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投资理财 / 正文

创业 我们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5-06 17:12:39 点击:831

创业 我们的故事与创业

关注

标题:投资“黑洞”频频出现,创业的故事讲不完。

图像来源:

最近,创业学者经常开玩笑说,风险投资圈不再相信“故事”。

这个话题,怎么说呢?

一方面,多家媒体报道称,受疫情影响,资本机构对外投资规模持续萎缩。一些业内人士还透露,近年来,瑞幸、林赛、OFO等投资黑洞已经伤害了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投资机构在投资和并购方面越来越谨慎。然而,当面对创业项目时,一些投资者开始关注创业项目的盈利模式和商业逻辑,希望找到更有价值的好项目。

也许,故事可以讲,只是不要掺太多水。

“故事”和“馅饼”都不行。

"在最近几次融资失败后,我的商业计划已经重写."

孟是第二次四年前,他在广州创办了一家智能硬件公司,主要从事智能手环的研发和生产。智能手环产品虽然竞争激烈,但依然凭借相对完善的分销网络和代理机制在行业内生存。

但疫情对公司销售网络造成了较大冲击,销量几乎停止。为了应对可预见的金融风险,孟河从4月份开始寻求融资。这也是公司成立四年来首次寻求融资,目标是百万级a轮。

“团队融资经验不足。一开始它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PPT。”在两个月前与VC的沟通过程中,孟河并不顺利,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机构的回应。在咨询了“懂行”的人之后,他优化了商业计划的内容。

孟叫志东做笔记。一个有过多次融资经历的朋友告诉他,创业项目的融资主要看有没有“故事”,即创业和创业团队的履历,他们参与的项目,创业经验有没有亮点。

如果你有这些“故事”可讲,再用创业项目,目前的流量和用户数据画个“大饼”,展望项目未来三五年的宏大发展和盈利目标,就有可能吸引到VC的关注

“公司原本略有盈利。我在创业有海外留学经历和国内经历创始团队成员大多毕业于211和985高校。”讲了“故事”,用这些材料画了“饼”,项目还是不被VC机构看好,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和孟河一样困惑的还有杭州一家MCN的负责人张小点。相比刚刚开始融资的孟河,这个成立仅三年的内容机构已经经历了很多战斗。她告诉笔记,公司目前正在寻求数千万的B轮融资,但沟通难度远超当年的A轮。

“我们有很多故事。有什么创业公司能比内容创作团队讲得更好?”在她看来,创业故事,大起大落的公司拥有大量网络名人孵化的成功案例,以及直播卖货的经验。一些签了网络名人的粉丝也有几百万。

然而,在如此“期待”的创业项目,最近的融资过程并不顺利。80%的投资机构拒绝,少数感兴趣的机构“还价”太低。张小点无奈地说:“估计是机构没钱,所以投资才这么谨慎。”

困难不仅来自她的企业。张小点在他的产业园展示“创融集团”的内容理解笔记。几乎所有的创业团队都在抱怨融资困难。有的项目甚至画出百亿规模的“大蛋糕”进行融资,但都石沉大海。

那么,热钱真的全部消失了吗?

一位投融资“中介”负责人告诉Know Know Notes:复工后,很多fa收到了大量来自创业公司和项目的融资需求,他们的电脑里塞满了大量的商业计划书。

为此,“中介”组织开始为复工后的企业和项目马不停蹄地寻找融资机会。然而最近在很多投融资会上,他们发现VC和天使的投资欲望普遍淡漠。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足总的角度来看,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卖座”了。

“创业黑洞”重挫投资市场信心

“一般来说,FA需要有对好项目的挖掘和判断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和专业水准;交易能力。从第一点来看,我们发现现在好的项目太少了。”

他是深圳一家投资服务机构的项目猎头。他告诉我要知道如何记笔记。场内很多VC都坚持“只投前期”的原则,基本上都是项目拿到C轮融资就“全身而退”。“把当初持有的项目股权卖给PE或者某个资本大鳄,其实就是买蛋孵化,然后卖鸡。”

