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挫折是越早遇到越好。
职场真人秀《我和我的经纪人》中,一个情节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年轻经纪人的成长速度赶不上她联系的艺人的成长速度。
节目中,经纪人明知道自己无能,但还是边哭边不停摸索。这张图感动了90后女孩李颖。刚毕业两年,在一家公司做业务助理,她能理解年轻经纪人的处境和心情。“你不能慢慢学,慢慢试错。你的工作任务永远大于你的工作经验。职场上的白人要么死,要么辞职。”
职场中有一种初级新人,他们处在一个工作挑战大,容错能力低的工作环境中。他们的职业“进度条”已经加速了好几倍。他们还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完整的培训,在职场过渡期到来之前,就要肩负高难度高强度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工作任务大于工作经验时,“职场小白”该不该坚持下去?如何走出“成长时差”的困境?
22岁的毕子琪(音译)于201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创业一家猎头公司工作。因为前期对这个行业了解不够,工作难度也相当碾压个人能力,所以坚持了10个月就辞职了。
回顾10个月来一直苦苦支撑的时间轴心,毕就“工作任务大于工作经验”的几个难点节点对本报记者做出了回复。
首先是“知识壁垒”。起初,毕对工作内容了解不够,所以她在呆了一段时间来弥补工作要求的关键点。“知识的东西有人教,加上自己搜索学习,都还行”。
然后就是“沟通障碍”。在这个阶段,毕子琪通过学习和做沙盘模拟,掌握了与考生交流的词汇和模式。但她发现,在实际交流中,对方并不会如她所愿的回答问题,反而带来了很多干扰信息,她反而被带离了节奏。
在毕努力克服这个困难后,第三个困境彻底击倒了她。有太多复杂微妙的困难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准确灵敏地嗅出对方的意愿?如何完美恰当地传达客户信息,提高职位对应聘者的吸引力?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她无所适从。
在这个公司,一个人同时负责两三个项目,如果没有清晰的逻辑,只会越来越乱。“我不太会整理文件,混在一起,不能马上给领导要的东西”。
另外,毕习惯单打独斗,和团队沟通很少,所以领导不知道她的进步,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我只给他看了结果,他却不能从结果中推断出我的任何一个过程,比较尴尬”。
“我老板的时间比我的时间"贵。在KPI优先的公司里,老板的耐心是有限的。虽然每天都在燃烧自己的生命来超越自己,在一个电话里屡败屡战,但毕子琪还是没能实现逆袭,没能爬到老板心目中的合格线。
如果一开始把握不住,以后就不会再给你机会了。“我刚感受到打销售电话的喜悦,领导已经把我踢出去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钟立风指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现实影响”(realistic impact),即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由于期望与实际角色不符而产生现实影响和适应问题。结合毕的案例,表示,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是必要的。不管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新员工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企业的HR和管理人员也要给员工一些规划和指导。“为了避免错误和损失,你可以让他做一些小工作,让他学习,哪怕是试错,然后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钟立风觉得,面对工作要求高的环境,新员工必须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越早遇到这种挫折越好。可以从挫折中思考,积累经验”。
钟立风强调,年轻员工在职场上一定要多提问,多虚心向同事请教,通过别人的经历间接积累自己的经验。他觉得,在职场中真诚地与他人协商,有助于你处理人际关系,让同事和上司更了解你的工作情况。
郝浩,25岁,2016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广告专业。他是艺人经纪人,也参与了《我和我的经纪人》节目拍摄。他感慨道:“经纪人的生意其实越来越值钱了。”在中国,经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比较年轻化,娱乐圈的爆发式发展也迫使年轻人快速成长。
