别人的脸色,于是决定转行做内销,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结果过了一年多,我亏了一个多亿台币(新台币),还得找家里的钱来弥补,被冠以“害群之马”的名号。只要别人多看他一眼,他就觉得别人在嘲笑他,他就患上了抑郁症。他曾经想跳楼自杀。

三年后,22岁的蔡衍明观察到台湾省的大米资源过剩,心想如果做日本大米生意,应该能赢回一局。于是,他找到了日本三大大米和水果工厂之一的岩冢,寻求合作。64岁的总统甄基佐一再拒绝,担心这个年轻人的无能会毁了他的名声。名人创业故事案和名人创业故事案

整整两年,蔡衍明频繁考察框架项目,终于得到了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此后,他将公司取名为爱狗的旺旺,并迅速成为台湾省米果市场的领军人物。时至今日,蔡衍明仍视甄姬为“旺旺之父”,并在其总部竖立了一座铜像。

价格战:3354。你点30元,我出价5元。

1992年,35岁的蔡衍明的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省的市场太有限,“不够刺激”。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大陆。因为投资金额只有几千万,他没有选择沿海,而是成为湖南第一家台企,从而享受了很多优惠政策。

生产结束后,蔡衍明参加了郑州糖酒会,接了300多个订单,但之后没有经销商来货款。第一枪没有打响。眼看这种食品就要过期了,蔡衍明决定将这种产品分发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学生试用。结果孩子们爱不释手。

蔡衍明抓住机会疯狂打广告,“你繁荣,我繁荣,大家繁荣”的台词很快就家喻户晓,可爱的旺仔贴到处都是。最终,他在生产的那一年赚了2.5亿人民币。

1994年后,200多家食品厂加入“米国战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也在其中。激烈的竞争使得米果的价格从最初的1公斤50元。

降至30元。

面对危机,蔡衍明推出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自家产品骤降到1公斤5元,狠辣令人咂舌。他说,“除根之后,才好做”。

为了降低成本,他拼命扩大生产规模。“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我就给各县政府写信说要投资,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我。”

正值招商引资热潮,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应。此后,他又掀起几番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杀得所剩无几,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

故事三:魅族创始人黄章

作为魅族科技的灵魂人物,黄章早在2010年就基本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魅族公司。不过虽然黄章不出现在公司,但他平时都在家办公,很多高管会议也都在黄章家中举行。而且魅族的产品仍然完全都由黄章把控,魅族推出的每款手机也都有黄章的烙印。

他隐匿于江湖多年,从不做产品广告,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注重在媒体上的宣传,“偏执狂、疯子、狂人”等都是外界对黄章的评价。但他却会在魅族社区与众网友彻夜长谈,不把自己当领导,平易近人。那么,这位颇具争议的企业家到底有多“疯狂”?

挖“农产品”换路费

在珠海的大街上,你如果碰到黄章,一定不会把这位身材瘦弱、容貌平凡的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的确,黄章太平凡了。他就像一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其实,黄章都没有上过大学,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农村的黄章,连高中都没有读完。

这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小伙子,却对机器有很强的认知天赋,从小就喜欢拆东西,尤其喜欢拆电子设备这类特殊机器。一次,他居然拆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当时,电视机是村里的宝贝,小孩子敢拆电视机,就成为村里记录至今的重大事件。如此,印证黄章从小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技术狂人”。换句话说,他从小就具有疯子的行为。

由于对电子电器过于痴迷,黄章的父亲狠下心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自己创业。于是黄章从自家地里挖了一些“农产品”换来路费,前往大城市打工。在进入电子行业之前,黄章做的是码头搬运工这种收入微薄的工作。

创业故事案例 名人(名人创业团队故事案例)

因为根本不是自身兴趣所在,黄章最终没有在搬运工领域崭露头角,而是进入到电子行业。因为热爱,所以用心,在不懈的努力下,黄章的事业开始如鱼得水,一步步向成功迈进。直至2002年底,imp3闪存论坛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以ID“全能国货”发表的帖子,介绍了一个即将诞生的品牌产品——魅族。

魅族刚创业起步时,公司只有5个骨干,但是,包括黄章在内,却有3个人搞技术。他开发的MP3产品,技术、性能还有品质,都十分优秀。由于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黄章开始陆续与其他厂商合作,帮别人贴牌。所以,最初的魅族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昂达的品牌出售的。于是,用户们开始争论到底是谁贴了谁的牌。当时,昂达是比较知名的品牌,魅族在不停地被用户与昂达产品的比较之中,逐渐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推倒“别墅”的魄力

