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即将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黄培成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就业选择:——创业
“大三的时候,依托校内创新的创业孵化基地,组建了‘家乡漂队’,为今年毕业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对说:今年,他和其他6名应届毕业生一起,成立了一家文化旅游产业公司。
这是一支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年轻团队。其业务包括农村生态产品开发、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居民民宿运营等。试图把农村变成一个新的综合项目。
毕业季临近,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十分重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力争2022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优质就业机会。创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像黄佩卓一样选择毕业。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频频出台,也在帮助他们打一场就业攻坚战。
稳定重点群体,就稳定了基本就业市场。那么,如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呢?
乡村漂流创业团队在创业开展振兴乡村的“我在孔梅有三个地方”项目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黄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学校瞄准重点行业,走访企业,拓展就业市场。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喜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把学生就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从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集聚强大校友资源、把握专项行动契机三个方面入手。
如学校与10家央企示范基地结对或拓展合作关系,在岗位供给、需求暴露、科技合作、项目孵化、协同育人、双创辅导、平台建设、资源对接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张喜春还表示,学校全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智力优势,投身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他说:“我们还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毕业生到创业,偏远地区、基层和农村的一线就业,充分实现创业"多领域、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农村急需新鲜血液注入。如何让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基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来?高校应该如何持续发力?
张喜春强调,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都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土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引导“双创”团队,聚焦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同时,结合国家发改委“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的年度重点任务,学校也在积极培养符合条件的团队聚焦“三农”,到关注农村基层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黄就是其中之一。“深入基层参与乡村振兴,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我非常喜欢它。无论在工业还是文化方面,毫无疑问,乡村需要城市,我也认为
截至目前,基地累计培育项目400余个,成功融资项目80余个,单个项目融资金额超过4.5亿元。基地累计项目直接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间接服务就业650万人以上。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独立创业活动日益活跃,大学生独立创业活动日益增多。成都,同样的故事正在上演。
“前门附近的同学从前门出去,后门附近的同学从后门出去,在班长的带领下迅速按照升旗队排队!”
“现在马上组织同学自救,失踪的同学马上报联合救援中心寻找。”
以上对话并非纪录片或电影桥段,而是来自一款山地灾害教育APP,通过VR技术模拟灾害场景,让用户在玩游戏的同时掌握逃生技巧。这款APP由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赵毅贺然联合开发。
为什么要做一个专门做山地灾害教育的APP?他是怎么想到把VR技术和山地灾害教育结合起来的?2019年,赵毅贺然团队来到四川喜德县调研。这里常年遭受泥石流,所以他决定开发一款APP,帮助人们躲避自然灾害。
与黄培成略有不同的是,赵怡燃和他的团队选择了科技创业的道路,这与川大加快完善高校创业孵化体系密切相关。
高校作为高质量就业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在促进高质量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如何通过科技创业促进高质量就业?
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四川大学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做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四川大学科技园承担了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平台五强之一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成为全国首家向双创转型升级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川大学专职副主任吴迪告诉记者,由中国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团委发起的“大学生创业交易实践项目”已连续开展12年,催生了60多支创业团队,学生覆盖20多个学院,已发展成为四川大学的“实践与国际课程”。
程周”的一门特色精品课程,助力同学们创业就业。去年,还是大四在校生的赵一燃在华西医院调研时发现VR技术同样能运用于心理领域。“我立刻去求教学校创业导师和华西心理医学专家,没想到这么顺利,我开启了大创+课题科研合作。”他说。
一个成功的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就业,往往能吸引带动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这就是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目前,赵一燃已与团队一起创立了一家VR治疗心理疾病的公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公司已落地当地数十家B端用户单位,服务数万人次,并已实现盈利。公司现有兼职员工17人,全职9人,预计毕业后扩展规模至全职16人。
吴迪介绍,依托校企联合研发平台与项目,线上线下多渠道针对企业需求定制命题,截至2022年1月,已有20个项目成功立项,立项数量较上年同期提高54%,经费增加48%。
此外,四川大学每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00余项,学生荣获省级及以上相关竞赛奖项2421项,其中全国一等奖及以上奖项76项。今年以来,新创造就业岗位2458个。
“这是一次难得的系统化就业求职培训,帮助我们提升求职能力的同时,更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6月10日,聊起参加创业带动就业训练营的感受,贵州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张富翔直呼受益匪浅。
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筑人才·强省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行动,在贵州理工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相继举办创业带动就业训练营,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落户贵阳、扎根贵阳、共建贵阳。
依托5月贵阳贵安“人才月”系列活动,贵阳高新区发布256家重点企业岗位986个,深挖人才需求3918人,举办线上线下引才活动23场,联合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访企业拓岗活动12次,累计促成1362名高校毕业生落地就业,兑现首批引才补贴万元,推动在黔高校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创业。
贵阳国家高新区“人才月”系列活动之创业带动就业训练营现场。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获批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以来,贵阳高新区千方百计念好人才引、聚、育、留“四字经”,着力优化人才发展“软”和“硬”两个环境,以提升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标尺,逐渐成为大数据和高科技人才的“聚宝盆”。
当地还研究出台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入园孵化管理办法(试行)》《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扶持政策,累计为41名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兑现项目扶持资金达5000万元,为37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提供了三年免租金的办公场地。
“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贵州发展大数据的机遇,让我们一大批从事大数据行业的创业者可以留下来、生存好、发展好,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腾飞的转变。”龚博翔说。
2014年,贵州开始瞄准大数据“蓝海”,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这一年,被誉为贵州的“大数据元年”,一批大数据企业和人才在黔筑巢,乘着大数据的东风,实现梦想的启航与腾飞。
就在这一年里,从安徽来贵州大学读研究生的龚博翔,通过贵阳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了解到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申请,龚博翔得到一间免费办公室,创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不仅如此,积累了丰富创业经验的龚博翔还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创业群体,在贵州大学内建立起众创空间,帮助更多有着科创梦想的在校大学生走出第一步。该众创空间先后荣获了“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贵阳市市级众创空间”等荣誉和称号。
同年,数据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刘南余深感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他毅然辞职,决定自主创业。“创业期间,我深刻感受到地方政府非常渴求人才、尊重人才,真诚招引人才、培养人才,尽心服务人才、留住人才,相关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他说,这让他决心扎根这片沃土。
刘南余不仅是一名地道的贵州人,也是一名海归。他从贵州兴义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图尔大学理工学院留学,留学归来的他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更心动的是,贵阳提供了适合大数据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较低的创业成本。”他说。
良好的创业环境下,企业发展十分快速。截至目前,贵阳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引进留学人员创办企业150余家,吸引海外人才320余名,自主申报获批国家特聘专家3人,现已成为贵阳高新区招揽海外留学人才来筑创新创业的重要窗口。
如今,不少企业在贵阳高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贵阳高新区已累计建成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9个、省级5个、市级12个,聚集各类国际顶尖人才、海外留学人才、高技能人才、大企业高管、优秀青年人才达4700余人。
2022年上半年,贵阳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累计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约1200个,已签约就业岗位约400个。在贵阳高新区的大地上,创新创业热潮正蓬勃兴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摘自人民网记者许维娜)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