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要说当当没看到图书市场的局限性,其实是有些委屈的。其实当当很早就开始了品类扩张,现在推出图片转服务和图片转百也不迟。
虽然服装和百货给当当网带来了一些营收,但当当网并没有实现转型或突破,成为垂直品类的老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当网在“图到服务”和“图到百”的海外购业务中,坚持所谓的“用户一致性”,即围绕买书的人群开发周边衍生业态和服务,而不是开拓更大的市场。市场规模往往超过1000亿的百货、服装、电子产品等业务,只能以图书贴膜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当当并没有真正把精力放在新业务上,指望新业务辉煌是不现实的。毕竟竞争对手那么多,没理由人家比你更关注。
当当对数字3C这个品类的态度,甚至比“把图片变成服务”和“把图片变成几百张”还要奇怪。当时,JD.COM将他想玩的书命名为当当,作为反制,当当也表明了他想进入3C领域。
2011年8月,李国庆在2011年互联网大会上公开表示,“当当的3C产品只是权宜之计,对手放弃,当当也就放弃。”
这种态度注定了当当的3C业务难以拓展。更奇怪的是,把牌告诉对手是无法理解的。
类似的虎头蛇尾的情况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早在2005年,当当就高调宣布开放C2C平台,以其当时的地位和实力,当当有能力与淘宝抗衡,甚至奠定了其电子商务巨头的地位。然而,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其C2C平台“当当宝”在推出仅几天后就被彻底抛弃,当当网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市场时机。
2011年入驻天猫,有人认为是李国庆务实的表现,其实是为了长远发展的一招。当当网除了在眼前获得了少量的流量,除了强化天猫的市场地位,甚至把自己降格为电商卖家,一无所获。
此后,当当网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逐年下降,2015年降至1.3%。第七名虽然看起来不算太差,但是和天猫、JD.COM的差距已经拉大到十倍,实际上已经出局了。
至于为什么要私有化,李国庆解释说上市是个错误,并表示“上市后会对盈利有各种要求,经不起亏损,所以被捆绑起来,高速爆发的行业需要必要的亏损”。
这个解释太苍白了。对公司上市的限制不仅仅是针对当当网,很多公司上市后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比如亚马逊、JD.COM,这些公司之前都是不屑一顾的。
另外,这和他自己上市时的说法也大相径庭。当被问及当当网成功上市带来的数亿美元资金时,李国庆表示,这笔资金将用于保持低价,继续打价格战,另一个目的是改善客户服务体验。
在向外界解释为什么这几年的发展不如竞争对手时,鱼雨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总结当当融资少,竞争对手融资规模较晚是重要原因。
的确,当当上市时市场环境差,估值和融资都没有后来者高。但是别忘了,当当上市的时候,时间拿到融资的时间比其他公司早得多。况且流量和用户都占了先机,而它的竞争对手当时的处境非常艰难。
一个很有钱的领导坐看着对手的成长,超过了他。显然,这不是后面钱多就能解释的。只能说当当没有及时打造核心竞争力。
图书作为差异化特征不大的标准产品,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开拓。再加上当时图书电商市场空白,李国庆在图书行业有资源优势,使得当当网迅速崛起。
当当网早期的成功更多的是复制亚马逊模式的运气。当当除了抄袭别人,并没有自己成功的战略创新。所以,当当网在面对国内电商市场的新形势时,往往难以有对策,以至于跌跌不休。
知乎的网友“水中无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朋友参与了“敢想敢干”的创意策划。据说,李国庆对此非常赞赏,并授予该团队主席奖。于是他的朋友在他面前炫耀,他问:“你的口号的核心是什么,敢做敢当?优化售后退换货服务,或者提高发货速度,或者让折扣力度更大?”马上问对方,因为这只是个口号,没有新的价值支撑。
这个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当当的困境:除了内部成本管理,当当似乎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自营产品曾经是一种,但与JD.COM和亚马逊相比,它成了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配送效率远不及JD.COM、亚马逊,甚至被天猫卖家超越,售后和服务水平也落后于竞争对手。除了响亮的口号,当当还能做什么来和对手竞争?
