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小本生意 / 正文

80后创业故事案例(80后的创业故事)

更新时间:2025-05-11 14:04:32 点击:650

80后创业故事案例(80后的创业故事)

80后自主

创业

故事

莱州80后大学生独立创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万。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大学生在离校前都转向了各种招聘战场。失望和无奈过后,创业成了他们新的目标。毕业于北交大物流管理专业的莱州大学生蒋小明,创办了年销售额过百万元的鲁花鸡生态养殖公司,在创业实现了人生价值

在莱州市闸村镇北寺口村美丽的群山中,鲁花鸡正在悠闲地饮水和觅食。这是莱州市北寺口鲁花鸡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生态养殖基地。这个基地的负责人是蒋小明,他于2007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蒋小明说:“毕业后,我也找到了几份工作。坐在办公室里让我感到无聊。反正做人,总要有点*。像我现在年轻,应该再创业,做自己的事业。我觉得我的青春应该是我自己的主人,所以我选择了我自己的创业,去打造我自己的世界。”

2008年,蒋小明辞掉在京的会计工作,回到家乡,在大山深处养鲁花鸡,创办北寺口鲁花鸡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创办创业路。创业,蒋小明成立之初也面临着养殖规模小、人员管理松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努力,蒋小明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严格细致的工作流程;多方融资扩大了公司规模,使公司成为现在的样子。为了跟上管理层的步伐,蒋小明再次在销售上努力工作。他把零散的鸡蛋装进箱子里,配上宣传页和展板,增加了鸡蛋的附加值。他还跑了一圈市场联系市场。有一次,他为了给徐州送货,两天两夜没合眼。正是通过这种努力,蒋小明逐渐打开了市场。

他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开始网上创业,把小山村和大市场连接起来。蒋小明说,“经过一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基本稳定了。我想,下一步,多建一些养殖棚,多发展一些鸡。把存栏量保持在2万只左右,这样在你想要的时候,随时都有鸡。”现在,蒋小明生态养殖公司饲养的鲁花鸡和鸡蛋已出口到江苏、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除了创业的成功,蒋小明也没有忘记弱势群体,为18个残疾人家庭提供了工作,并成为残疾人的支持基地。蒋小明说,“我们这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下一步是发展旅游业。在这个生态公园里,我们将建造一些旅游设施来吸引一些游客。来体验一下捡蛋,抓鸡,这方面的乐趣吧。”

为了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从创业,毕业莱州市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创业自主创业在当地公共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自主创业时可申请最高5万元的小额担保金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申请注册无需出资*;如果你投资1元;毕业两年内的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三年内免收管理费、注册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80后的创业故事被来自创业故事榆中的80后大学生杨晓龙带回

如今,大学生找工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创造就业机会除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毕业生自己。在榆中县和平镇高营村大湾社,有这样一位大学生,1989年出生的杨晓龙。他放弃了在中石化两年的高薪就业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叔叔一起开始了造福本村和子孙后代的事业。

王湘琴

伯侄关系齐心协力解决村民吃水问题。

“过去,打水非常困难。你必须走10多英里的山路才能装满水。用扁担挑回家,水就剩一大半了……”大湾社村民杨告诉记者。

2012年,杨晓龙和他叔叔在家乡探亲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几年过去了,村民的生活依然没有太大变化,尤其是饮水问题一直是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难题。我的伯侄关系想起来就忍不住心痛,所以他们以为自己在外面过得很好。他们怎么能为村民做点什么呢?

说干就干,当下伯侄关系一起拍板,由叔叔出资,杨晓龙出技术和力量将离村子不太远的山泉抽水井压到村里。

于是,在舅舅和杨晓龙的带领下,全村人也参加了这件惊动全村的事情。到2012年5月26日,全村人忙活了两个多月,时间引水进村工程终于完工。杨晓龙叔叔还向所有家庭加压供应泉水。从此,大湾社村民解决了吃水问题。甚至周边的村子和工程队也经常来这里的取水点取水。一口井和一个引水工程确实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过上更好生活的希望。

村民张也感慨地说:“这真是帮了全社会的大忙。现在我们有水吃了,可以养羊和牛了……”

回到创业

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2014年4月,一群神秘的客人惊动了村民。他们直奔村子的取水口,用一些看不懂的仪器取样化验。原来,杨晓龙的伯侄关系邀请了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业人士来检测水质。

经检测,这里的水锶含量为,镁含量为,钙含量为,钾含量为,钠含量为,PH值为7.5。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天然弱碱性矿泉水,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据专家介绍,这种水质特别适合酿酒和生产矿泉水。

