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第\*\*页\ * *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转型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和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例,选取了几篇关于大学生创业论文的3000字范文,由边肖撰写。
第一个大学生创业的论文:
作为国家规模经济的补充,3360微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模式的改进,增强了经济与社会的兼容性和适应性。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创业,小微企业创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国政策。然而,目前创业高校的教育目标、层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是模糊趋同的,未能区分小微创业和传统创业的区别,因材施教。从微观经济角度看,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学校微创业教育,开设微创业实践平台,有效培养大学生微创业能力,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3360创业能力;微创业;微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力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国家开始倡导创业教育。十多年来,创业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的新机制创业".支持创业和工人见义勇为协会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新一轮的“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天赋”,更新升级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有两个重要指标。第一,每千人企业数量;第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企业约13家,发达国家水平约为40 ~ 50家[1]。大众对创业的热情被点燃,但创业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导致实际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较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关注关注并积极解决,以落实创业面向大众、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从微观经济角度提升创业面向大众的创业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对创业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进入本世纪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些早期学者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定性分析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意义。但是,随着创业能力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研究对象也更加细化和
1991年,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域办事处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一次关于“提高创业能力和儿童及青年创新教育”的研讨会。会议报告将创业能力定义为从事创收活动和取得成功的能力,包括激励行动、能够行动、继续行动和经营的能力[3]。肖宏伟和颜(2008)认为能力是目标人群为了从事承担风险的创业活动而应具备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是在各行各业创造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4]。蒋彦夫(2008)在陈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得出了能力的二阶六维概念,即机会识别和开发能力可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等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可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承诺能力等四个二阶维度[5]和-曼(2013)认为能力是态度和行为的特质使获得成功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和视角的差异,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
当然,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和构建创业能力的内涵,首先要准确把握“创业”,结合具体研究对象和国家、区域实际。按照传统的观点,创业是创建一个基金会,意思是从零开始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者在一个有问题的企业中创建一个振兴的企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无形中将一些具有创业特色的个体户,如个体工商户、工作室、创意自由职业者等排除在研究领域之外。这些微创业活动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中小企业乃至大企业的萌芽,是新企业诞生和成长、推动社会创新的引擎。因此,创业应该是创造、创造和创新某个职业或专业岗位的过程,即创业人通过努力优化和整合自己拥有或能够拥有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包括资金不多的创业和在创业的微创业活动
基于微创业与传统创业活动的区别,笔者将微创业能力定义为3360个人或团队利用小额资金或在小范围内开展创业的动机和能力。结合文献分析、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对M学校29名微创业学生的访谈,从3360创业,自我效能和冒险的动机、在创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在创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四个维度具体表征了微创业的能力。其中,创业动机是对创业,的一种主观态度,是激励、维持和调节创业在创业的活动和引导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机自我效能和风险承担包括自我评估、对创业,风险评估的自信和容忍度。
。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者发现亟待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并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强力执行,满足市场需求。创业学习和实践能力包括学习方式、内容和水平。之所以没有将网络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要素纳入微创业能力表征的核心维度,是因为微创业规模、风险一般相对较小,这些能力要素可以允许在微创业活动中学习和进一步获得。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本文从个体因素(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阐述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微创业能力的内部因素
(1)创业者的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经过长期积累,受外界环境、教育等长期影响而潜移默化形成的性格特征,比如成就感与进取心、自信与独立性、警觉敏锐性、毅力与责任感等。这些心理层面的正向含义对于创业者进行创业选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以积极心态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支撑作用,但是具备正向特质创业者并非百分百都能获得创业成功。
在特质论上,管理学派秉持可学习训练的观点,而认知学派则认为警觉天赋不可训练[7]。这种矛盾似乎给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设置了理论上的障碍,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特质也是受环境和后天习得影响的。张玉利和王晓文实证检验了创业者先前经验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创业者学习风格的调节作用[8]。孙烨也认为个人特质是个体经过长久积累,受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而养成的,个体的主观努力同样也可以改变个人特质[9]。因此,我们应该将创业者的优秀特质作为可以学习和培养的因素应用到创业教育中。
(2)创业者创业动机。创业动机是驱动个体创业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它是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将自己的创业意向付诸于具体行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创业动机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创业者偏向创新型机会开发,被动型创业者偏向均衡型创业机会的开发和利用[10]。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其创业动机不同,机会型创业者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自我实现等非物质回报,而被动型创业者多受生存压力所迫而创业,首要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但无论是哪种动机,其意愿越强烈,越有助于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和加深对创业的认知。巫程成(2014)等通过归因分析得出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创业动机越强,创业者越倾向将创业动机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从而提升创业能力。
(3)创业者先前经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经验对创业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工作经验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认识水平,相比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其他人,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良好教育背景的创业者能更好地识别机会。买忆媛、辜雪娜(2011)研究表明,创业者先前的工作经验除了对创业具有积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消极作用[11]。
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业者工作内嵌入越高,早期创业活动的集中性就越低,积累的技术和技能也越单一,而创业者需要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不是某项单一的工作技能。
(4)创业者受教育程度。创业者受教育程度不仅包含受教育年限,以及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受教育表现。比如除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创业者在工厂、门店等接受的学徒教育对其未来创业的帮助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创业技能相关性因年龄阶层、年限、内容和形式等因素存在显着差异。和(1990)经实证研究发现,本科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和创业绩效负相关,即创业者在本科以上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绩效反而越差[12]。究其原因,低学历创业者理论知识储备较少,思维禁锢就少,在机会识别和把握上反而更开放、更大胆,在创业实践方面更积极,更具创业经验。尤其对于微创业活动,多数属于均衡型创业,创业者是否具备前期的科技创新或者模式创新能力并不是最迫切的。而且,随着国家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逐步出台,大众创业环境得以改善,在市场引导下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并共享,创业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降低,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微创业有重大影响,而且其对创业者的影响高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因素[13],这与笔者的调查结果一致。家庭是否有创业或经商背景、经济状况、成员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其创业动机形成、机会识别能力的因素。笔者调查显示,家庭成员有经商或开办企业背景的学生创业率显着高于其他家庭。有经商或开办企业家庭背景的人,其创业可能性和成功率显着提高,这是家庭文化氛围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所起的巨大作用,生活其间的人从小就有了接触创业知识、技能的机会,父辈中的成功创业者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创业失败则给青年以鞭策和反思。调查还显示,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创业动机显着高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但同时也存在这种现象: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进行微创业,成功率反而高于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