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健全,市场空间巨大。在数字技术加速赋能的大趋势下,将数字经济融入制造业发展,加快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加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必选”的话题。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数字化转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制造业数字化提供良好环境。近年来,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为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遵循和制度保障。
二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数字化提供基础保障。截至2020年底,我国5G基站累计达到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个,居世界第一。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约为3.1万亿元。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机遇。
第三,升级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现实动力。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广阔的供需空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型消费模式蓬勃发展,市场需求空间不断扩大,从而倒逼供给结构升级,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
四是数字化技术应用市场规模增长,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103010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将达到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提升至38.6%。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重要机遇,但也面临企业知识不足、产业核心技术缺乏、数字化战略水平低、数字化素养高的人才缺乏等挑战。
一是企业缺乏科学认知,阻碍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经营理念、战略、组织、运营的全方位变革,需要从全局来谋划。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还停留在如何将先进的信息系统引入生产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企业尤其是高层管理者难以达成共识。
二是行业核心技术缺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不扎实。目前,我国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整个制造过程中,仿真、混合建模、增材制造、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等关键核心技术落后,使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相对薄弱,阻碍了数字化转型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加快中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是提高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侧重点和路径有很大不同。对于企业来说,要找准自身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从自身需求和痛点出发,制定适合自身成熟度和发展战略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是加强人才支撑,加大高数字素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数字化素养高的人才相关政策,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应着力构建自己的数字化人才发展体系,增强自己的数字化人才储备。高校可以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布局建设,与企业共建长效、高效的数字化人才孵化机制。
第三,加大数字化转型和研发投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投入,通过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加速折旧、产业引导基金投入等合理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自身也要加大数字化转型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投入,加强前沿科技人才的投入,切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四是推动企业数字化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对于大多数制造业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充分借鉴国内领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经验,挖掘企业数据资产价值,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前瞻性数字化战略,推动企业数字化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为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第五,推进数据开放和安全共享,完善数字经济法律制度。要加快制造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逐步完善制造数据标准体系。
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数据开放和共享,助力产业链整体数字升级。与此同时,应参考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数据安全立法,推动制定数据权利归属、数据交易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工业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要搭建自身的数据安全体系,与自身关联企业建立协同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筑牢协同联防的体系化数据安全防范能力。(作者: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汝绪伟李雨莹)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