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3月24日,腾讯宣布降本增效。而我的老板,大概从今年2月开始,在办公室一天喊800遍“降本增效”。好在她“降本增效”的目标主要是她自己。比如她把下午的美式星巴克换成了自己亲手冲泡的咖啡,用了山姆超市100块人民币2斤装的咖啡豆。
降本增效正在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大型制造商正忙着送走毕业生,减少他们的业务线。较小的创业公司正在探索自己的生存之道。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跨周期经营的能力。当这个教训真正呈现在企业主面前,味道就变得复杂了。
作者|薇薇
编辑|江悦
我是一家小广告公司的老板。公司最多15个人,现在还剩7个。还从写字楼搬进了公寓,房租从每年40万变成了18万。这是我研究了几个月降本增效,找到的唯一靠谱的措施。
这个想法是春节期间想出来的。
我所在的小区年轻人多,一楼很多都租了下来,改成了小咖啡店或者美甲店。有一天在一楼等电梯的时候,闻到了咖啡的味道,突然有了一个灵感:直接租个居民楼上班。
但我内心也有点慌乱。这意味着告诉所有员工,公司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在居民楼里工作总是一种耻辱。他们会因此而离开吗?毕竟公司的人力刚刚好,有人离职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招聘和磨合上。
纠结了一个春节,开工第一天,我回公司开了个全员会,征求大家对搬进居民楼的看法。为了得到大家的支持,我先推出了一剂锦上添花:因为公司运营成本降低,每个人每周五下班都可以聚餐,老板本人不在场。
我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人150元的餐费标准,每月3000多元,每年不到5万元。相比省下来的20万房租,显然性价比高。但是,我没有详细说明这个具体的法案。
那次见面后,我急忙在时间,找房子,终于花了18万年租金租下了现在的150平米的房子。
搬家前给大家买了1000张办公椅,在厨房放了咖啡机,还手绘了一面墙,营造温馨的感觉。只是这个手绘我只花了颜料钱,最后还是公司的两个设计师完成的。
而我之前的担心似乎也没有成真。我的员工以前每天中午叫外卖,开始在公司做饭。一天早上,我来上班,看到一个员工在厨房里煲汤,另一个在洗菜,给自己准备沙拉。
嗯,我们公司已经进入降本增效的过程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然后我走到咖啡机旁,拿出家里带来的咖啡豆,给自己泡了一杯不到5块钱的咖啡。
我是一个品牌公司市场部的小主管,此刻正坐在办公室里删我被骂的帖子。
“小红书招原创,万分100元,业余10元。”当我硬着头皮在豆瓣和我的微信群里发了一个招聘的时候,很快有人在下面嘲讽我:品牌白嫖得有个限度。这是什么样的涨价?
帖子发出不到两个小时,没有引来一个伙伴,只有一堆骂。我也很无奈,赶紧把豆瓣帖子删了。
招募KOL,不是我的工作。按照之前的流程,我只需要把每个活动的主题交给合作的MCN机构,他们会负责为匹配合适的KOL
但是最近由于公司预算紧张,老板每天都在思考如何降本增效。比如她帮我想了个好办法:绕过MCN这个中间人,直接联系博主,把单价推到150元。
收到消息的时候,我两眼一黑,以为自己已经决定背锅了。作为一个曾经的MCN机构从业者,我知道KOL对熟悉的MCN机构的低于市场的报价是默认的行规,但是我的老板不相信。
没办法,只能这样了。为了给博主留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还把价格压到100元一万博主。但是半个月后,我收到的都是注水账号。
我把它们做成钉子,寄给了我的老板。半小时后,我的老板收到了我的文件。两个小时后,她回复我:这次我们去MCN吧。
