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16岁时,何、林晨阳、凭借“激发多点触控界面数据传输”技术获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冠军。那一年,三个还是高中生的朋友没有创业的想法,他们预留了1000美元作为专利申请的研究基金,而剩下的2000美元则捐给了遭受地震袭击的成都。
次年,他和钱学森、高琨一起站在了“2009年度世界华人影响力奖”的领奖台上。
高考那年,他搁置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初衷是每年能省下三四万的学费,减轻家里的负担。于是,他决定待一年,给英特尔投了简历,成功进入上海英特尔亚太研发;d中心。他是全公司唯一没有学士学位的正式员工。
一年后,身在新加坡的林晨阳也服完了兵役。林晨阳对薛来说:“我们一起开公司吧。”薛来说:“好吧。”两人一拍即合,薛来放弃学业,像英特尔一样大平台。当时,双方父母都不支持他们的创业
拿着手工制品,自费买了一张去美国的机票,一个个去投资公司。回到游戏中,薛来戴着一个自制的装置,额头上贴着透明胶,身后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手指着对面,时而举起双手,时而做出拿茶壶的动作。
“美国的风险资本家都很圆滑。他既不投你,也不让你走,一直不温不火。”于是,他们转向了众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类似于微动的手势控制装置,可以省去手在键盘和鼠标之间来回移动的麻烦,头三天就在网上筹集了10万美元。后来他们从新加坡红点创投拿到了50万美元,但是因为硬件成本高,这笔投资不足以支撑他们在新加坡租一间像样的办公室。由于经济拮据,薛来回上海老家,和同伴们在远处打工。
一个90后的CEO,带着一群平均年龄四五十岁的大叔,创业和薛来有过沟通和相处的困惑。“我现在正在慢慢改变它。我觉得只要把员工当伙伴,我就会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工作,没有阶级观念。”他说。
在创业,雪莱看似冲动的选择背后,他以每周工作100小时的疯狂方式为自己工作。“写了20万行代码,还没写完。争取这个周末做司机。”薛来告诉《IT时报》记者,“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努力工作,有时候和同事沟通配合不好。”
“余佳文不能代表我们整个90后创业群体,我们不能浮躁。”李佳告诉记者,她中性的声音很有辨识度。
非主流的90后女孩李佳,身上有叛逆的成分。她喜欢去酒吧。
她的微博上还写着“生活网CEO”的头衔。Barman和Lifenet是李佳的创业项目,都是以夜生活为主,但现在都被搁置了。
“如果你只付出了80%的努力,就不能说你尽力了。尽力应该是付出120%。”在谈到创业的困难时,李佳说,“朋友让我去参加投资人大会,我在门口徘徊了很久,不敢走进去。”
大二的时候,李佳靠实习来到了《创业家》。她的动机非常明确:认识人,寻找资源。2012年初,她花了半年时间在时间做市场调研,但她最初做同城活动的想法被打消了,因为她发现如果把音乐、展览、线下朋友抓在一起,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适合做初创项目。
一天晚上,她参加了一个酒吧的公开麦克活动。会场很热闹,她有了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做一个面向“酒吧顾客”的产品?
“组织了两次open Mike活动,发现中国人不像外国人,场地很慢。虽然每个游戏都赚钱,但是没办法规模化。”李佳极力总结产品失败的原因。“一般酒吧客人都是‘刷脸卡’,和老板熟就能打个折。网上打折自然留不住客户。”
当她设计“酒保”App的UI图纸时,迫于家庭的压力,她回到了澳大利亚继续读研。但她没让项目走,让国内的合作伙伴帮忙找技术人员写代码。直到2013年底,该技术仍未完成。“可能合伙人意见不统一,我们团队就散了。”李佳说。
在她看来,团队建设比运营推广更重要,甚至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合作伙伴分为三类:给钱的,给资源的,做贡献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互补能力。”她说。
今年3月,她启动了目前的项目——“小帆船在线”,这是一个帮助“海归”进行就业培训、咨询和招聘的网站。目前网站上线,李佳计划一个月后回国寻找投资。
有人说90后没有60后的焦虑,没有70后的顺从,没有80后的压力,没有思维定势,只为梦想奋斗只为自己和爱自己的人而活,很酷,很有感染力。
“如何看待百度百家发起的90后创业?"在参与投票的网友中,70%站在广场上,认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29%的人站在对立面,认为泡沫太多应该理性。
平方
蒋(“
青年之声
制片人)
关于虞雯有很多争议,但是谁的青春没有争议呢?我想他认为事情是透明的。他曾在节目中说,“我喜欢称自己为年轻人,因为90后终究会过去,但青春永远不会过时。”
在我们节目的前期调查中,会发现90后这一代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不用承受80后的压力,也不像70后那样谨小慎微。他们不会在创业,来回寻找,但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王俊(创业咖啡馆IPOClub的创始人,80后创业者)
80后很纠结,有生活压力,养活自己,买车买房;90后的想法更接地气,想做就做,执行力强。
9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也在这两年中迅速普及,似乎是一块新大陆,跟互联网相比,普及速度更快,用户基数更大,使用频次更高。你会发现,90后比起前辈们,对互联网的模式创新理解得更为深刻。
有人说,90后一毕业就出来,甚至辍学创业,没有资源、人脉,空有一腔热血。我倒觉得,资源从来不会成为90后创业的壁垒。
如果一个90后拿着他的项目来找我孵化,那他只要对自己的项目理解够深,享受创业,有团队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我就愿意给他投。
反方
互联网专栏作家老铁(真名佟志斌,目前也在做O2O方面的创业)
90后的一个共性是,创意性的东西很多,想法非常具有颠覆性,我觉得这个非常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往往落到现实层面难以执行。想法很有颠覆性,而商业模式并没有太大的颠覆性。
余佳文是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个90后创业群体。他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有些传统的东西是不可能颠覆的,比如传统的商业管理方法,这是科学、是真理,“野路子”是很危险的。
拿80后来讲,他们那时候创业的人也很多,但是最后活下来的就戴志康和李想,他们一个有技术门槛,一个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我认为90后创业企业能活下来的比例在30~40%,具有技术或管理门槛的企业才能活下来。
90后做事考虑比较少,有利有弊,利在他们行动力强,弊在规划不够,起伏较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将70后、80后、90后横向比较没有意义,我们看项目主要看团队,看综合成熟度。
Innospace一年看上千个项目,90后的项目不会超过30%。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