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当然
取消
马云认为,数字经济正在聚集强大的内需力量,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潜力是撬动下一波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所谓成功的企业不是今天造就的,而是二三十年前对未来的判断决定了今天。
文|高欢欢
编辑|李伟
标题源|
“今天,世界面临三个巨大的战略机遇:数字化转型、中国强劲的内需和新一轮全球化。”
9月25日,在第三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频频发声。
“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不可避免的变化。疫情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反而加速了这一趋势。”马云说,世界上有几个不确定性。第一,整个国家的数字化方向是非常确定的;第二,未来十年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是非常确定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一体两面。否认数字经济是毁掉实体经济未来的机会”。
“中国的内需远未被发现。未来,中国14亿人口的内需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马云认为,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正在聚集内需的这股强大力量。“如果今天不改变,十年后可能就是数字扶贫的对象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潜力是撬动下一波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要通过相应的生产关系、部门设置、人员考核来保证中国内需的正确发展。
在他看来,现在是创业和企业最好的机会。所谓成功的企业不是今天做出来的,而是今天是由二三十年前对未来的判断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用未来的眼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马云说,如果他今天回到创业,他肯定不会在互联网行业,因为今天所有聪明的人都在互联网行业。马云指出:“未来真正的机会是那些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变自己传统行业的人,而不是互联网本身和技术本身。”
他认为传统行业机会更大。“今天,大量的企业和行业仍然非常传统,没有从数字化中受益。越是远离技术的行业,越是没有被技术改造的行业,机会越大。”
马云说:“21年前我开始做互联网的时候,人们不相信我们。我们坚持了20年,直到现在。如今的互联网行业,聪明的人都在这个地方。现在的传统行业,其实也有聪明人,但是不多。我们已经进入了那个行业。只要技术增长一点,科技投入一点,人才的组织结构更好,这个增长就是一定的增长。
另外,价值观至上的马云建议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创业者,要有三观,即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当企业家有了对未来的展望,对全球的展望,对全局的展望,面对今天一时的迷茫和困难,会非常冷静和清醒,会采取行动,抓住机遇。
虽然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有一些问题,但马云说,今天的问题不是全球化造成的,而是全球化不完善造成的。传统工业时代的全球化即将结束,真正的数字化时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企业家要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搭建促进沟通的桥梁。
2020年是一个转折点。技术在变,世界格局在变,国内经济形势也在变。另外,疫情好像一夜之间就有很多问题,今天也有很多问题。在哪个时代,都没有这样的问题。很多企业都有问题,但我也想问哪个企业没有问题。其实任何时候做企业都难,每个企业任何时候都难。其实创业最好的时候,最好的做生意的时候就是大家鼓励你的时候,所以我个人认为现在应该是最好的创业,最好的做生意的机会。
真正让企业倒霉的是我们对未来的误判和自己的能力。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我们认为误判是企业倒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把侥幸当成能力,相信自己永远会有这样的侥幸。今年很难,相信明年会更难。但是未来是光明的。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的大企业会比今天多,中国的富人会比今天多。但是轮到你考验自己的能力了。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这些巨大的变化要求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创业者,要有三个视角:未来、全球、全局。
首先,我特别强调对未来的展望。今天所有所谓成功的企业,包括今天早上我们看到的福耀玻璃、泰康、复星、阿里巴巴,都不是今天做出来的。他们对未来20年或30年的判断决定于今天。昨天的观点和行动决定了你今天的企业,今天的观点和想法决定了你企业的明天。对未来的展望不是两年后你和你的企业会怎么样,而是20年后你的企业会怎么样。因此,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必须放眼未来。
第二,全局观。今天,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认为全球化已经结束,但我认为,今天真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今天,传统工业时代的全球化即将结束,新的真正的数字时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企业家应该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搭建桥梁,建立更多的交流。
第三,全局观。希望大家看清大局,知道自己在大局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创造什么价值,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只有每个企业都知道自己在全局中的价值链和价值点,你才能真正理解战略的持久性和坚定性。
企业家有了对未来的展望,对全球的展望,对大局的把握之后,面对今天一时的迷茫和困难,会非常冷静和清醒,会采取行动,抓住机遇。今天,世界面临着三个巨大的战略机遇:一个是数字化转型,另一个是中国的强大