以前VC最看重创业项目“故事”的内容,因为“故事”有利于项目的宣传和造势,未来PE、财团或者资本大鳄都会乐于听到这些故事。“有了故事,创业投资者和创业项目可以实现更高一轮的融资,甚至获得pre-IPO的敲门砖。”

“不可否认,有故事的项目会比一般的项目更引人入胜。”坦率地说,即使这个项目的“故事”并不精彩,但法将帮助人民讲好的“故事”。

早些年,草根和海归创业,白手起家和硅谷团队都是很好的桥梁,自带流量光环。但在今年的疫情“黑天鹅”下,很多故事讲了也没人管。

谈这个话题似乎有点无奈。以他经常服务的一家大型投资机构为例。“今年,公司的投资预算比去年减少了一半。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只投资了六个创业团队。”在他看来,现在行业最大的问题不仅是缺乏资金和项目,还有太多的“坑”。

“说实话,你现在也应该清楚瑞兴的这件事情了。这两年投资黑洞太多了。”说,因为投资黑洞太多,VC、资本大鳄的投资理念也开始谨慎。机构不再盲目相信创业,的所谓“故事”和发展愿景,而是更加关注项目的盈利模式和商业逻辑。只有“故事”,却缺少可行盈利模式的条目。

目,很难得到资本青睐。

“以前有故事、有团队背景,能喊出“千亿万亿潜在市场规模”的,A轮都会容易些,在高轮次融资中作价往往也很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VC手里的100只“蛋”有一个孵化出了“凤凰”,就可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创业 我们的故事。

但是发现,这两年创业项目的黑洞过多,重挫了VC、PE的投资信心,早期投资项目越来越难以融到资金。许多专注创业初期投资的创投机构都开始谨慎,除了创业者有“故事”之外,项目还要有一套可行的、完善的盈利模式,甚至需要项目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竞争壁垒。

“项目融资难不全是疫情导致的,大概从前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天使和VC在筛选初创项目时就十分谨慎了。”

解释,作为创业项目的孵化者、初筛者,FA机构的谨慎,反映的是背后资本市场的意志,谁都不想让项目烂在手里。

根据资本侦探的数据解读,2020年上半年市场共完成投资827笔。公开披露的总投资金额约为3115亿元,不足2019年同期数据的1/3;而在2019年,市场内的投资金额就已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降幅达到了63%。

显然,投融资市场的谨慎情绪早已出现并持续存在至今。

那么,为何今年会有这么多创业者、初创团队感受到了到投融资市场的冷淡情绪呢?

创业 我们的故事与创业

项目扎堆,赛道拥挤

“每天一打开邮箱,就能看到大量商业计划书。”

李迪现任一家外资投资背景的VC机构项目经理,他告诉懂懂笔记,如今热钱明显在减少,今年其所在的投资机构很早就下调了项目投资预算额。“但另一个情况,是这半年来有早期融资需求的创业团队,数量比去年同期多了三、四倍。”

许多创客空间、产业园区也找到投资机构,希望合作开展创投路演。他身边更有不少亲朋好友,拜托他私下帮忙,诊断一些熟人拿来的融资商业计划书,“我感觉似乎重回到了2014,大家都在谈论融资。”

但是李迪明白,今年大量创客寻求融资并非资本市场的狂欢,而是为了“自救”。他在和部分创客沟通时发现,许多行业都受到了“黑天鹅”的冲击,如海淘电商、旅游出行、程序及软件开发领域。

还有原本经营陷入困境的、受疫情影响更为雪上加霜的领域,比如民宿、长租公寓、影视内容开发创作,许多初创项目都在急需资金纾困。“目前有不少寻求融资的地方性长租公寓品牌,数量蛮多的。”

