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核心阅读
今天的中国作家,要全面地、历史地、综合地把握和思考现实,就必须从党的创新理论入手,深入透彻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学指明的道路。
一个作家,要想对这个时代的农村有更深更准的认知把握,就必须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四力”。这不仅是一个态度和责任的问题,更是一个能力和方法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作家是在场者、参与者、激情写手。写新时代的中国农村,说到底就是写我们伟大的祖国,写我们生逢其时的伟大时代,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场反贫困斗争力度之大、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新篇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作家是在场者、参与者、激情写手。他们秉承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奔小康的路上,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与人民同心同行,写出了讴歌历史功绩、凝聚人民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奋斗、民族奋进留下了一腔热血。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支持项目专门设立“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主题项目,实施脱贫攻坚主题报告文学创作项目,在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中大力支持脱贫攻坚主题和农村主题创作。反映新时期脱贫攻坚和农村的伟大斗争的文学作品正在形成创作潮流。一大批优秀的报告文学率先问世,《经山海》10101《战国红》等一批小说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到今年年底,一批反映全面小康和摆脱贫困的作品将出版。中国作家奔赴全国各地,与人民一起,感受决战胜利的豪情,记录决战的历程,向这个风起云涌的努力与美好的时代交出答卷。面对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农村,面对伟大的新时代,我们的书写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在召唤我们去描绘,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我们去攀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立足于时代基础、回答时代问题的科学理论。今天的中国作家,要全面地、历史地、综合地把握和思考现实,就必须从党的创新理论入手,深入透彻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学指明的道路。
面对新农村的新时代,只有深刻领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才能提高全局视野,夯实农村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个作家,要想对这个时代的农村有更深更准的认知把握,就必须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四力”。这不仅是一个态度和责任的问题,更是一个能力和方法的问题。写一个在农村工作或者外出打工的农民。我们对他的日常行为了如指掌吗?你能算出他的收支“细账”吗?事实上,我们对人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就是建立在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上的。这就需要作家不断更新自己的感性结构。
长期以来,深厚的农村题材写作传统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预设的、刻板的认知模式,使得我们在面对农村时,常常轻率地、理所当然地去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即使写作对象只是一个小村庄,作家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历史、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各种知识都要进入我们的视野。只有当我们对社会和经济结构形成了深刻而准确的理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强大而不是粗鲁,我们的情感才能真实而不是虚荣。
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要投入,更要用心、用情投入。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力量在于他宽广的人格,有能力爱自己,有能力更有热情地爱别人,在情感上更亲民。在这方面,以前的作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刘清在陕西省长安县生活了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为他对陕西关中的农民生活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如此生动。刘清熟悉村民们的喜怒哀乐,中央政府也出台了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的头脑能立即想象出农民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今天,深入生活的方式可能与当时的刘清不同,但刘清的根本经验并没有过时。新时代的农村呼唤一个新刘清,即一方面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另一方面要用心、用情深入人民生活。
国家到底是什么意思?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的高度认识农村,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以及乡村社会,对中华文明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于乡村,文学界的朋友们大概是非常熟悉的。即使是那些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作家,都在心灵深处珍藏着田野和村庄。在现代以来的文学记忆里,我们曾与许多村庄相遇,文学作品中那些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风俗文化各异的乡村,成为我们心中乡村的典范,丰富了我们关于乡村的想象和认识,以至于有评论家断言,乡村题材是中国作家表现最为优异的场域。何以如此?因为中国的根在乡村。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乡土中国”,也就是说,在我们心目中,文学作品里的一个个乡村,其实就是中国的缩影。一代一代中国作家,包括我自己,都是通过乡村、通过农民,开始对中国、对时代有了深入的体会,都从或长或短、或直接或间接、或来自亲身或来自书本的乡村经验中获得了丰厚的滋养。然而,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想象和书写今天的中国乡村是不够的。在不少作品里,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严丝合缝地踩在前辈作家的脚印上,述说一个记忆中的、几近凝固的乡村。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而乡村似乎是不变的,似乎一直停留在、封闭在既有的文学经验里。这样的写作即使不能说完全失效,起码是与我们的时代有了不小的距离。去年,我去了内蒙古和新疆的农村,也去了湖南的十八洞村。这些乡村召唤着我的乡愁,从经验和情感上让我意识到与祖先、与传统的深刻联系。但同时,村子里那些正为脱贫攻坚而战斗的村民和干部,他们的辛劳和自豪、他们的心劲儿和向往,又使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村庄是面向未来的,正在向着新的历史前景展开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创造。作为作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变革中的、内涵丰富且外延广袤的新时代的乡村世界。无论从人员的流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去分析,还是从观念意识的变化、生活风尚的更新来观察,一种新的乡村,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和想象中从未有过的乡村,正在这个时代形成和崛起。
当下整个中国正在进行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是一场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伟大社会实践,对中国、对全人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诗经》里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文明,被渴盼了几千年的梦想将在这一年实现。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的国家行动,有如此之大的规模、涉及如此广泛的群体、取得如此之多的卓越成果,中国的成功实践为人类消除贫困的艰巨斗争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当历史的磅礴运动正在改变和塑造着社会与生活的时候,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对每一位中国作家都是一个根本的考验,谁站得高、看得远,谁的文学才会有高度,谁的文学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真正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作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实践,获得对自我与世界的新的认识,从理性和情感上认同人民的事业,从而完成自我的锻造、主体的重塑。这样的作家,深刻地扎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之中,就能从历史发展的大势、从民族复兴的大局看待现实和未来,就会对我们的事业充满信心,而不会仅仅盯着某个局部、盯着暂时的困难,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就能敏感于时代的大潮,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满怀热情,而不会自我隔绝,满足于同行之间的互相唱和、满足于小圈子的内循环。这样的作家,就会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把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奋斗终生的目标。
只有当作家在历史的洪流中成长为强健的主体,他才能够真正地写好“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正涌现出无数新的英雄人物。书写塑造这样的“新人”,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光荣使命。书写“新人”,就是要在人物身上,挖掘出历史前进的总体脉络与内在必然,呈现出新时代的精神特质与精神高度。这样的“新人”形象,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承载着作者对时代和历史的理解与洞察,无时无刻不在与时代对话、彼此建构。他们在展开自己故事的同时,也传达着一代人的信念和梦想、呈现着时代的形象与意义、勾勒出历史的逻辑和前景。
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意味着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意味着如潮不息的城乡互动,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广泛联系,指向历史与未来的生成和运动。书写新时代中国乡村,归根到底,就是写我们命运与共的伟大祖国,就是写我们生逢其时的伟大时代,就是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梦想。在这样激动人心的历史进程中,广大中国作家一定能够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书写一部部新时代的“创业史”,登上风光无限的新高峰。
[责编:孔繁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