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多次被列为山东首富的张士平有着传奇的经历。公开资料显示,张士平1946年11月出生,山东邹平人,1964年6月参加工作。1981年,当过独轮车工人、棉花搬运工和工厂消防队长的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作为厂长,他接手了当时处于半停产状态的邹平第五油棉厂,并于当年扭亏为盈。1989年,他又筹资1000多万元建成1.6万锭的纺纱厂,又筹资6000多万元建成3万多锭的棉纺厂和336台织机的织布厂。1994年,张士平创办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任厂长,魏桥由此诞生。
90年代中期,国家出台了“限产压锭”政策。前后总锭数约1000万锭,棉纺业形势一落千丈。这也导致了棉纺老企业济南国棉一厂、二厂的倒闭。在棉纺织行业普遍不被看好的时代,张士平找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注意到,国家规定了压缩锭子的范围:一是国有企业;二是解放前的进口设备和50年代生产的旧设备。魏乔不一样。一是当时是集体企业,二是80年代采用的新设备不在限产压锭范围内。
1998年,张士平借此机会大规模收购了摇摇欲坠的老牌棉纺织企业。就连当时滨州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滨州一棉也被他接手,魏桥棉纺产能迅速扩大到28万锭。同年,魏桥棉纺织厂改组为魏桥纺织集团,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先后在邹平、滨州、魏桥镇、威海等地建设了大型生产基地。在接下来的五年里,魏桥投资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锭增加到500万锭,织机从4000台增加到4.2万台。
从1997年到2003年,魏桥的出口年均增长71.5%。到2004年,魏桥集团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亿元。企业利税从1990年的1220万元飙升至2006年的1亿元。拥有八大生产基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随着魏桥纺织工业的不断扩张,企业每年的电力成本不断增加,张士平开始通过建设自己的电厂来缓解这一问题。但自自备电厂投产以来,与国家电网矛盾不断。1999年9月28日,魏桥第一热电厂建成投产,额定装机容量78000瓦。但仅仅三天之后,张士平就收到了淄博电网的通知,要求淄博电网将自己的电厂与淄博电网断开。
张士平深知孤立网络的运行风险非常高。一旦发生停电事故,没有备用措施,会给企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当时,国家电网一旦切断供电,会导致企业一次损失几十万。此外,淄博电网态度坚决,张士平最终决定退出大电网。从此,魏桥集团走上了孤网运营自有电厂的道路。张士平在未来宣称,“我不是在吹牛,我们从来没有停电过。”
随着棉纺织行业对电力需求的增加,张士平也在扩大自己的电厂规模,总装机容量一度扩大到近400万千瓦。低廉的电价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甚至吸引了周边其他乡镇的企业到魏桥买电,为张士平日后进军电解铝行业奠定了基础。
凭借稳定低价的电力供应,在国内纺织行业面临瓶颈的背景下,张士平有了利用发电优势进军其他行业的想法。2001年,以高能耗著称的铝业开始进入他的视野。像开始时的纺织工业一样,受益于经济增长的铝行业
2015年,威桥集团超越铝业巨头俄罗斯铝业(Rusal),坐上了全球铝行业的头把交椅。曾经的“世界棉王”张士平被冠以“世界铝王”的称号。今年,魏桥集团总收入达到3332亿元。去年,被南山集团宋作文挤出头把交椅的张士平家族强势回归,以1亿元财富第四次成为“山东首富”。
20多年来,张士平领导的魏桥集团从一个只有100多名员工、资产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发展成为拥有16万员工、总资产507亿元的全省最大民营企业。在外界看来,当许多人在纺织和铝业等夕阳产业中苦苦挣扎时,张士平总是轻松自在。
张士平曾说,“只要你做出比别人更便宜更好的产品,而且是生活必需品,你就一定能活下去,活得好。”在他看来,每一次市场波动都是难得的机会,就看怎么把握了。市场地位和发展的差距往往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形成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