“有的创业项目原本还能打平甚至盈利,但在疫情下出现经营困难,急需资金缓解危机,有的是拿到了单子但是回款周期慢,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李迪表示,原本一部分中小型创业公司因为过得不错,并没有融资计划,但由于目前现金流吃紧,也不得不寻求融资。

大量创业者扎堆寻找融资,聚在一个时段内递交商业计划书,争先恐后地参加投融资路演,无疑让投资规模下滑的的资本赛场挤满了参赛者。

“有机构在一季度就决定,不投任何初创项目了。”李迪坦言,目前投融资领域的竞争远比2014年更加激烈。6月份以来,经常出现一场大型路演有上百家创业公司挤破门槛只为抢一个融资名额的情况。“不少创业园区,和VC合作举办路演已经不奢求投资了,只为增加创客的信心。”

“VC对项目缺乏信心,创业者缺乏资金,大量项目扎堆寻求融资,所以会产生目前融资特别难、竞争特激烈的感觉。”李迪透露,如今FA的价码已经提高了很多,但创业企业面对要支付融资规模30%甚至更高手续费的合约,也都在所不惜。

“其实最近看到的个别项目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但出于风险考虑,大多数机构都不敢投了。”

在投资黑洞频发、疫情“黑天鹅”来袭的情况下,今年的创业项目融资难度可想而知。但更重要的原因,是VC、PE机构对很多讲“故事”的项目失去信心,不想听太虚的东西,而是要“干货”了。

【结束语】

更加理性的投资观,更加谨慎的投资态度并不是一件坏事。除了一些创业行列的害群之马、创业黑洞需要得到洗牌和淘汰,创业者也不妨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项目,回忆一下当初的创业初心。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并非是今年不流行讲“故事”,而是讲故事的实在太多,耳朵已经不够用了。

「90后创业者」 看「90后创业者」的前世今生

节目结束后,余佳文获得了红杉的一千万A轮投资。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2014年的央视《青年中国说》。节目中,他狂妄地给员工发一亿奖金只是为了好玩,被称为少年“霸道总裁”。

后来马佳佳的泡沫接连获得600万投资,余佳文也得到了阿里的风投。两人都是1990年出生,生日相差一个月,可以算是第一批90后创业人。从此,标签,这个“90后创业人”,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90后的创业初次登上舞台时才华横溢。他们成了资本的宠儿,媒体的天才。那些年,相比90后在舞台上讲的故事,马云的鸡汤略显惨淡,吴晓波的成功学也变得平淡。VC里很少有90后的案例是单纯的失去了对未来的预测,媒体上也很少有90后的专栏似乎变得老气迂腐。

于是短短一年时间,超级课程表、礼物谈、一起唱、魔法百货等新公司。都在90后创业的潮流下轻松完成了数千万的融资然而,在潮流逐渐褪去之后,这部分靠创始人名气起家的创业公司也逐渐消失在舆论中。一旦重新出现在媒体曝光中,大多以失败或负面形象出现。

曾经的“性解放者”马佳佳,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就关闭了她的泡泡科技;霸道总裁余佳文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后,超级课程表鲜有消息;经过三轮融资和更成熟的商业模式,我在去年年初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甚至直言连所有员工一个月的工资都发不起;神奇女孩王在被裁员拖欠工资时离开了现场。超女余小丹也是资本撕裂.

他们看到了一栋高楼,他们的楼塌了。

过去追逐他们的投资银行现在像瘟神一样躲着他们;在同一个记者的笔下,上一个总结成功经验,下一个开始批判他们的罪恶和责任。一群昨天被捧上天的年轻人,第二天晚上就被严重践踏在脚下。

从赢到杀,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无人问津。

一个

90后的“网络名人”红利

自从90年代创业疫情爆发后,网络名人标签就一直伴随着他们。

看,在创业之前,漫画创始人陈安妮是一位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络名人。2014年,她决定北上创业,打造一个漫画平台。但很快,陈安妮在网络名人上的积蓄和他朋友的投资就不够了。