黄章在修建魅族的珠海办公楼时,食堂地板被砸掉了三次,因为他觉得不满意;他自己买了一块地,建了个别墅,也是因为觉得不够好,便将别墅拆了按照自己的想法重建;因为对产品细节的苛求,他不惜背弃承诺,忍受成本煎熬也要重塑产品,致使魅族M9手机推迟上市;MX3样机被他拿到把玩仅两小时后,就发现手感没有模型好,透过3D扫描,显示样机和模型偏差了。为了这区区,改18套磨具,耗资百万!就是这种连食堂地板都要如此精益求精,连的误差都要追求极致的精神,才有了成千上万魅友的追随。

在公司战略的决策上,黄章确实也有推倒“别墅”的勇气和魄力。大约在2006年,黄章看到了MP3播放器产业的衰势,于是破釜沉舟地放弃了国内MP3市场领头羊的地位,投身智能手机市场。魅族倾尽了两年时间才打造出M8,尽管市场褒贬不一,但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当概念方兴未艾时,黄章带领魅族再次按下了的按钮。由于魅族第二款手机M9市场表现超过预期,公司内部一个类似诺基亚“PC套件”的项目眼看着也即将完成。借助这个服务,用户可以备份通讯录、短信、日历信息。硬件加服务,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服务。然而,黄章的一个决断让这个服务“胎死腹中”,而它的替代者正是——云服务

或许正是因为黄章偏执自傲,使他成了众矢之众。有人揶揄称他故作姿态,有人说性格使然。专注、偏执、吹毛求疵乃至疯狂另类,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乔布斯”的名号已经深深地烙在他身上。尽管有人说魅族是苹果的山寨版,但黄章在论坛上放出豪言:“不做中国的苹果,要做世界的魅族。”

黄章惯用的都是不按商场游戏规则出牌的疯狂战法,但每一次都大获全胜。一位也是企业家的朋友,击节赞叹黄章的聪明。他说,只有黄章这样被别人视为疯子的人,才能专注地去追求产品的极致。黄章不是疯狂,而是高明,是前途无量的企业家,如果有朝一日黄章成了中国首富,大伙一点也不要大惊小怪。

不露面的“世外高人”

魅族大厦侧边的自行车车棚里,有一辆白色的奔驰,它跟自行车混放在一起,落满尘埃,一停就是三年。魅族员工对此习以为常,仿佛这并非上百万的跑车,而是一辆大号自行车。大家都知道这辆车的主人是黄章,但没人记得这辆车从什么时候开始闲置。作为创始人和公司所有者,黄章已经有3年没来魅族公司的办公室上班了。

“他像一个世外高人,在隐隐看着公司。”魅族CEO白永祥这样描述他。在魅族M9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他开始淡出公司的经营,将繁杂的日常工作交给CEO白永祥,自己则专注于产品设计和体验。黄章很少来公司,而是在家办公。他设在魅族大厦5层的大办公室空空荡荡,没有一点他个人的痕迹,常常被行政部门用于接待客人的贵宾室。

黄章不善言辞,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却以“J.Wong”的论坛ID为外界熟谙。在魅族公司的网络论坛上,黄章是最活跃的用户。他喜欢和粉丝们交流,也喜欢和网友们打嘴仗。作为一位超级发烧友,他经常为技术问题和网友们彻夜讨论,也常常争论不休。粉丝和网友提出的疑难问题,总能得到他的亲自解答。有些经销商不守规矩,黄章还会忘掉自己已是大公司老板,像愤青那样在论坛上勃然大怒。每天,黄章都会在论坛上泡上几小时,常常在深夜一两点钟还在发贴。从2003年到现在,黄章发布了近6000个贴子,平均每天3个!

黄章这个“世外高人”,还有一个特殊技能就是拥有木匠的手艺。家中的不少家具都由他亲手打造,比如他曾自己购买木料,设计、并手工刨制出一个电视柜。在不了解他的外人听来,这就好比明熹宗朱由校的事迹一样疯狂。

事实上,黄章一直扮演公司首席设计师的角色,在设计手机外形时,他会用打造家具的刨子打磨出很多个模具,从中选择一个大小最合适手感最好的交给工程师,然后工程师会按照这个木质模型打造一个钢质的模具。魅族MX机身背部的倒角就是这样诞生的。

