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由于无法扭亏为盈,索菲特两次被警告退市,因此不得不出售两家子公司来获得投资收益。公开资料显示,第一次是2012年,索菲特转让旗下广西松本清化妆品连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投资收益1.57亿元;第二次,2014年,索菲特以5776万元出售旗下保健品子公司75%股权,再次“灭火”,避免了退市的尴尬。
但这只是暂时的“自我救赎”,显然不可能通过出售子公司实现凤凰涅槃。为了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近年来,索菲特竭尽全力寻找重组对象寻求转型。
早在2011年,苏富比就想与广西传媒进行资产整合置换,但最终该计划因为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而搁浅。资料显示,2013年,索菲特拟增持《印象刘三姐》的所有者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100%股权。然而,三个月后,索菲特被刘三姐抛弃了。至此,索菲特的转型又夭折了。
2014年,索菲特第三次尝试,再次宣布停牌重组,并宣布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唐史公司和建华管桩集团持有的国内管桩业务。最后,收购因为唐史公司的《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函》而流产。
一次次重组失败,索福特曲折的转型之路一度被业内人士称为“专业户重组”。
直到2015年,拐点终于出现。去年,索菲特再次重启重组计划,这次的目标是夏建统控制的天下科技。
5月2日,索菲特宣布正式完成对杭州天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这一重组计划的成功,使索菲特在二级市场融资41亿元。
变革的痛苦
相比今天的困境,索菲特曾经是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领头羊,从小经历了做大做强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索菲特曾经依靠自主研发的功能性明星产品,如海藻瘦身皂、木瓜美白洗面奶、负离子洗发水等风靡全国。当时一块索菲特瘦身皂可以卖到24.8元,利润相当可观。而且这款肥皂曾经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创造了“10块肥皂换一台索尼电视”的营销神话。
作为中国化妆品发展初期的品牌,索菲特是与大宝、丁家宜、薛佳(雅倩)、小护士齐名的企业。
在这些知名企业中,索菲特更胜一筹。2001年,苏富比通过广西红日成功登陆a股市场。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47亿元和3354万元;到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了4.78亿元和7946万元的峰值。
过去是多么辉煌,现在是多么孤独。10年来,本土日化品牌的日子不好过。包括索菲特在内的日化品牌的日化行业普遍处于低迷状态,对公司业绩的贡献远不如以前。
说到底,本土日化行业发展惨淡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网购渠道的兴起,传统日化品牌的销售份额不断被挤压;另一方面,大量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日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冲击。
据国内一位日化行业专家分析,目前国内化妆品创业者很多,但市场份额不到20%。国内化妆品市场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份额超过1%的品牌是市场上常见的品牌。国产品牌在高档化妆品领域很难和外资品牌竞争。
除了上述原因,本土日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也是本土日化企业衰落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特点是产品老化,消费者追捧的产品少,很难受到国人的青睐。
针对公司主营业务连续6年亏损的原因,索菲特也承认,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公司采取“索菲特”单一品牌战略,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其实在创新方面,索菲特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2004年左右推出的防脱洗发水,让索菲特当年单品销量过亿。但从2005年开始,王霸集团斥巨资邀请动作巨星成龙加盟,大举进军防脱市场,借助广告和终端的双重运作,将索菲特的防脱产品打入冷宫。去年,今年3月,索菲特表示,公司将凭借在中草药防脱落领域的深厚基础,继续向中高端日化行业挺进,但市场一片沉寂。
从荣耀到孤独,不只是索菲特人。一些曾经创造了市场第一或者最好的本土日化品牌,随着中国日化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有的要么离开了市场,要么改变了方式。
很多本土日化品牌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被外资收购的命运。典型案例有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美国强生公司收购美加净、美国强生收购大宝、2010年丁家宜品牌24亿元出售给黄凤英等。
在这些被外资收购的本土品牌中,能够持续稳定增长的品牌为数不多,大宝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更多的本土日化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损失惨重,很多过去发展势头良好的本土品牌在被收购后迅速枯萎衰落。
以小护士为例。2003年,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欧莱雅现在还没有关闭品牌,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欧莱雅也已经停止了对它的投入,让它自然发展。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消费者只能在一些低线城市看到该品牌。
外资品牌难以经营本土日化品牌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一位长期研究日化行业的专家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外企业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国外品牌虽然在国外超市强势,但由于对文化和渠道的不熟悉,对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缺乏研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市场。
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一些本土日化品牌的崛起,外资品牌在中国日化市场的表现逐渐达到顶峰,外资品牌的主导地位出现了瓦解的迹象。
前景仍未明朗。
为了让生意继续下去,很多本土日化品牌都在困境中寻求转型之路。但是,索菲特将核心业务砍掉,嫁接新业务,这是一个大胆的案例。
更名后,索菲特正式脱离传统日化企业身份,转型为以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但从“索菲特”到“天下智汇”,智慧城市业务的布局真的能帮助其“咸鱼翻身”吗?
公开资料显示,天下科技成立于2002年,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至2012年。直到2012年公司引入股东夏建统,公司转型为多个行业系统软件开发的系统集成服务商平台,开始研发应用智慧城市“1 N”系列产品。营收和净利润也是几何级增长,从2012年的196万元。
从业绩上看,天下科技可能是索菲特的“救命稻草”。但外界对此事的评价是,受困于常年亏损的现状,索菲特不得不做出破釜沉舟的决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索菲特把核心业务放在智慧城市,而砍掉化妆品,或者只保留很小的市场份额,那么“索菲特”这个招牌无疑会淡出消费者的视野,直到消失
但作为上市公司,业绩压力是索菲特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索菲特看好收购天下科技。索菲特曾回应称,随着以化妆品为主业的“索菲特”转型为以智慧城市产业为主业的“天下智汇”,公司业绩将得到显著提升。
但是“智慧城市”的前景真的乐观吗?在业内人士看来,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这次重组可能被认为是成功的,但索菲特能否在后期成功转型发展还很难预料。
从目前来看,虽然智慧城市的相关行业是目前的热点,但行业本身还处于发展和投入期。一步一个脚印不难看到成果,成果大到足以支撑一个急需扭亏为盈的企业转型。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天夏之辉”的招牌要想做大做强,绝不是“索福特”那么简单。如果新招牌做不出来,老招牌丢了,真的是得不偿失。
该人士表示,中国日化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变化是挑战,但也是机遇。虽然市场竞争激烈,很多传统经销商压力很大,但这也是本土日化品牌“翻盘”的好时机。
比如蓝月亮、上海家化、明治、百雀羚、自然堂等众多本土品牌集体掀起“反攻”潮,不断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
其中,蓝月亮在本土日化品牌中最为抢眼。资料显示,2007年,蓝月亮在中国洗涤市场的份额仅为14%,到2013年已经奇迹般的达到了63%。此外,百雀羚、上海家化等本土品牌也在“收复失地”。上海家化2015年年报显示,2015年,上海家化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9.58%。这些品牌能够东山再起,成功突围,与其创新能力密不可分。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中国日化行业来说,外资企业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本土企业最艰难的时代已经结束。虽然本土品牌在反击,但与外资品牌相比,在产品研发和产品质量上还是有一些差距。
想把中国人的消费引导回来。专家认为,一方面,本土日化企业需要通过消费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通过创造新供给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本土品牌的扶持,让日化行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品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