没有创业经验,甚至不认识DAU和UV,陈安妮接连见了20多个投资人,没有一个愿意投她的。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该漫画于2014年底推出,与陈安妮本人创作的《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漫画一同推出。在陈安妮的漫画中,她描述了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是如何不被外界看好,以及自己的坚持,最终以1%的希望完成了自己的创业梦。

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这部漫画迅速在平台,各大网络放映,最终评论超过8万条,点赞超过30万个,转发超过45万次,读者超过2亿,直接为侃侃带来近百万用户。

随后,陈安妮从一个漫画网红成为了创投圈新的网络名人,曾经拒绝过她的机构开始陆续找上门来。

在创业,机会逐渐减少,互联网格局和轨迹逐渐被巨头控制,获取流量和融资的渠道变窄。利用网络名人的身份低成本吸引流量,已经成为90后创业人常用的方式。然而,90后年轻的资本和独特的观点成为他们化身网络名人的利器。

与的意外走红不同,孙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人。这种不安不仅表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还表现在对自己受欢迎程度的不满上。

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孙紧跟潮流,得到了的投资。他聘请了一家知名财经媒体集团的高管担任营销副总裁,为他打理公关事务,专注于“90后创业领袖”品牌。会见各大商业媒体,寻找论坛演讲机会成为他当时的头等大事。

在他的百度百科里,有一串数不清的中国90后创业领导人标签: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全球杰出青年;福布斯2015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人;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第一批学生中唯一的90后.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晒出和马云、冯仑、史玉柱的合影.这些商界领袖相互拥抱。

与他的个人名气相反,《太阳陈余》中的创业项目一直不温不火。从瑞博科技到陪我APP,最近新上线了一个创业项目波场,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业务和模式。

不过,在网络名人的推动下,孙的“知识付费”进行得很顺利。2016年12月喜马拉雅“123知识嘉年华”上,孙的《财富自由革命之路》也以193万元位列畅销榜第四。凭借该书的版税收入,他在201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中排名第58位。

面对“小心炒作自己”的质疑,孙的解释是,这是公司生存的唯一出路。“我们创业公司,说白了还是太低了。只有靠老板疯狂的介绍,疯狂的公关,才能吸引投资人的眼球。不然怎么跟大公司竞争?沉寂三个月后,我被杀了。」

王2015年获得创新谷天使投资,在深圳创办神奇百货——,专注90后电商购物然而,几个月后,虽然产品出来了,但数据反应平平。最重要的是天使轮的钱花的差不多了,公司账户发不出下个月员工的工资。王一个月四处找了一轮基金,赶上了资本寒冬,谈了30多家投资机构,但反过来,投资人教会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无奈之下,王报名参加了卫视的真人秀节目《我是独角兽》,并排练了两天。她戴上了齐腰的金色假发,头侧戴着黑白花的帽子,一副二次元服装。在节目中,她声称要在三到五年内赚够95后的钱。不仅在场的投资人惊叹,节目外的观众也惊叹不已。

王走红,伴随着她的走红。2016年初,她的公司拿下了经纬领。

投,真格、创新谷跟投的A轮投资。

而在这场90后网红创业的盛宴里,资本一直常伴他们左右,有人质疑他们甚至是网红大赛的幕后推手。

翻开列表不难发现,创新谷的朱波重仓押到90后,代表选手是王凯歆和余佳文;红杉资本的赛道之王自然也没放过,代表选手是温城辉和陈安妮;真格基金的徐老师也毫不吝惜对90后创业者的喜爱,代表选手是马佳佳;IDG甚至还成立了10亿元的90后创业者设立专项投资基金,代表选手尹桑、孙宇晨……

80后的样板戏

其实每一代创业者初登舞台之时都会有引起争议,从捧到杀,因果轮回。不信90后抬头看看如今已经成为创业主流的80后,亦是如此。

十年前,李想、茅侃侃、戴志康和高燃等作为80后创业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他们都还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身上却都分别背上了泡泡网、、、创始人的头衔。

