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本报记者沈啸长沙报道。
昔日著名的“减肥茶之王”碧生源也到了紧要关头。日前,碧生源发布盈利预警公告,称集团2021年净亏损预计达1.2亿元至1.3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预计为5000万元至7000万元,收入较2020年的12.9亿元减少约15%。
消费者对碧生源这个品牌并不陌生。其主打产品碧生源常润茶和减肥茶的广告一度占据各大电视台,碧生源也凭借茶叶销售了45亿元。现在这个巨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2010年,碧生源登陆港股,号称“减肥茶第一股”,市值52亿港元。
根据碧生源当年提交给HKEx的招股书,2007年至2010年,碧生源的广告费一度占到年总销售额的30%,而2009年,碧生源的原材料成本仅占3.1%。2010年,碧生源营业额达到8.74亿元,毛利率高达%。
然而,上市第二年,碧生源陷入亏损。资料显示,2011年,碧生源亏损1万元。在其上市后的10年中,有5年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碧生源预计2021年公司净亏损将达到1.2亿元至1.3亿元。与此前2021年10月披露的可能在5000万元至7000万元之间的净亏损相比,亏损程度的“预警”进一步加重。不知道公司的茶能不能帮助“降规模”,但净利润恐怕不能再薄了。
曾经的公司“支柱”级单品碧生源长润茶、长井茶已经失去了美感。两大核心产品在2020年贡献了3.91亿元,不到2010年8.7亿元的一半。2021年上半年,碧生源其他产品收入1亿元,收入占比从2020年同期的7.3%提升至14.9%。
除了业绩压力,碧生源近年来一直在出售资产。2021年12月底,碧生源宣布以5600万元的价格出售位于上海普陀区的数套房屋及房屋占用面积内的土地使用权。出售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公司的主要业务发展和营运资金需求。而且这也不是该公司第一次出售房产了。2018年,碧生源披露将以5.55亿元出售位于北京西四环的碧生源总部大楼。
为什么消费者不再付费了?碧生源被曝产品质量问题,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我记得碧生源的减肥茶之前很火。我买了喝了。结果喝着喝着就拉肚子了,太累人了,而且我觉得减肥效果也不好。”刘女士告诉记者。
其实很多消费者都遇到过碧生源减肥茶“喝后拉肚子”的问题,后来被很多医生普及为不健康。
碧生源品牌母公司北京奥特舒尔保健品发展有限公司也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被起诉。碧生源多次因广告违规被定罪。据统计,碧生源在公司上市前的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因广告违规被“点名”23次;仅在广东,碧生源就收到了监管部门的19次公开警告。其产品广告也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夸大保健效果等原因上过广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黑榜”。
当然,碧生源的产品本身也造成了很多安全问题。碧生源2020年7月,深圳市消委会对碧生源、汤臣倍健等10款国内外轻食代餐粉进行品牌抽检,发现碧生源常青茶霉菌和酵母超标近8倍。2021年12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抽查了食用农产品、保健食品、肉制品、调味品、水产品等各类食品。共检出不合格食品18批次,其中碧生源
随着消费者观念的不断改变,市面上“减肥茶”的替代品越来越多。换句话说,碧生源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环境。“代餐粉”、“代餐棒”、“酵素饮料”等各种新品层出不穷,消费者的注意力也被分散。事实上,碧生源并没有“坐以待毙”。碧生源也试图将市场转向更广泛的普通茶饮料,相继推出了红糖姜茶、玫瑰红茶、胎菊绿茶、菊花枸杞等多种袋泡茶产品,但都没有在市场上产生较大反响。2020年9380万元的研发经费是最近十年最高的,几乎是2019年4736万元的两倍。该公司正在开发多样化的产品。近年在电商上推出酵素果冻、膳食纤维粉等新品平台。不过,从效果和表现来看,碧生源在激烈的竞争中仍需更加努力。
碧生源的突破方向在哪里?碧生源还需要多久才能拿出下一个或者更多的核心和爆款?前方的道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