之后在时间,我联系了合伙人,在心里给老板算了一笔账:第一,我这半个月的工作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实际价值,只是增加了人力成本。然后随着活动临近,我不得不加班推进正常流程。这意味着我加班,老板付加班费。
经过一次降本增效的操作,老板成功降本增效。
而我从乙方跳到甲方,以为自己会骄傲。结果作为一个可怜的甲方,我得到的只有很多嘲讽。
我理解老板的难处:预算难,没有预算更难有成果,没有成果更难有预算。如此循环下去,业务的结会越结越紧,最终很可能走向裁员。我爱我的老板,但我毕竟不太爱我在时间的老板,一旦员工被解雇,我必须领先于她。
我是杭州一家公司的高管。自从老板决定降本增效,我每天都渴望溜进办公室。因为我个人发给同事的邮件,我觉得很离谱。
例如,前几天,我发了一封完整的电子邮件:
“亲爱的家人们,为创造绿色低碳的办公室环境,我司决定对用纸量进行考核。每人每月用纸量为50张,超出50张的家人,请走钉钉进行额外的物品申请,并注明详细原因。”
在发完邮件的那一刻,我就倍感羞愧,简直想让自己隐身,好让同事们都看不见我。那天下班,我在电梯里碰到同事,感觉他们看我的眼光充满了玩味。我冲他们露出一个尴尬的笑容,继续低头默念看不见我。
几天前,我还发了一封每天上下班必须关电源的邮件,并提出了对应的考核措施——一次警告、两次全员通报、三次罚款。
目前,我已经警告过十几位同事了。但相比年初的事情,这些都还不算尴尬。
今年年初,我在老板的授意下,重新核算了公司的用工成本。除去员工薪资外,工位租金、茶水间消费、办公用品的损耗以及公司的水电费、物业费等,都要根据每个部门的不同人数,一一分摊到各部门负责人的KPI里,而部门盈利的数字,将成为每个部门年终奖的唯一考核标准。
在核算成本前,我们公司刚刚从一个300平的办公室搬到了1000多平的办公室——因为去年公司开辟了新业务,用工需求陡增,老板天天催我们赶紧去找新办公室。
很快,我们就选定了这间视野和位置都不错的办公室,站在公司明亮的落地窗前,可以看到洒满阳光的街道,再往前走两步,就是宽阔的钱塘江。搬家那天,我和部门的同事通宵在新办公室里干活,还拍了短视频记录。
然而,甜蜜很快就变成了负担。公司的新业务没有彻底跑通,加上市场消费走低,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最后增长更多的是成本。
我把各项数据抄送给各部门负责人后,老板在第二天开了一个高管会。一周后,公司的一位高管提交了离职申请——那是一位很有能力的高管,为公司带来过上百万的利润,老板曾公开夸奖过,他的加入是公司最成功的招聘之一,但现在老板失去了他。
我是上海一家餐厅的老板,餐厅加后厨面积一共200平。餐厅是2018年开的,今年3月28日,受上海疫情影响,我选择了暂停营业。
在此之前,大概从3月10日开始,店里的生意就已经断崖式下滑了。原本每日元的流水,变成了几百块,有时候店员在门口站一天,厨房唯一的开火是为了做员工餐。
但我没有解散公司。这意味着,一分钱不挣的我,每个月光员工薪资就得支出8.6万,加上房租,每月的成本大概是13万。
赚不到钱了,我只能琢磨着怎么控制成本,创造收益。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找了个兼职,帮一家福建餐饮公司搭建厨房,项目前期我不用去当地,线上协助对方挑选后厨器材,敲定设计方案。他们年前刚刚完成融资,正是兜里有钱的时候。
3月17日,我就坐在自家餐厅的椅子上进行了线上面试。我在圈里也算有作品,聊了1个小时,我的入职就敲定了。
但面试过程中我其实挺紧张的。不是怕面试失败,而是怕员工突然闯进来,撞到我在搞副业。好在,担心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我最终成功以顾问身份入职,每月底薪3万。谈妥的那一刻,我想的是,手里的现金流终于能多坚持几天了。
我看中的当然不只是这些收入。我盘算着,如果顺利,等疫情结束,我还能带着自己的公司跟对方展开更深度的商业合作。
3月28日,我正式歇业,除了在工作群里和大家互问今天抢到菜了吗?就是在给别人家餐厅打工。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