故事四:顺丰IPO路上被掌掴神秘人王卫的创业成功故事

23年前,1993年,一位快递员在经历数年的“水客”(即从香港运送“水货”到大陆的人)生涯后,在广东顺德成立了自己的快递公司,当时这家公司一共只有6个人,创业资金来自于他父亲资助的10万元港币。人手不够,这位“老板”亦亲自上阵,时而背双肩包、拖着行李箱,时而骑摩托,往返粤港两地,一时间,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快递件由这家公司承运。这家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员工数量35万人、年营收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它的名字叫顺丰,这名“亲自上阵”的老板就是顺丰总裁王卫。

23年后,2016年,一位冯姓顺丰快递员骑着电三轮穿梭在北京城里的大街小巷。4月17日上午,他驾驶电动三轮车运送快递,与一辆黑色现代发生刮蹭。现代车司机下车后连续掌掴快递员6次,这个场景被围观者用手机拍下并发到互联网上,引起了社会对快递“小哥”尊严的广泛讨论。

4月17日当晚,朋友圈和微博风传一张据说为王卫个人朋友圈的截图,上面写道:“我王卫向着所有的朋友声明!如果我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此举又激发了舆论热议,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的任正非、捐钱做公益的马化腾和替员工出头的王卫,被网友并称为“中国好老板”。顺丰深圳总部公关专员康慧敏(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此朋友圈状态确为王卫本人所发。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员工怒发冲冠,声言“追究到底”的顺丰总裁王卫,却是一位佛教徒。他常通过内部讲话表明佛教对自己修身养性、保持平静心态的作用。因而这次发怒,媒体纷纷以“罕见”形容。佛教在世人眼中平和,却也一直有着“金刚怒目”之说。“如果这个世界是用钱或一个道歉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以法律解决问题,法律要它干吗?”在此事件后,王卫破天荒地组织线上记者会,接受媒体采访。而在此前,王卫绝少曝光在镁光灯下,被认为是中国最神秘的商界领袖。

而王卫带领的顺丰,对外界也一直隔着一层面纱。2002年,顺丰在深圳福田设立企业总部,据说当时官方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家民营快递龙头在本市扎根。今年,这层面纱将逐渐落下。

2月2日,顺丰发布了上市辅导公告。据媒体报道,早在2013年,顺丰引入中信资本、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融资80亿元。当时已有猜测,认为这是在为顺丰上市作准备。而王卫曾经对上市的看法是:“上市就是为了圈钱,这不是顺丰要做的。”

快递咨询网首席咨询师徐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顺丰上市最快将在今年6月份。随着王卫的发声和顺丰上市进程的开启,这家民营快递行业的旗舰将逐渐浮出水面。

隐者

6点,起床练气功;8点,到公司开始上班;5点半,下班回家,陪家人,游泳或跑步;22点休息。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王卫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当规律。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称,如果拖延到6点下班,已经算是迟到回家。在一次内部讲话中,王卫向顺丰员工说道:“其实,我25岁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做派。……得感谢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我冷水,让我保持清醒和冷静。”家庭在王卫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他本人亦透露,不愿多接受采访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也是因为工作节奏紧张,想把空闲尽量安排给自己和家人。

即使在顺丰员工眼中,王卫也颇为低调。康慧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即便身处深圳总部,但“几乎只有在公司年会的时候才能见到他”。时代周报记者亦向多位顺丰高层提出采访申请,均遭到婉拒。

有关王卫刻意与公众保持距离的段子在快递行业内流传度颇高。这位热爱户外与极限运动的总裁却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连顺丰公司的内刊上,都从未出现过王卫的照片。直到2010年春,王卫花3.5亿港币在香港九龙购置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纪录的买卖引起了香港媒体记者对王卫的注意。随后摄影记者在顺丰深圳总部守候数日,才终于第一次拍到了王卫的真容。

在极少次接受专访时,王卫也定下规矩,所有媒体禁止拍照。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经常要到基层‘微服私访’,所以需要保持神秘感作掩护”。而弥漫在整个顺丰中刻意的低调氛围,

相关阅读

  • 名人创业故事分享(创业名人故事)
  • 8位名人励志创业故事分享 精选10篇
  • 【电商新闻】盘点网络10大名人创业失败后成功的经典案例!
  • 创业成功名人创业故事的名人故事(创业小故事名人)
  • 八大名人的财富传奇之路 还有8424 台湾大叔讲述女院士的传奇之路
  • 名人创业故事
  • 自己创业的工作经历(关于个人创业经历创业的经历)
  • 名人创业故事
  • 创业故事案例 名人(名人创业团队故事案例)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