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题:重温创业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3354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县里的人多有抱负,发誓要整理山川……”
上世纪60年代,河南临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用十年时间,跨越悬崖,开凿千里运河,在太行山之巅,种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旗帜。
红河沿着太行山蜿蜒至今。它是滋润人民的“生命运河”,是激励人民奋进的“幸福运河”,是永不停息的“精神运河”。
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苦的记忆。在县志中,“大旱、连旱、重旱、过旱”等字眼频繁出现。
长期缺水,渴望水。尽管人们努力,缺水的历史并没有结束。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有人因为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脱颖而出。经过多次调查,县委决定将山西省平顺县浑浊的漳河水引至临县。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杨贵面临的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考验,还有政治前途的风险。
“我们可以坐以待毙,等待上帝的恩赐,这样我们的工作肯定会保住,但我们无法战胜灾难。受苦的是老百姓。”打地板的话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为人民修建运河,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县委征求意见时,临县人民说:“国家没钱,只好用自己的干粮做。这是几代人的大事。”
“蓝天白云做被子,大地野草感。在山里给我放个哨,漳河的水让我睡!”红旗飞得太快了,大家都兴高采烈。上面没什么可爬的,下面没什么可站的,人们腰间系着绳子,绕着峡谷飞来飞去开山炸石;由于物资短缺,农民自带工具、干粮、自制炸药石灰。
我宁愿努力工作,也不愿吃苦。十万大军苦战10年,好不容易挖出一条1500公里长的生命运河,被世人称为“人造天河”。吃水问题解决了,几十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一股股清水流进了百姓心里。
林州人骨子里不甘落后,红旗渠让脊梁站得更直。
修渠的时候,有一首歌是给大车唱的:“山中生活倔强,后来者居上。”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休息的时候,走在后面的人一定要把车放在前面再停下来。
张易之出生的第二年,红旗渠全面建成。那是1969年7月,刚刚结束十年战斗的人们充满了自豪。听了这话,他继承了太行山的硬汉性格。
由于家庭贫困,张易之16岁就外出打工。他工作努力,勤奋好学。19岁时,他成了一名瓦工班长。21岁,成为管理工人的工头;26岁那年,他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独立。2012年,张易之接手了家乡几乎废弃的万泉湖景区,开始了新的奋斗。张易之的经历是千千宛宛林州人的缩影。
80年代“走出太行”,十万大军开始在全国各地打造金字招牌;
90年代“富太行”,带着赚回来的第一桶金,林州人回家建厂,在家乡致富;
曾经,运河修理工将生活与运河融为一体;现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书写新的故事。
2013年,55岁的王胜友面临抉择。在盘龙山村当了20多年党支部书记的大哥王耔,在给村里修路的路上突发心肌梗塞去世,村里的“天”塌了。王胜友常年在外做生意,他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手臂。村里人希望他事业有成后回村接任村支书。
回,还是不回?作为一名党员,王胜友掀起了全村人的期待。经过多方努力,他带领村民把凹凸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并继续绿化荒山,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不仅让特色产业更加繁荣,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光飞逝。从空中俯瞰,盘龙山村蜿蜒的山路犹如一条长龙,与远处群山中缓缓流淌的红旗渠遥相呼应。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也是共产党员最初的见证。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旗渠不仅是历史的答案,更是时代的航标。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