上市的电商中,夫妻档的当当显然是异类。夫妻俩如果不对内避亲,对外报复,也不是做不好。老潘夫妇和SOHO中国一样,也做得不错。只要能做好,他们用哪种方法做都没关系。
当当网效仿亚马逊,从创业,最容易标准化的类目图书起家,在冷清的国内电商市场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龙头企业。夫妻店稳定的结构和家庭式成本管理的高效率功不可没。
据当当网的老员工说,当当网的物流曾经极其节俭,节俭到把一支铅笔剪成几段给员工用。为了节约成本,当当网上市不仅没有邀请媒体加盟,就连自己的公关人员也不想带在身边。
从传统金融的角度来看,当当上市后也算是成功的。运营成本控制得当,营收稳步增长,即使在亏损的电商行业,也能保持难得的长期盈利。与老潘的传统行业房地产行业相对稳定不同,当当的电商行业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初级阶段。
基于家庭利益和关系的局限,夫妻看不清未来,导致战略失误,执行不力。前面已经上市的当当网。
很多这种现象,很可能就是夫妻档所造成的。夫妻档还容易因为家庭关系而影响工作,比如说因为两人家里闹了矛盾便很可能把情绪对抗带到工作中,影响了正常的决策和执行,成为妨碍发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最要命的是,夫妻档主导的公司管理体系中,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一旦经营管理中出现了错误将无人指正。李国庆夫妇股权和投票权一家独大,中小股东根本没可能阻止他俩,要不然当当的私有化也不可能如此顺利。
在股权独大的情况下,罗永浩的大嘴仍被锤子公司公关部门终结,甚至失去了微博管理权,这就是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优势。而在夫妻档之下,没有归属感的员工根本不敢或不屑指出老板的错误。李国庆和管理团队一次次地犯错,直到原来仅有的优势消失殆尽。
夫妻店有着天生的管理缺陷,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摈弃,但当当股东和管理层却一直没有意识到。
。
谁才是当当的最佳接盘侠
在当当网完成私有化进程的公告中,有一段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表述:“本土中产阶层迅速崛起、消费升级、文化大发展,将会给当当带来重大拓展空间。从美国股市退市,有利于当当网抓住新的历史机遇,融入本土迅猛发展的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
关于当当的未来,李国庆多次表示垂直电商具有美好前景,并举出了国内的唯品会、聚美优品和1号店,以及美国(眼镜垂直电商)和(鞋子垂直电商)这样的成功例子,暗示当当将向垂直电商转型。还有人给当当建议一些新的转型方向,比如介入内容出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或是向着社群化、专业化、平台化方向发展,等等。
但外界很少有人认为它能够独立地继续走下去,被收购是迟早的事情
。
长江商学院电子商务研究专家蒋德嵩就直言:“当当最好的出路就是卖给京东商城,就像1号店一样。”
不过这句话只有一半说对了,且不说李国庆能否解开心结,京东也没有收购当当当网怎么样当的必要理由。当当现有的用户、流量、人才、资产对京东意义不大,收购当当并不能带来多少利益,相反可能造成用户转投亚马逊或天猫。
当当的最佳接盘侠另有其人,图谋转型的电商如苏宁和国美,以及转战线上的传统企业如万达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份额落后的他们来说,当当的千万用户、专业化的电商团队都是不可多得的资产。
苏宁、国美都在经历着商品去电化的转型,当当的图书、服装、百货类目能较好地满足类目扩充的需要。而万达一方面可以把网上业务整合到飞凡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产资源优势发展实体书店,或是像时光网那样拓展大内容产业。
1、苏宁有阿里流量加持,相比之下国美更加迫切需要新的流量来源;
2、国美转型较晚,电商人力资源比较贫乏,收购当当可直接获得大批专业人才;
3、国美一直保持赢利且基本未出手收购,资金比较充裕,反观苏宁四处出击资金吃紧;
2015年国美在线的网络零售市场份额为1.6%,当当为1.3%,二者相加则达到2.9%,与苏宁的3%相当,可一举缩小与对手的差距。通过收购,国美获得了用户和流量,在类目结构上更加均衡健康,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而对于李国庆来说,与其继续折腾当当所剩不多的残余价值,不如卖掉公司实现最终套现,何尝不是好事一桩。(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cn))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说起电子商务,很多小伙伴会想到淘宝、JD.COM等等。而当当网之前可以说是“中国亚马逊”,占据了国内电商领域的大部分流量。可惜现在已经落后了。那么,当当现在怎么样了?先简单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2019年的当当怎么样?
当当网成立于1999年,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李国庆夫妇凭借图书出版业的诞生和对该行业资源的熟悉,创立了当当网。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当网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2005年,年销售额达到4.4亿元,当当网当时的营业额是JD.COM的14倍多。
当当网作为国内较早的电商平台之一,在资源、平台、条件上都领先于很多平台。在那个网购还存在诸多隐患的年代,当当网凭借自身服务成功崛起,并于2010年赴美上市。那时候大家买书除了书店,就是当当。如此高的地位和声誉,这是当当曾经拥有的。当当虽然还在,但已经没有当年辉煌了。
早在2004年,亚马逊想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想以1.5亿美元的价格,与当当网合作获得当当网70%的股份。然而,当时李国庆和鱼雨认为当当网的价格远远不止这些,所以谈判失败。后来在2013年和2014年,百度和腾讯都有入股当当的想法,但不是因为持股,也不是因为价格,最终导致持股失败。
李国庆与妻子的不和也是当当网发展的弊端之一。此外,当当网也曾依靠“图书电商”。尽管当当网一直试图摆脱这种标签,但它也尝试经营其他类别。但人们对它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轻易撼动。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其他出版社也开始开放网店。当当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公司不可能退出市场。
以上是“当当现在”的介绍,希望能给朋友们一些帮助。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数据显示,在电商上市公司交易所分布上,深交所17家,纽交所11家,港交所10家,纳斯达克7家,全部3家交易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