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就地挣钱,照顾家人。
“孩子大了,老人也需要照顾。再加上这两年疫情反复,外出打工有很多不便。”
一大早,石林玉骑着电瓶车离开了家。大约20分钟后,她来到安徽创一食品有限公司,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走进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如果可以在家工作,谁愿意离家漂泊?”林宇满意地说。
石,29岁,凤台县人,回族。过去,她和丈夫一直在温州的一家鞋厂工作。今年春节前,夫妻俩商量决定留在老家发展。林宇告诉记者,出门在外,最不放心的就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在当地社会组织的一次招聘会上,石发现离家不远的创艺公司在招人,马上填写了申请表。几天后,公司通知她去上班。“月薪3000元左右。虽然我在外面打工挣的不多,但是方便照顾家人。”林宇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在家里开了一个快递站,目前生意相当不错。
返乡就业正成为许多农民工的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1年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增长1.3%,本地农民工增长4.1%。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就近就业。
“疫情反复有一定影响,但也是很多农民工的主动选择。”安徽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李鹏飞分析,一方面,很多农民工为了照顾家人,选择返乡就业;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产业发展迅速,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也在提高。
许,阜阳市颍东区杨楼镇人,在上海做水电安装已经30年了。为了照顾老人,今年他决定留在家乡就业。目前在镇上一家彩钢瓦厂做临时工。“工资按日结算,一天300元。”许对说道。
许坦言,自己之前在上海人脉很广,工作都是熟人介绍的,不用辛苦。现在在家找工作有点不适应。为了帮助群众就近就业,今年颍东区专门为返乡农民工举办了多次招聘会。许也参加了几次招聘会,但觉得很多工作都不适合自己,工资也低。“目前在打零工,等熟悉当地市场后,还是想做水电安装。”许对说道。
“今年小麦收成不错,卖了40多万元。如果秋天水稻再获丰收,收入肯定比去年好。”
来安县水口镇3354群众王伦
返乡后,一些农民工没有再去打工,而是选择了创业当老板。淮南潘集区小伙子王明是一名返乡“创客”。
王明以前在苏州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潘集酥瓜在网上很受欢迎,于是决定回老家从事电商生意。为此,他做了一些市场调研,发现农村土特产“上线”后很受城市居民欢迎,但大部分农民对电子商务并不了解。“我做过快递,对电子商务有一定的了解。回到创业有优势。”王明说。
王明投资10多万元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随着他的工作和摸索,他很快掌握了从产品选择到物流的许多门道,网店的产品越来越丰富。脆瓜、散养家禽、土鸡蛋、绿豆饺子等农产品。都是他吸引顾客的特产。“就拿香脆瓜来说,每年上市的时候都有很多订单。一斤能卖十几块钱,一季瓜能赚十几万。”佤人
“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项目的出现,以及城乡之间畅通的信息和物流网络,使农村优质资源与城市消费市场有效对接成为可能,为农民工回流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李鹏飞介绍,近年来,国家陆续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不断升级,为农民工返回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看到农村发展的机遇,来安县水口镇永祥村村民王伦选择回乡做“新农民”。“我和老婆之前在南京开了一家理发店,一年到头忙也赚不了多少钱。再加上这两年疫情反复,房租上涨,生意越来越难做。”外面生意不好,王伦夫妇回到永祥村,流转了200亩地,读了《种粮经》。“去年毛收入60万左右,抛去成本后净利润近20万。今年小麦收成不错,卖了40多万。如果秋天水稻再获丰收,收入肯定比去年好。”王伦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479场,11300多名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实现了就地就业。”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促进就业行动。针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相关方案提出,加强农村地区农民工定期联系和分类服务,畅通就业援助渠道,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岗位储备机制和多方联动快速反应机制。同时,要密切关注受关注,疫情影响从沪、苏、浙等地返乡的农民工情况,引导他们通过本地消化和省内合作尽快实现就业。
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需要做好就业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479场,组织招聘企业14800家,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达成就业意向85300余个。11300多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宣城市人社局就业科主任应时表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农民工的就业。为解决这一问题,宣城加强了岗位信息的线上线下发布和跨区域共享,通过大篷车招聘、夜市招聘、广场招聘、现场招聘等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向农民工发送岗位。
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拦路虎”是资金。许多农民工创业,选择的都是种养业,土地、种苗等前期投入大,后续的人工、管养等环节同样需要充足的资金。王伦向记者透露,他的200亩土地,每年的流转费、种子、化肥、人工各类费用合计近40万元,手里的现金不够开支,每年都需向银行贷款,“现在只能申请小额贷款,没有抵押,想多贷一点挺困难。”
时至今日,在淮南市潘集区,像王明这样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并不多。“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不熟悉政策,也不了解市场,更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王明告诉记者,创业之初,他经常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类创业培训,但多是理论、政策宣讲,实战型指导不多。“我们更希望培训能邀请一些成功创业者,最好能分享一些创业经验。”王明说。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