彼时,80后创业还不为主流文化接纳和认可,他们身上具有颠覆者的光环。被媒体关注之后,他们成名的速度几乎和今天的90后一样快,转瞬便成为网络上炙手可热的偶像。「京城IT四少」、「80后创业新贵」等名词在此后数年被媒体反复提及。

但是2007年开始,这群80后创业新贵先后遭遇危机。

起先是李想的泡泡网在2007年上市泡汤,同年下半年汽车之家开始启动融资时,赶上金融危机,形势却急转直下。

然后2008年,高燃在公司发展上与资本发生分歧,被董事会免掉了公司CEO的职务。2008年,倒闭。

同样由于和资方的矛盾,在2009年的一次董事会上,23岁的茅侃侃直接摔了手机,辞去了的身份。

坚持到最后的戴志康也在移动互联网风暴的来临下,在2010年将卖身给了腾讯。

在陆续经历了波折后,当时的80后由「颠覆者」堕落成为了「失败者。」

「就互联网而言,80后远未能成为这个时代主流商业的规则制定者或者标志性人物,也已经基本失去了成为或者取代马化腾、陈天桥、李彦宏这些一线领袖的机会。」

这个观点出现在七年前《创业家》的一篇文章中,当时的主流看法是在一众60后70后大佬的抢占下,互联网留给80后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并且「80后在面对大是大非时把握不住,心浮气躁,人不在少数。」

「80后在这一拨的新兴潮流里,基本失语。」这是当时的论断。

在第一批80后创业者濒临阵亡之际,「网红」陈欧出现了。

如果说李想还是个技术宅,低调干事,低调说话。陈欧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浓眉大眼的帅小伙有能让自己露面的机会绝对不放过。

陈欧在做聚美时,同是垂直电商平台的乐蜂网曾是劲敌。乐蜂网的创始人李静是知名的主持人,拥有《美丽俏佳人》、《超级访问》等媒体节目。轮时间,乐蜂做的比聚美早;轮名气,当时李静也比陈欧大得多;轮人脉,李静也认识更多的明星达人……

然而猝不及防间,网红陈欧开启自我营销,从参加各大卫视的论坛和综艺,到满屏幕的陈欧体,「为自己代言」陈欧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者一跃成为了粉丝百万的网红,也给其项目聚美优品吸引了大量的流量。

刘惠璞在求职节目《非你莫属》的Boss席上认识了陈欧,后来他回忆自己当时完全是去玩的,而陈欧是带着目的来的。

陈欧的流量变成了聚美的销量,相较同行每年花费30%~40%的收入用于推广,聚美优品在这方面的支出要少得多。营销上的优劣也拉开了两架平台竞争的高度。最终,聚美击败了乐蜂。

很快在2014年的5月,聚美优品在美上市,陈欧也成了纽交所有史以来最年轻的CEO。

有意思的是,后来押宝90后的红杉和真格,先后也都是聚美优品的投资方。陈欧军功章的背后有他们的一半。

2011年初,董事会要求陈欧出来为他创办的聚美优品做代言的时候,他是非常犹豫的。后来董事会讨论,尤其是徐小平,希望陈欧站出来,发挥优势为产品做代言。为此,徐小平还给陈欧举了张朝阳的例子,这位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通过打个人品牌,以极低的代价成功带动了搜狐的知名度。

徐老师不愧为老师,教人英语,教做网红也是。

2014年中陈欧一敲钟,紧接着的年底资本就找到了可以复制的样板,至此,打着网红旗号的90后创业者开始涌现。

『创业者如果没有当网红的能力,就不要创业了。』通过亲身经历,徐老师说出了这句话,这似乎成为了90后创业者的必备圣经。

起码徐老师是这么说的,陈欧是这么做的,90后是这么学的。

从网红到创业者的进阶之路

余佳文在后来红衣教主的质疑和网上的骂声之下回应「不管是一个亿,还是认怂,每个人的点赞或者批评,其实都是在帮超级课程表在流量红利时代获取了大量用户。」

伴随着争议,创始人成为网红了,流量上去了,但是产品能力不足还是难以支撑过高的关注。但是成为网红不难,难的是从网红回归到创业者。

就如周鸿祎曾说创业者都是孤独逼出来的,那么对于这些已经习惯了光鲜的出现在台前的90后而言,回归孤独也是极为困难的。况且在商业模式、运营规划甚至是团队班子都没搭建完善之前就贸然亮相,只能说经历了多大的赞美,就得受的住多大的诋毁。

