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大家好,欢迎来到《未来经济学家》【CEO致书友】专栏。本期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华为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伟伟先生,和大家一起聊聊管理学3354 《管理政策》这个话题。
创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那些雄心勃勃的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行业选择是一种创业政策,对企业未来可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创业选择那些容易生存或有前途的行业取决于企业家的勇气和雄心。如果选择容易生存的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模仿严重、同质化严重,企业将面临激烈的低水平价格竞争,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长期生存困境。企业在选择更有前景的行业时,很快就会面临行业巨头的竞争,这使得企业的生存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能在一个有前途的行业生存下来,可能会诞生一个伟大的企业。因此,创业的这一选择需要勇气。
关于的产业选择问题,华为总裁任曾表示:最初选择通信行业纯属幼稚,知道通信行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全中国13亿人都需要通信。怎么才能在这么大的行业里不占一小块市场?只要能占据很小的市场,就足够我们生活了。
当时,为了加快通信这一重要基础设施的发展,政府采取了向世界通信巨头开放的政策。中国的通信市场当时已经是“七国八制”,世界著名的通信设备公司几乎都进来了。那么,任的判断是天真还是有远见呢?显然,这种乐观不能说是出于幼稚的盲目乐观,这种乐观中包含着愿景和宏伟的目标。
任说自己幼稚,但别人重复他的话,说华为对通信市场的选择完全是幼稚。但他也补充道:没想到通信市场是这样一个遵循国际通信标准的标准化市场,但进入了,就别无选择,只能坚持下去。通信设备是个高科技行业,而任是个门外汉。他敢于选择这个通讯设备市场,用的是收编的人民币资金。真的很有勇气。当然,当时中国的通信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二线城市等大型网络,300多个本地网,需要配备几千甚至上万台交换机;还有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市场。这些市场的客户需求都是几百部甚至几十部用户手机,非常适合华为这样的创业公司。
当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在创业,时,他们必须在创业,过程中选择或找到一个有前途的大市场,同时首先在其细分市场中生存下来。马云在创业,时最终选择了电子商务,创办了阿里巴巴,成功开创了B2B(企业对企业)模式,并设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这是一个典型的试错和学习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的启示。我们说创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可以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也可以是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探索。以下是对马云最终创办阿里巴巴的创业,的试错过程的概述和评论:
第一次试错:互联网或许还有机会。
1992年,时任杭州电子科技学院(后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教师的马云下海经商,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在时间,很长一段时间,这家翻译公司都入不敷出。老板马云不得不像小贩一样去各个市场批发,夺回小商品来维持。
这个小型商业机构的成立,说明马云已经有了走出校门的想法。1995年,马云被杭州郊区的一家公司聘为代表,与一位美国合伙人洽谈一项投资,来到西雅图。在西雅图的一所大学里,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一台电脑。他为自己的海博翻译公司做了一个简陋的网页,放到了网上。他在几个小时内收到了五封电子邮件。五封邮件都说有事跟他合作。当时马云就在想,这个东西可能还有机会。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开始有了商业意识,马云在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是不会有和互联网做生意的想法的。但对于马云来说,显然海博翻译社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商业载体。
第二次试错:互联网是赚钱的工具,但是从哪些客户身上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从西雅图回来的马云显然沉浸在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中。他决定利用互联网作为工具,1995年4月,他在创业创办了中国黄页公司。很明显,马云的想法是把自己的公司做成类似黄页的公司,把中国公司的网站像黄页上的电话号码一样一个个搬到网上,介绍给全世界。马云在中国黄页上一直把这段经历描述为成功的经验。这个最初的互联网传奇,基本确定了马云在互联网领域发迹的线索:互联网公司要赚钱,服务中小企业是最好的盈利方式。与此同时,中国黄页的经历为自称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聚集了一批铁杆伙伴,其中包括来自阿里巴巴的18位创业元老。另外,由于中国黄页的领先地位以及之后的出色运营,马云给整个互联网行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很多机会都来自于此。
1997年,马云被当时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选中,到北京与中国黄页的8个合伙人一起搭建了外经贸部官网。该网站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内部网站,由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办,并不真正在互联网上。
在上打开网站。网站性质的争议促使马云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这个项目,然后接着做外经贸部的另一个项目,——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交易市场已经开发成功,但对马云来说,更重要的是未来网站的初步架构和思路已经初具规模,并得到初步验证。互联网上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中的许多理念和元素,如搜索引擎、商品分类、客户支付等。都构成了后面的部分。
里巴巴的核心要素。可以说,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就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雏形。特别是,马云和他的团队发现,他们当时作为对客户的一个增值服务而设立的BBC(电子公告牌系统)论坛,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特别活跃,这几乎就是接下来他们做阿里巴巴从BBC的公告牌开始的原因。但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也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交易市场,两年的北京之行对马云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所以,到1998年年底,马云决定回杭州再去开创一项自己的事业,他发誓一定要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返回浙江杭州再创业,使马云他们离后来的主要客户——大量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更近,“离钱更近”了。但是新公司从哪里起步呢?它的生意模式是什么呢?它吸引和凝聚人才的使命是什么呢?它叫什么名字呢?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成立一家基于互联网、立足于商业的网络公司,这是他们在中国黄页和外经贸部的两段经历决定的,新公司的起步先以BBC形式来实现把商人聚集起来从中寻找生意机会的想法,来自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的实践。关于新公司要采取的生意模式,在互联网的先行国家美国,已经有公司用自己的行动给电子商务领域定出了初步方向,在后来被定义为B2C(企业对个人)领域,著名的网上购物平台亚马逊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业务收入,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在C2C(个人对个人)领域,易贝也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只是在B2B领域,美国的先行经验是不成功的,而这恰恰成为马云为新公司选择的方向。浙江是民营中小企业扎堆的地方,新公司就是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新公司叫什么呢?为了这个名字,马云苦恼了很久,最终突发奇想,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人所熟知,而且“阿里巴巴”的中文与外语发音一样,那为什么不用此作为新公司的名字呢?因此,他们决定用“阿里巴巴”作为新公司的名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纵观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公司的创始者们从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打开了生意的想象空间;到第二次试错,认识到互联网是用来赚钱的,为中小企业服务是赢利的最好途径;再到第三次试错,使未来网站的初步架构和思想得以成形;最后到第四次试错,解决的是创办阿里巴
巴,选择B2B的生意模式,明确定义公司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们一次比一次站得高,一次比一次看得远,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生意的本质。这正有点儿像俗话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为了充分激发发展潜力而选择更有前途的行业,会增加失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怎么规避大的风险呢?《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写道:“顺应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市场变化的大趋势,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能使我们避免大的风险。”笔者的政策建议是:创业要在发展前途大的行业里求生存。这也是任正非始终强调活下去是最低纲领的原因,“剩者”为王。
最后感谢黄老师的分享,以分享之名,赋能新知,共襄成长。-上前瞻经济学人APP参与文章留言评论「学说」语录活动,CEO好书相赠!本期书籍为《商业核心》、《生态型组织》、《有效激励》~
阅见时代智慧,共襄企业精神,前瞻经济学人APP倾力推出的「CEO予书会友」系列活动,就是希冀以阅读为纽带,以“分享知识,共同成长”的姿态与连接方式,联动各大学者、企业家、知识精英一同参与和推动,让更多渴求知识与传播知识的人建立联系,共同搭建知识共享成长的为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的活动。
*本文综编自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5月出版的新书《管理政策》,作者黄卫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