经纪人的事业线完全绑定在艺人身上。能力跟不上艺人“一夜成名”的节奏,或者说无法为艺人的事业提供助力。这些都是代理商失职的表现,意味着会被淘汰。“一夜成名的艺人并不一定比工作人员更成熟,精神和心理更稳定,所以工作人员心态的成长尤为重要”。
郝对本报记者坦言:“你带的艺人在崛起,你的事业也在崛起。你们两个都被‘选中’了。可能因为你年纪小,整个市场都会对你评头论足,认为你做不了主。感觉你们团队年轻,不够专业。”
在论资排辈的行业环境下,年轻经纪人很容易遇到“以貌取人”的问题。但郝好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专业,成功扭转了他人的“第一偏见”,进而成功配合了自己的工作。
在郝好带着艺术家去国外参加时装周之前,品牌公关看到如此年轻的郝好,表示“不信任”。“他们怀疑你知道这个品牌吗?你知道时装周要做什么吗?前后那么多工作,能说清楚吗?”浩浩说,当他一次次在对方面前做方案时,对方相信他有专业实力。
浩浩不认同该观点。“永远不要觉得只有一件事情要处理好,因为一定会有10件事情等着你做”。
浩浩表示,此前他负责宣传,本职工作是写稿、约节目、跟通告等。而他当时“超额”思考,艺人作为新人还没有机场街拍资源,而他懂一点摄影,那完全可以自己先去拍摄、修图、发布——这项“分外”尝试得到不错的效果。“你是她团队的一分子,没有什么单纯的‘分内之事’”。
“我不会让老板来问进度条,因为我肯定会告诉老板我的节奏。”面对上司潜在的期待和要求,浩浩倾向于从实际能力出发,不推卸责任。仲理峰认为,置身于充满未知挑战的职场环境,年轻员工作职业规划时,应当分析好自我真实“高度”,尽力发挥优势,明确自身短板,不回避任何弱点。
“我认为实事求是比较好,直接告诉领导自己的难处和挑战,以及到底需要什么支援,有没有可能跟别人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你只要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说这件事,我相信领导是理解的。通过相应的支持和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仲理峰说。
90后姑娘李英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创业公司担任商务助理。以往,部门会有老带新、前辈培养后辈的传统和机制。但因为近一年人事变动,分工不明确,整个部门处于“谁牛谁上”“能者多劳”的状态。
李英因为勤奋、聪明,在整个部门团队里渐渐出头,独立担负起一些重要职责。她感受到“出类拔萃”的喜悦,但也同时面临更多超越她资历和岗位的压力。
比如最近某一天,部门接到一个紧急商务项目,大家习惯性推李英出来作解决方案。李英火速按照个人想法自顾自进行处理,不料后面出现致命bug,险些酿成巨大损失。因此,李英受到公司大领导的严厉批评和斥责。
李英感到特别委屈,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部门,也从来没有经验老到的前辈来指引她。那为何所有错误都要她一个人承担?
李英说:“在分工不明的团队里,你容易出头,但如果能力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挑战,也很容易被打到谷底。你在团队里的位置和能力限度,真的要考虑清楚。”
对于李英的遭遇,在仲理峰看来,企业和个人都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
首先是个人层面。仲理峰指出,承担任务的新员工,每次面对任务,要先掂量和衡量一下自己所能完成的程度,和上司及时沟通,“就怕你开始不说,领导以为你会,结果出了错就是员工的问题了”。
其次是企业层面。如果一个员工总是感到工作任务严重超越工作经验,企业HR也许要反思一下“人岗匹配”的问题。“招聘时候,人和岗位应该有个匹配的过程。招人环节如果做得好,那从起步开始,就能保证这个员工相对来讲是适合的。”仲理峰说,HR在前期选拔工作的到位程度,能让“人岗不匹配”问题大大减少。
企业管理者要给予员工磨合时间,比如实习、试用期,确保有一个能彼此了解、检验和平衡的过程。
仲理峰认为,一个企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对员工期待高,固然能理解。但一个管理规范的成熟企业,不应对员工提出过高的要求。“哪怕你的任务再急再重,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她做,因为她是一个新手。可以用一个团队,或者有‘传帮带’的过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沈杰群实习生余冰玥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张璋]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