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编者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有生力量。他们有活力、有思想、有知识、有技能,是乡村振兴急需的“四有”人才。如何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回到创业,如何让回到创业的想法在家乡生根发芽,梦想在家乡开花结果,将考验一方水土的营养和温度。时代的弄潮儿不仅仅是求职,现在的创业也是如此,在河南,很多青年才俊投身于广大的农村,去创业找工作。我们选取了一些创业人的故事,选编出来,通过向兄弟姐妹的创业故事学习,激励更多愿意这样做的人
李飞亚口述本报记者翁涛整理。
每当铃声响起,电话那头就说:“是鸭鸭在线吗?我在找鸭鸭!”一瞬间,我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我叫李飞亚,也是陆毅人口中的“鸭鸭”。本人2016年毕业于四川文理学院。毕业那年,我和男朋友踏上了回创业的路。从最开始的两个人,到现在的30人团队,从最开始的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到现在拓展了营销策划、人才、电商、婚恋、房产等多个业务板块。目前,“陆毅在线”、“大路易APP”、“Tik Tok主播”等已成为陆毅本土新媒体的重要力量,也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自有品牌。
回顾创业,六年的历史,我知道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坚持“利他与善良”的原则,成就自己和他人,并坚持长期原则。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走遍了陆毅的每个角落,带领团队建立了一个帮助栏,为1000多人解决了困难。协助陆毅首例骨髓炎患者捐献遗体;呼吁帮助贫困残疾人群体和贫困儿童,带动社会各界捐赠物资60余万元;连续七年组织协调爱心车为陆毅学子高考保驾护航;发起陆毅爱心冰柜活动,为高温中的工人送去3000多瓶水.
创业,总是在路上。作为区域性的互联网创业,不断学习和创新尤为重要。我经常对同事说一句话:“虽然公司不大,但希望你们都能和公司一起成长,一起成就。”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公司业务的发展方向,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已经逐渐从平台,一家新媒体,转变为一家“城市综合服务提供商”。
2017年,我们开始做本地电商。五年来,来电平台积累了50多万笔订单,服务了当地2000多家商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消费,同时也让我们的团队不断壮大。
该公司的“周口好工作”平台已经成立三年了。借助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为6万名大学生提供了返乡就业的机会。举办线上招聘会50余场,线下招聘会10余场,带动3万余名大学生返乡就业,为6000余家企业招聘合适人才。
2021年,Tik Tok已经遍布全国。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及时调整了业务重心,并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了Tik Tok业务。因为多年的资源积累和不断的学习提高,时间,和微信上的“鸭鸭”只用了半年就去了Tik Tok。双管齐下,从Tik Tok本地团购到直播电商,从本地人买本地产品到把本地特产卖到全国,逐渐摸索出一条不一样的电商之路。
当然,创业从来都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我们面临过无数次危机。因为生意上的试错,我们曾经借了三个月的钱发工资;因为不懂管理,我们内部管理一直很乱.
又到毕业季了。作为一个当年选择回到创业的学长,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耀眼的学历和优秀的家境,但一定要保持自我迭代的心态,学习,尝试,成长。
松露:寻找“童年的味道”
1987年,我出生在美丽的城市信阳。记得小时候吃的西红柿真的很好吃。可惜这几年市场上买的西红柿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然而,今天,我承包的土地上结满了优质的番茄果实,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找回了童年的味道!”
2010年,我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在烟台富士康公司做工艺工程师。虽然组装电脑主板的工作有点枯燥,但毕竟一个月能拿一万左右的工资,所以已经干了三四年了。2014年,由于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作为独生子女的我自然责无旁贷,于是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回老家找工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我赌气决定不找工作了,创业
创业从哪里开始?我想起了在烟台参观生态农场时看到的“水产养殖”模型。我和一个高中同学讨论过。他大学的专业是作物栽培,后来去了英国读研究生。他见多识广,对“水产养殖”模式非常乐观。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建立一个“水培”模式的生态农场。2014年底,我们承包了一个村子的大片菜地。2015年,注册成立信阳初晴生态有限公司,正式走上创业之路
刚来创业,的时候,真的有点寂寞。我们从引进优质蔬菜品种入手,前两年一直在摸索。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尝试了60种番茄品种,终于找到了一种在信阳能正常生长,特别好吃的生番茄。它的味道浓郁,吃了会让人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然而,在产品上市之初,它有些忽高忽低,创业-时间陷入了僵局。当时我们已经把100多万的积蓄都投进去了,但是没有盈利。家人劝我放弃,最糟糕的日子里,我也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最后我们还是咬牙挺了过来。经过在时间,一段时间的努力,新产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市场反馈良好。到2018年,
我们终于开始有收益了。在此期间,我们组织带领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到浙江、陕西、山东等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结合信阳气候、土壤、空气湿度等因素,不断改良培育新品种,成功引进草莓番茄、圣诞红草莓等拳头产品,在自营超市、网络平台以及线下采摘体验等销售渠道均受到顾客广泛好评。
公司的规模,从创业初期占地仅有半亩的试验性“鱼菜共生”大棚,发展到目前占地100亩,拥有15个不同功能的产业化大棚,并掌握了“鱼菜共生”的关键技术,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发展到集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经过7年的发展,以“鱼付农场”为代表的示范基地已达100亩,员工14人,订单合作基地5个,占地约800亩,带动就业约200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提供11.4万元收入用于带贫助贫等支出,惠及周边3个村共计54户贫困户。