这一发现不禁让村民和杨晓龙欢欣鼓舞。原来我们一直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宝库,却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目前,杨晓龙辞去了在中石化干了两年的高薪工作,一心想着回创业老家

2014年6月,在舅舅的帮助下,杨晓龙扩建了取水点的道路,成立了兰州鲁山泉水有限公司,致力于把家乡的优质水源分享给更多的人,以及村里更多的人。

能够增收致富。

2015年4月,经过杨晓龙和村民共同努力的日产2000桶(70立方米)的陇山山泉水终于送到了千家万户和更多的单位,而村社的近10人也在家门口打工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益。

“我们的希望是能让更多的村里人,在家门口打工,获得长远的收益,也能让更多的人从公司的逐渐发展中获益……”杨晓龙如是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杨家人。”这是村口的取水点村委会和村民自发地为杨氏叔侄立的石碑上的内容。如今,看着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变得好起来,杨晓龙更是对大家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80后自主创业故事四川仁寿80后女孩5000元起家创业故事

她叫周梅,来自四川成都南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仁寿县,在她的QQ个性签名里写着“风中寂寂一寒枝,最俏诚为凝雪时。不欲紫豪多渲染,冰心自有雾岚滋。”正是这首吟咏梅花的诗,激励着她在自主创业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5000元起家,走上自主创业路

作为四川第一人口大县,仁寿县常年有4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赴全国各地务工。14年前,周梅也是这茫茫务工大军中的一员。1999年,职高毕业后的她,南下广州,在一家纺织公司打工。一个月除去生活开支,所剩无几。2003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和儿子的出生,周梅决定回家乡发展。

从广州带回来的5000元成为了她做生意的全部本钱。通过市场调查,她取得了某乳胶漆的经营权,做起了仁寿的专卖店,配送家具漆。因为缺乏经验,一年下来,不仅没赚到一分,还把本钱全部亏掉了。2000块钱的门市租金也无力支付。

“我不能被生活打倒!吸取经验重新来过!”第二年,周梅向亲戚借了1万元,东山再起,继续卖漆。不同的是,她增加了宣传,请了老年宣传队做广告;业务范围扩大到利润空间较大的装修漆;为了节约支出,自己既当业务员,又做营业员,亲自上门送货和售后服务。25公斤一桶的漆,身材瘦小的她竟然可以一手一桶提着上六楼!哪怕只是10块钱,只要自己能干下来,她决不多花。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客人送货,如果请三轮车需要10块钱,为了节省,她咬着牙借了亲戚的车自己送,那一次,她学会了骑货三轮!精打细算、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周梅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甘现状,捕捉商机多元发展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直到初中才穿了第一件新衣服。所以,我不怕吃苦,愿意挑战,什么困难只要坚持总会克服。”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和毅力,2006年,周梅捕捉到商机木材加工行情看好。于是她投入50万元,在大化镇建起了华林木业,聘用当地民工80—100人,从事建筑模板的生产。高额的利润回报证明了周梅当初投资的眼光和决策。几年下来,她底气更足了。

80后创业故事案例(80后的创业故事)

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周梅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2009年恰遇一个好机会,党和政府加大了农业的重视和扶持,于是,周梅在仁寿清水顺利注册了绿缘种业有限公司,承包了200亩土地种起了大棚蔬菜,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金,使她一度陷入困境。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为她协调小额贴息贷款、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还聘请农大教授为其技术指导。2010年,仁寿团县委推荐周梅到上海,参加了“中国青年蔬菜产业创业就业培训”第21期的学习,专题学习种植技术,大大拓展了视野。通过这些努力,大棚蔬菜走上了路,经济效益日渐明显。当地农户看到实惠于是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迅速带动200余户农民,近600余人就业。这一年,周梅被仁寿县委县政府评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2年,周梅在清水镇石鼓村成立了“大金元”种植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瞄准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她和合伙人培育了10万颗“8518”品种的核桃苗。目前正在联系出售,行情颇好。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仁寿进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全域天府新区紧锣密鼓建设,政策好了,回乡创业有干头。”发散性多元化发展,让周梅创业的步子越走越坚实。

相关阅读

  • 创业黑马是什么(创业黑马做啥的)
  • 80后交大硕士创80后创业故事业七年 丨企业动态
  • 80后小伙从上海返回老家河南创业拍电影 回老家当起了“榨油哥”
  • 上海一批80后、90后ceo“集结” 他们都混得怎么样了
  • 80后的创业故事开头(70后创业的真实故事)
  • 80后创业故事
  • 医疗服务加盟(医疗行业招商加盟)
  • 80后创业故事
  • 80后创业故事案例(80后的创业故事)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