哪怕诚如标杆陈欧,之后也在面对聚美优品的假货风波和前创业项目造假时,经历的非议远比普通创业者多的多。

陈安妮在《1%》成功后收获了百万用户和千万投资,但用户猛增带来的愉悦感没持续多长时间,部分网友指其刻意卖惨,甚至说她以「梦想」之名赚钱。随即,陈安妮也被冠上了「梦想婊」的骂名。

那段时间陈安妮和员工之间惶惶不安,生怕看到负面。然而谩骂声却如同洪水猛兽,而且无论业内发生了任何不好的事情,总有人能把祸水引导到她的身上。

一名漫画家当时由于疲劳过度不幸去世,消息下面点赞最多的评论是:死的应该是陈安妮。

「自己做个人IP的时候,周围听到的都是称赞声。然后我为公司做了一篇营销,突然就变成了全民公敌。」

陈安妮决心放下画笔,摆脱以往网红的包袱,陷入了长达两年多的沉默。现在的陈安妮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千万粉丝的微博发言寥寥。

但快看漫画却在陈安妮的沉默中迅速崛起。在互联网巨无霸腾讯、第一代互联网标杆企业网易、老牌动漫平台有妖气等平台的夹击下,快看漫画成为业内第一。创业者陈安妮用时不到3年,就把用户规模做到了1亿,获得近4亿元融资。

同样沉寂两年之后,曾经的霸道总裁余佳文也在一次采访时表态,「过去两年,感觉自己像个跳梁小丑。」在回归创业者的时间里,余佳文也表示超级课程表并没有死掉,而且据说现在做的还不错。

温城辉前段时间高调裁员之后,被媒体指出经营惨淡。但是据投资人和知情人消息,礼物说只是业务稳定后在没有找到新的模式之前节源开流。

还有戴威,大概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90后创业者,第一次创业失意后,会想到ofo可以做到今天的体量吗?

十年前,80后创业者进入大众视线的时候也经历了由捧到杀,但是十年时间过去后,80后已经成为了今天创业的主流。BAT之下的独角兽TMD,从张一鸣、王兴到程维,哪一个领军者不是当初他们唱衰的80后?

诚然,相较80后而言,90后创业者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巨头垄断,对手林立的环境;60、70后掌控着互联网的半壁江山,VC把持着小风口,AT巨兽血洗着大赛道;互联网阶层越发稳固,乌镇大会几年没有新面孔;今天的中国互联网,留给年轻人的是什么?

试想一下,你愿意看到一个循规蹈矩,未尝败绩的年轻经理人,还是一个为了梦想,可能失败的90后创业者?

*本文由

接招()

原创,授权B12转载,文章内容不代表B12观点,如需转载请添加联系原作者。

-****No.1700-

相关阅读

  • 营口革命故事(营口企业家)
  • 湖南省“创青春”文化创业大赛落幕 第八届“创青春”湖南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在益阳
  • 《中文头条》创始人的创业经历被编入《我们与你们:中国和阿根廷的故事》这本书。
  • 创业者故事(他们的创业故事)
  • 「90后创业者」 看「90后创业者」的前世今生
  • 三次转型 建功新时代创业 我们的故事伟大变革丨“官桥八组”的三次转型
  • 28岁辞职创业 创业年入百万 想要赚钱得靠脑子
  • 4月28日 SH 自4月28日起累计获得政府补助共1451 12万元
  • 创业 我们的故事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