创业期间,我连续当选浉河区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被信阳市人社局评选为“返乡创业之星”。我们的种植园区也被命名为“信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浉河区“农技推广示范基地”、“中小学专项性社会实践基地”等。
□孙鑫口述本报记者王向前整理
初夏时节,地处小秦岭的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的连翘种植基地内,1000亩连翘郁郁葱葱,树枝上的果实已长至成果的80%大小。34岁的孙鑫站在基地内,望着长势喜人的连翘,想到一个多月后将迎来丰收季,心情一片大好。
7年间,凭着对农业、家乡和乡亲的热爱,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毕业于郑州大学的孙鑫在家乡土地上深耕连翘产业,尝到劳动的甜蜜。返乡创业有何感触?下面是他的自述——
2012年,我从郑州大学金融系毕业后到甘肃省酒泉钢铁集团工作。按说,来自普通农家的我能够拥有一份省属国企的稳定工作已属不错,可总放不下远方的家乡。2015年,我不顾家人亲戚反对,回到家乡准备创业。他们都认为我大学白上了,说我辛辛苦苦考大学,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
我在家乡考察项目时发现,村民每年夏季都上山捋连翘,捋下连翘拿到山下就卖成了钱,一天能挣二三百块钱。连翘是大宗中药材,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中药材之一,市场需求量大。
种植连翘是个机会!于是我立刻查阅连翘种植的相关资料,发现连翘基本上都是野生,国家认定的中药材连翘新品种数量为零,这就说明这个领域竞争者很少,而且连翘种植管理简单,资金投入少。
为了研究掌握连翘的第一手资料,我独自爬过几十个山头,去观察野生连翘的生长情况,经常和家人在周边查看各个区域连翘的异同点……有一次,我和妻子一同骑着摩托车调研野生连翘生长情况,山路崎岖翻了车,两人都受了伤,现在妻子的腿上还留有疤痕。
好在项目慢慢有了起色。几年后,我种植的连翘开花结果,产出的经济效益相当好。我在灵宝市建成千亩连翘种植示范和品种选育快繁基地,集连翘种植与品种选育、快繁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我也加大了科研力度,先后与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开展连翘种业创新,目前已选育了2大系列15个优良品种,使药用连翘的开花坐果率从野生的平均10%提高到80%以上。
在抖音平台上,我注册了“大美连翘”抖音号。农忙时节我一边在基地劳动,一边发布一些关于连翘的视频,或者通过直播向粉丝介绍连翘的价值、管理技术等,深受粉丝喜欢。
如今,我的连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除了自己种植连翘350亩外,还带动周边以及省外多个地区发展连翘种植3000余亩,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今后我将根据连翘种植户发展情况,继续采用“公司+农户”形式,打造连翘品牌,降低连翘生产成本,用研发的技术更好地服务广大连翘种植户。
我的目标是打造全国连翘产业中心和研究高地,建成全国连翘育种中心和集散中心,从而为家乡转型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刘振坤口述本报记者韩春光整理
我200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毕业后在乌鲁木齐找了份工作,初入社会,不安现状,这份工作仅干一年,就辞职了。
我决定自己创业,从小事做起,但现实与理想往往差距很大。我先后在新疆摆过地摊,开过小店,和女友一起到她伊犁老家承包土地种过药材,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和许多初次创业者结局一样,我经历了多次失败。
前后折腾几年,不仅赔光父母的全部积蓄,还欠下近10万元债务。
2010年,由于父母年迈、身体不好等原因,身为独子的我决定从新疆回到河南,妻子也支持我的想法。接下来的两年多,我先后在郑州卖过玉器,开过早点店,但都没什么起色。
2014年初,父亲因病去世,老家上蔡县邵店镇籽粒村只剩下年迈的母亲。把母亲接到郑州吧,以自己当时的情况不现实。我们夫妻俩经过深思熟虑,大胆地做出了返乡创业的决定,因为这样也能同时照顾年迈的母亲。
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创业这条艰难漫长的道路也开始了崭新的篇章。返乡后,我感到机会来了:一是之前我在新疆积累了承包土地和种植药材的经验,二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我判断特色农业将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从特色种植入手必将大有作为。
下定决心后,经过市场考察,我随即承包100亩土地,决定种植中药材。当年便种了蒲公英、丹参、板蓝根等,尽管做足了各种思想准备,之前也积累了种植药材的经验,但还是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杂草疯长。由于老家土壤和新疆土壤有别,加上对老家土地特性掌握不足,药材出苗后,杂草疯长,由于不能使用除草剂,全靠人工拔,工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草问题解决后,随之而来的是干旱。为此,我带领工人不分昼夜给田地浇水,累了躺地上,醒了接着干。
不知有多少次,夜里风雨要来,我们夫妻俩半夜就爬起来,开着拖拉机往地里跑,一直干到天亮。
药材收获后,我多次带着样品到处找销路。年底给不起人家租地钱的时候,人家堵着家门口要。最难的时候,连女儿的奶粉钱都没有。老母亲为此不知流了多少泪。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艰难时自己痛哭过,许多亲朋劝我放弃,但我始终咬牙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摸爬滚打,事业终于有了起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也打开了市场销路,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300亩,对外推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000多亩,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但这只是个开始,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也随之而来。2018年,随着人们对蒲公英功效的不断认识,蒲公英茶悄然流行起来。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我在家乡兴业办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看到机会的我,决定注册公司,生产加工蒲公英茶。于是我立刻行动起来,找场地,建车间,购设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当年8月,企业顺利投产。当年9月,我带着产品参加深圳国际茶业博览会,产品一经展出,便被抢购一空。这大大增强了我朝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
近几年来,通过产品不断升级和销路不断拓展,我们的蒲公英茶销售额也随之猛增。
我的创业经验告诉我:创业需要毅力,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在失败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历练自己,多次失败之后就是成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