内需,三是新一轮的全球化开始。所以青年企业家是真正跨时代的一代企业家。第一个战略机会就是数字化。疫情以后很多人特别的迷茫,觉得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觉得这世界在所有不确定性中有几项非常确定,一个是整个国家数字化方向非常确定,第二个确定是未来十年,传统行业数字化的确定性。
如果今天不变革,十年以后可能就是数字脱贫的对象。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势不可当的一次变革,疫情没有改变这个趋势,反而加速这个趋势。
未来的数字化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用互联网改造自己的企业。天使投资也好、风险投资也好,我希望它们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互联网公司上,不要把目光都放在互联网题材上,未来真正的机会是那些用新技术、用互联网技术改变自己的传统行业,而不是互联网本身,技术本身。
今天大批的企业、大量的行业还很传统,还没有从数字化当中受益,越是距离技术远的行业,越是没有被技术改造的行业机会越大。
如果我自己要重新创业,一定不会在互联网行业里面,20多年以前做互联网是大家不相信我们这些人,我们坚持20年走到现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所有聪明人都在这个地方,今天的传统行业有聪明人,但是真不多。我们进入那个行业只要技术增加一点点,科技投入一点点,人才组织架构做得好一点,这种增长是确定性的增长。
数字化对每个企业都带来挑战,但是数字化对企业真正的挑战是领导力的挑战,是远见的挑战,也是组织能力的挑战,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不是公司设一个电商部门就可以负责任,而是一把手的责任,是一把手有没有从根本上有数字技术改造研发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营销渠道。
其实,没有所谓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之分,只有面向未来的经济和留在过去的经济之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一体两面,否定数字经济就是断送实体经济未来的机会。
未来,一切实体经济都会数字化,一切数字经济都会实体化,不要认为自己的企业过去成功了,未来就肯定会成功,不要因为过去自己很厉害就不去研究未来,不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凭过去一点点经验做了很多判断。
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重新定义制造业、服务业、零售,包括新的技术、新的字资源,我们要把数字经济看作不是颠覆你,而是重新定义零售、制造、技术、资料、原材料,甚至组织架构。
第二个战略机会是,我们的内需还远远没有被发掘。撬动消费是巨大的战略性机会,也是在座所有青年企业家真正的机会所在。我们14亿人口的内需远远没有被挖掘,数字技术的发展会让中国内需进入全新的阶段。
内需消费不仅仅是富人的消费,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才是实实在在可持续的内需力量。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正在聚集这种强大的内需力量,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这就是撬动下一波经济发展的巨大发动机。
过去美国凭借全球市场诞生了很多世界级的品牌,今天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应该依靠自己强大的的内需机会,肯定会诞生大量的国内品牌,关键是你是否用变革的方式,创新的方式,挖掘内需。
内需消费是中国发展观念的一种升级,我们必须要把内需消费当作一种强大的新的生产力,必须政府、社会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保障整个内需的发展,促进整个内需发展变成让整个中国经济向一个发展的关键支柱。我们要相信年轻人,相信这个国家会理性消费,相信这个国家都是因为我们相应政府保障,今天再提内需,必须要有相应的生产关系,部门设置、人员考核确保这个国家的内需得到正确的发展。
第三个战略机会是全球化。我认为全球化刚刚开始。今天的问题不是全球化导致的,是全球化不完善导致的。过去的全球化是工业时代的全球化,是20%的发达国家和大公司在主导全球化,有80%的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年轻人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
疫情让全球化停止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疫情让全球化停滞,我认为真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我们原来把全球化想得太为简单了,认为卖点东西全世界做点贸易就是全球化,真正依靠科技提升供应链效率,为当地国家创造就业,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具备全球化的能力。
这几天我在看国内网上自己自行车在全世界卖疯了,线上出口到西班牙和法国,一个月出口比去年一年还要多,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机会。我觉得我们要思考用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理念创造价值,而不是利用当地的劳动价值,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人工资高起来。如果不让工人工资高起来,我相信产品是不会好起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不是靠成本、掠夺资源的角度进行全球化,而是通过创造价值,为当地创造就业,在当地纳税这样的方式。企业家一定要出去走,我们出去不是一定要做生意,而是打开视野,而是去培养全球视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疫情过后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企业家到全世界看看,去感受去体会。很多企业家觉得不懂英文,其实懂不懂外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宗教。拥有全球化、全球化思考的能力,懂得尊重多元文化,学会欣赏不同,适应不同,融入不同。
世界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技术也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会深刻影响到我们每一家企业,所以青年企业家朋友们,明天我们的企业能走到哪一步,关键在于眼光,在于对未来的判断。如果能够把握变化,观察到变化,就能够把自己变成一家能够适应变化,创造变化的企业。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